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微光
院角堆放的黏土和石炭旁,出现了几排整齐摆放、正在阴干的小陶胚。
它们形状各异,有碗状,有管状,有的厚实,有的薄如蛋壳。
这是王轩在进行系统的耐火材料测试,不同的配比、不同的成型方式,将决定它们能否承受住未来冶炼所需的高温。
他没有动用嬴政那本就有限的资源去招募匠人,而是亲力亲为。
每日清晨的“锻炼”之后,他便开始与这些泥土为伍。
揉捏、摔打、塑形……这个过程枯燥而漫长,却让他对这时代材料的特性有了最首接的把握。
他那双蕴含着惊人力量的手,在对待这些脆弱的泥胚时,却显得异常稳定和灵巧,力度控制得妙到毫巅。
嬴政有时会在一旁默默观看,看着王轩手指翻飞间,一个形状规整的陶胚便悄然成型,仿佛带着某种独特的韵律。
他不再询问何时能见到神兵利刃,因为他从王轩那专注而平和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一种比急切更强大的力量——耐心。
“看来,轩勇士深谙制陶之道。”
嘉祺再次来访时,带来了几卷质地更好的绢布和一小罐蜜糖,美其名曰“以供书写、佐餐”。
她饶有兴致地打量着那些陶胚,目光敏锐。
“略懂皮毛,还需反复试验。”
王轩用清水洗净手上的泥污,请她在院中石凳坐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便是无根之木。
这陶胚能否耐得住炉火,不亲自试过,终究是纸上谈兵。”
嘉祺眼中掠过一丝欣赏。
在这个崇尚机变与速成的时代,如此沉下心来钻研“贱业”基础的人,实属异类。
她轻轻放下蜜糖罐,似是不经意地提到:“家中有支商队,近日自巴蜀归来,带回一种黑石,其性暴烈,遇火则燃,烟浓味刺,当地匠人皆弃之不用。
不知轩勇士可愿一观?”
王轩心中一动,面色却依旧平静:“可是石炭(煤)的一种?”
“勇士见识广博。”
嘉祺微微一笑,“正是。
不过此石炭似乎与北方所产略有不同,燃烧时火焰更烈,只是那烟雾实在恼人。”
“若有样本,愿求一观。”
王轩知道,不同产地的煤炭,其热值、挥发分、含硫量都不同,找到合适的燃料,是提升炉温的关键一步。
嘉祺的渠道,正在为他打开一扇通往更多资源的窗。
数日后,王轩开始了第一次小规模的烧制测试。
他在院中僻静处垒了个小土窑,将不同配比的陶胚放入其中,用普通的木炭和嘉祺新送来的、被称为“毒石”的劣质煤分别进行煅烧。
浓烟滚滚,带着刺鼻的气味,引得府中其他人侧目。
嬴政下令不得打扰,独自站在远处廊下,看着在烟火中忙碌穿梭、神情却异常专注冷静的王轩。
烧制结果并不理想。
使用木炭的,温度不足,多数陶胚未能达到最佳烧结状态,质地疏松。
使用那种“毒石”的,温度虽高,但受热不均,且煤中硫化物对陶胚造成了侵蚀,多数开裂或变形,只有极少数配比独特、塑形均匀的胚体,勉强保持了完整,质地显得更为坚硬密实。
王轩仔细检查着每一件“作品”,记录下它们对应的原料配比和烧制条件,对失败品也逐一分析原因。
他没有丝毫气馁,反而因为找到了几个有价值的“数据点”而目光湛然。
“失败乃成功之母。”
他拿起那块勉强成功的陶片,对走过来的嬴政说道,“看,此配比,以此法烧制,便更耐高温。
我们找到了一种可能的方向。
接下来,需要尝试净化石炭,改进窑炉结构,让热量分布更均匀。”
他的话语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逻辑力量。
嬴政看着他那被烟熏火燎后有些狼狈,却眼神明亮的模样,心中那团火似乎也被这务实而坚定的态度悄然点燃。
他不再仅仅期待结果,开始欣赏这个过程本身。
“需要什么,尽管说。”
嬴政的语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肯定。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更懂土木垒砌的工匠,至少能帮我建一座像样的、能控制风道的小窑。”
王轩提出了第一个具体需求,“其次,关于那‘毒石’……或许我知道一种初步祛除其毒烟的方法,需要尝试。”
他没有好高骛远地首接要求建造高炉,而是从最基础、最实际的一步开始。
技术的进步,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
真正的钢筋,其诞生的序曲,正是由这无数个微不足道的失败与微小的成功共同谱写的。
王轩看着手中那块粗糙却坚硬的陶片,仿佛看到了未来那支钢铁洪流的微小倒影。
路,要一步一步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