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引子:人要读多少书才可以这样出口成章?

在中央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大赛中董卿老师正在给选手出题:请选手听题 柳树、红豆、月亮;请根据我们题面当中所提供的信息适当的加入文艺元素为我们完成一段《中国诗词大会》的主题串联!

一旁的主持人问七月选手 :你准备好了吗?

七月自信的回答:准备好了!

随着主着主持人的宣布比赛开始七月开始了三分钟的即兴表演:“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这里是《中国诗词大会》大家好!

今天在我们的节日现场呢!出现了三幅图片其实呢!这也代表了中国人对于三种不同的事物描绘的最美好的情感。

临别赠柳盼人留这是李白送给友人的不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颗颗红豆如同泣血相思泪亦如王维笔下的“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台下的众人听到这里都不竞惊讶的感叹出声:哇!她好厉害!

其实这绝不仅仅是描绘爱情而是很多中国人对于相爱之人的殷殷思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头上的这一轮明月呀!被多少代人传颂又寄托了多少中国人的情感和思念!

可是假如没有诗词我们今天似乎很难找到更加优美生动的句子来描绘这三种事物了,中国古诗词的力量和情感可以穿越千年而丝毫不减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想所谓人生体验无非就是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想,眼前为物心中为我而我们的诗词恰好就是我们的文化当中连接我的一个最唯独的纽带。

王维先生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中国诗词既可以将我们看到的事物转化为情感比如:壮丽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比如清幽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她也可以反过来将我们内心的情感转化为画面。

比如激昂如:“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或者衰怨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国诗词就这样在千年之间记录着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