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秩序之种 诗小暗 2025-03-01 16:14:43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会议室窗外的阳光正好,斜斜地打在漆色略显斑驳的长条会议桌上,将桌上那面小小的党旗映照得格外鲜艳。林峰的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桌面,感受着那经年累月使用留下的细微划痕。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碧湖镇领导班子每周一的例会正进行到一半。

“关于镇东头李家村的那段路,雨季前必须修好。我已经向县里争取到了一笔资金,但还需要我们自筹一部分。”林峰的声音平稳有力,带着基层干部特有的那种既务实又坚定的语调。他今年三十五岁,退役已有七年,但在挺直的腰板和利落的短发间,仍可见军旅生涯留下的印记。

老镇长赵建国嘬了口茶,慢悠悠地开口:“林书记啊,不是我说,这修路是好事,可资金缺口不小。眼下春耕在即,是不是先紧着农业生产来?”

会议桌旁响起几声附和。林峰微微一笑,早已习惯这种讨论节奏。他正准备回应,口袋里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通常开会时他都会调成静音,但今天不知为何忘了。

是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加密信息,只有短短一行字:“境外疫情升级,提高警惕,检查应急物资。”

林峰眉头微蹙。作为镇党工委书记,他经常收到各级部门的通知,但如此简短且来自陌生号码的加密信息还是第一次。他不动声色地将手机放回口袋,继续刚才的讨论:“赵镇长说得对,春耕是头等大事。这样,修路项目我们先做前期规划,等农忙过后再集中推进。”

会议在四十分钟后结束。干部们陆续离开会议室,林峰却坐在原位,再次掏出手机。那条信息已经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

“林书记,还有事?”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小刘关切地问。

“没事。”林峰站起身,习惯性地整理了一下别在衬衫领口下的党徽,“我去各办公室转转。”

碧湖镇不大,镇政府办公楼也是十年前建的,白色瓷砖外墙已有几处剥落。林峰的办公室在二楼东头,不大,但整洁有序。书柜里除了政策文件和学习资料,还摆着几本军事历史和应急管理方面的书籍——那是他退役后养成的阅读兴趣。

窗台上,一盆苏晴送的绿萝长得正旺。想到妻子,林峰的眼神柔和了些。他们结婚八年,苏晴在镇中学教书,今天应该是她带毕业班模拟考试的日子。

坐下后,林峰打开电脑,试图查找近期关于疫情的消息。新闻报道都很简略,只说几个国家出现了不明原因的狂躁症病例,官方建议公民谨慎前往。他尝试登录内部信息平台,却发现系统异常缓慢。

一种说不清的不安感,像细小的虫子在心头蠕动。

下午三点,林峰按计划视察镇中心小学的食品安全工作。孩子们正在上课,朗朗读书声从教室窗口飘出,让他暂时放下了心中的疑虑。

“林书记,我们的食堂严格按照A级标准管理,每天的食材都有留样。”校长边走边介绍。

林峰仔细检查了食品储存区和厨房卫生,满意地点点头。在检查应急预案时,他特意多问了一句:“如果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有相应的准备吗?”

校长愣了一下,笑道:“我们有防火防震演练,公共卫生方面...主要是预防季节性流感。”

林峰没再多说,但心中那丝不安又悄悄抬头。

回办公室的路上,他注意到镇中心街道比往常热闹些。临州来的旅游大巴停了好几辆,游客们正在购买当地特产。这种繁荣景象本该让他欣慰,但今天却莫名感到不安。

傍晚时分,林峰提前结束了工作。他驱车前往镇郊的民兵训练基地——这是他退役后保留的习惯,每周至少一次与当地民兵一起训练。

训练场上,二十多名民兵正在练习体能。带队的是镇派出所副所长张浩,一个三十出头的壮实汉子,也是林峰一手培养起来的骨干。

“林书记!”张浩小跑过来,敬了个标准的军礼。他曾在部队待过两年,对林峰这位真正的老兵极为敬重。

“今天练什么?”林峰一边问,一边从车里取出自己的装备包。包里除了训练用具,还有一把保养良好的手枪——这是他作为镇武装部第一政委的配枪,平时锁在办公室保险柜里,只有训练时才会带上。

“基础体能和射击训练。最近大家有点松懈了。”张浩说着,压低声音,“林书记,您听说了吗?临州那边好像出了点事。”

林峰动作微微一滞:“什么事?”

“不清楚,就是听说今天从临州来的几个游客在镇上诊所闹事,说是行为怪异,有攻击倾向。王医生给打了镇静剂才安定下来。”

林峰想起早上那条加密信息和新闻中的疫情报道,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

训练持续到日落。林峰的射击成绩依旧遥遥领先,子弹全部命中靶心。射击时的后坐力、硝烟的味道,这些熟悉的感觉总能让他平静,但今天不同。

训练结束后,他叫住张浩:“这几天多注意镇上的陌生人,特别是从临州方向来的。有什么异常,随时向我报告。”

张浩认真点头:“明白。”

回程时,天色已暗。林峰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绕道去了镇政府,将手枪仔细地锁回保险柜。他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镇上渐次亮起的灯火,犹豫是否要给在县里开会的上级打个电话。

最终,他还是拿起了电话,拨通了苏晴的号码。

“下班了吗?”电话那头传来苏晴温柔的声音,背景是批改作业的沙沙声。

“马上回去。你今天怎么样?”

“还好,就是孩子们快中考了,压力大。今天还有个学生突然在考场发晕,送去医院了。”苏晴的声音带着疲惫。

林峰的心揪了一下:“怎么回事?”

“不知道,医生说可能是压力太大。对了,你明天回爸妈那儿吗?妈今天打电话来了。”

林峰这才想起,这周末是父亲的七十大寿。他揉了揉太阳穴:“回,我明天下午早点走,你先去买点礼物。”

挂断电话后,林峰又在办公室坐了一会儿。他打开抽屉,取出一本略显陈旧的相册。里面有他军校毕业的照片,有与苏晴的结婚照,还有去年带镇干部走访贫困户时拍的照片。每一张都在讲述着他生命的不同阶段——从军人到干部,从单身汉到丈夫。

最后,他的目光停留在抽屉最深处的一个小盒子上。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三等功奖章和一本已经卷边的《突发事件应对手册》。这是他从部队带回的少数几样东西之一,几乎成了某种护身符。

晚上九点,林峰终于回到家。那是一栋普通的职工宿舍楼,他们的家在二楼。客厅的灯还亮着,苏晴正在沙发上备课。

“吃了没?”苏晴起身,关切地问。

“在食堂吃过了。”林峰撒谎道,其实他忙得忘了吃饭。他走到窗前,下意识地检查了一下窗户的锁扣。

“你今天有点不对劲。”苏晴走到他身边,敏锐地察觉到了丈夫的异常。

林峰转身,看着妻子关切的眼睛,犹豫着该不该说出自己的担忧。最终,他只是笑了笑:“可能是累了。明天给爸过完生日,我休息一天。”

夜深人静,林峰却难以入眠。他轻轻起身,走到阳台上。碧湖镇的夜晚一如既往地宁静,只有偶尔传来的狗吠声打破寂静。远山如黛,在月光下勾勒出朦胧的轮廓。

这种宁静反而让他不安。他想起了在部队时教官说过的话:“真正的危险来临前,往往会有一种反常的平静。”

手机突然亮起,又一条加密信息,比之前的更加简短急迫:“情况有变,启动应急预案,维持稳定。详情后续。”

林峰握紧手机,指尖发白。他回到卧室,看着熟睡中的苏晴,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保护欲。无论即将发生什么,他都必须保护好这个小镇,保护好身边的人。

他轻轻打开衣柜,从最底层取出一套已经有些年没穿的作战服,整齐地叠好,放在行李箱内。然后又检查了家里的应急包,确认里面有足够维持三天的食物、水和药品。

完成这一切后,天边已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林峰知道,这可能是碧湖镇最后一个平静的清晨。

他站在窗前,望着渐渐亮起的天空,眼神坚定。七年的基层工作磨砺了他的性格,但军人的本能从未消失。危机来临之际,他必须站出来,成为这座小镇的守护者。

远处,一辆从未在镇上出现过的黑色越野车缓缓驶入镇口,停在了一家旅馆门前。车窗是深色的,看不清里面的人。

林峰眯起眼睛,心中的警报终于响到了最高级别。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