第一章:易水寒烟公元前227年,深秋。易水河畔,寒风萧瑟得如同冰刀一般,
卷起枯黄的落叶,打着旋儿无情地落入冰冷刺骨的流水中。风声里,
似乎还若有若无地残留着数月前那曲悲壮苍凉的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歌声仿佛是历史的悲歌,警示着人们命运的无常。然而,
壮士荆轲的匕首未能改变历史的车轮,反而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
彻底激怒了西方的猛虎——秦国,也惊醒了蛰伏的燕国。在易水西岸,秦军大营连绵不绝,
宛如一条黑色的巨龙横卧大地。黑底金字的“秦”字旗和“王”字帅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那旗帜的每一次飘动都散发着肃杀之气,让周围的气氛愈发压抑。中军大帐内,
老将王翦目光沉静得如同深不见底的古井,他缓缓拿起一根炭笔,
重重地点在标注着“蓟城”的位置。帐下诸将屏息凝神,大气都不敢出,
眼睛紧紧盯着那地图,等待着最终的进攻命令,仿佛那是决定他们生死存亡的宣判。
营垒边缘,一处不甚起眼的军帐却与整体凝重的氛围略有不同。
这里进出的人员步履更轻更快,眼神锐利如鹰隼,身上带着风尘与远途跋涉的痕迹。
这便是直属秦王、负责军前侦伺与直奏的特别斥候营“黑鹰骑”,
其统领是一个名为郭十一的年轻人。郭十一,接替了因功调任的原虎贲中郎将郭小九,
成为了秦王嬴政插在军前的又一柄“耳目”。他年纪虽轻,
眉宇间却已有历经风霜的沉稳与果决。
他深知自己手中掌握着一支精心挑选、训练有素的精锐斥候骑兵,
更肩负着秦王赋予的特殊使命:每日直接向咸阳宫报送战况,
并详尽记录沿途一切山川形势、河流走向、土地肥瘠、人口多寡、城防虚实。
他深刻理解秦王那“慢慢蚕食”的战略精髓——灭亡一国,不止是军事上的征服,
更是对其所有战争潜力的彻底掌握与消化。这是一种如同蜘蛛结网般的战略,耐心而又致命。
郭十一站在帐外,望着易水河畔的萧瑟景象,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了自己初入军中的时候,
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小兵,看着那些身经百战的将领们指挥若定,心中满是羡慕。而如今,
他竟然也能成为秦王身边如此重要的角色。这背后是自己无数个日夜的努力,
是在无数次生死边缘的徘徊;当然,
也是出身郭氏家族的众将领共同努力提升家族地位的缘故。
他回想起自己第一次执行斥候任务时的情景,那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
他独自潜入敌军营地附近侦查,周围寂静得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稍有不慎就可能丧命。
但正是那些经历,让他成长为今天的自己。此刻,郭十一刚刚返回大营。
他脱下沾满泥尘的皮弁,露出略显疲惫但眼神明亮的面庞。案几上,已经铺开了绢帛,
研好了墨。他略一沉思,便开始奋笔疾书:“臣十一顿首谨奏陛下:今日巳时,
臣率三队斥候,分探易水东岸百里。燕军防线仍以易水为障,然士气低迷,巡逻稀疏,
多见老弱。沿河共发现三处浅滩,水缓及马腹,可涉。其一位于武阳塞下游十里,隐蔽性佳,
宜为奇兵渡处。另,蓟城方向炊烟稀疏,疑有民众逃亡。燕地今岁秋收不佳,仓廪恐不实。
臣已绘得沿途地势草图,附于奏后。大军旦夕可渡,燕京震动在即。臣必竭尽驽钝,
窥敌虚实,以报天恩。”写罢,他用特制的铜管封好绢帛,唤来两名亲信:“六百里加急,
直送咸阳,面呈大王御前。”两名亲信领命、一人双马迅速消失在夜色中。郭十一走到帐外,
望着东方燕国土地上黯淡的星空。他知道,一场风暴即将来临,而他,
将是这场风暴最前沿的观察者和参与者。秦王的战略是“蚕食”,但第一口,必须又快又狠,
咬在燕国的心脏上。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无比重要,
每一个情报都可能影响百万大军的命运,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关系到秦国的兴衰。
他握紧了拳头,眼神中充满了坚定。第二章:铁骑东渡老将王翦用兵,向来谋定而后动。
郭十一提供的渡河点情报,迅速被整合进进攻计划中。这情报就像是一把精准的钥匙,
即将开启秦国胜利的大门。前226年,秦军发动总攻。易水西岸,战鼓擂动,声震四野,
那战鼓声仿佛是死神的召唤,惊得易水河畔的飞鸟都仓皇逃离。主力秦军在多处发起强渡,
喊杀声震天动地,吸引燕军主力注意。而在郭十一标注的那处隐蔽浅滩,
一支由一万精锐车骑组成的突击部队,在夜幕和部分斥候的引导下,
悄无声息地涉过冰冷的易水。马蹄踏入冰冷的河水,溅起的水花在月光下闪烁着寒光,
可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如同鬼魅一般,直插燕军防线的软肋。
郭十一和他的精锐斥候侦探骑兵营并未参与正面强攻。
他们的任务更加灵活且危险——渗透、迂回、扰乱敌后。在大军渡河之前,
他们早已化整为零,潜入易水以东,散布在燕国的乡野城邑之间。
郭十一亲自带领一队骑术最精、最为机警的部下,沿着计划中的路线快速穿插。
他们避开大道,行走于山间小径、荒废村落。沿途所见,印证了他之前的判断。燕国境内,
一片萧条景象。田地荒芜,杂草丛生,几乎看不到丰收的景象。村舍十室九空,
破败的房屋在寒风中摇摇欲坠,偶尔遇到的百姓也是面有菜色,眼神麻木,
对战争的恐惧远胜于对国家的忠诚。孩子们躲在大人身后,惊恐地看着这些陌生的士兵。
郭十一心中一阵酸楚,他知道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太多的苦难,但他又明白,
这是实现天下统一的必然过程。他只能默默地记下这些景象,这关系到秦国未来的治理。
他们记录下道路的宽窄、桥梁的承重、树林的密度、水源的位置。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
对于后续大军的推进、补给线的畅通至关重要。有一次,
他们在一条偏僻的山路上发现了一处被洪水冲毁的桥梁,如果不及时修复,
将会影响大军的后勤运输。郭十一立刻派人回去报告,
并亲自带领士兵查看周围是否有可用的木材,试图尽快修复。
他们甚至捕捉落单的燕军信使、低级官吏,
从只言片语中拼凑燕军的调动意图和蓟城的布防情况。一次,他们伏击了一小队燕军斥候,
经过短暂而激烈的搏杀,生擒其头目。那燕军斥候头目是个身材魁梧的汉子,虽然被擒,
但眼神中依然透着凶狠。郭十一亲自审讯,他深知这些人往往嘴硬,
不会轻易透露有用的信息。他先是命人给那斥候头目松了绑,让他坐在椅子上,
然后倒了一杯热水递给他,说道:“你是个勇士,我不妨直说,你现在落在我们手里,
抵抗是没有用的。如果你能说实话,我可以保证你以后的生活,甚至可以给你官职。
”那斥候头目犹豫了一下,看着郭十一真诚的眼神,又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终于松口了。
从他口中撬出了蓟城北部一处守备相对薄弱的城门信息,
以及燕王和太子丹似乎已有弃城而逃的传闻。消息被立刻传回后方王翦主力,
同时也以加急奏报的形式飞向咸阳。秦军渡河后,进展神速。
燕国和代国赵国残余组成的联军在士气正旺、装备精良的秦军面前不堪一击,
易水之西的防线迅速崩溃。王翦大军如潮水般向东涌去,兵锋直指燕都蓟城。
郭十一的斥候营此时转变为大军的先锋耳目和侧翼屏障。他们游弋在主力大军前方数十里,
不断反馈前方敌情、地形,引导大军选择最优进军路线,同时肃清小股燕军的骚扰,
保护主力侧翼安全。他们的存在,
使得庞大的秦军如同一只不仅力大无穷而且耳目灵敏的巨兽,精准地扑向猎物。
在一次侦查中,郭十一发现了一处燕军设下的埋伏。那是一个隐蔽在山谷中的陷阱,
周围布满了弓弩手和滚石。他立刻命令部下停止前进,然后仔细观察周围的地形,
寻找突破的方法。他发现山谷的一侧有一条狭窄的小路,虽然陡峭,但可以绕过埋伏。
他带领士兵们小心翼翼地沿着小路前行,成功避开了燕军的埋伏。之后,
他又派出士兵回去通知大军改道,避免了一场可能的重大损失。第三章:兵临蓟下蓟城,
燕国数百年的都城,此刻已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城墙上,
守军面色仓惶地望着西方扬起的遮天蔽日的尘烟,那尘烟就像死亡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