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民国二十六年,盛夏如同一座巨大的熔炉,将大地炙烤得滚烫。

七月流火,本应是暑气渐消的时节,可这一年,炽热的空气愈发沉闷厚重,仿佛要将世间万物都吞噬在这无边的热浪之中。

蝉鸣在燥热的气流里歇斯底里地嘶叫着,每一声都似是为这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时代奏响的悲怆序曲,声声泣血,刺痛人心。

青岩镇,这座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宁静小镇,往昔岁月里,街头巷尾满是欢声笑语,邻里间的寒暄问候不绝于耳。

老人们在街边茶馆品茶谈天,孩子们在巷子里欢笑嬉戏,年轻后生们则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他们的脸上绽放着质朴的笑容,尽管被阳光晒得黝黑。

然而,战争的阴霾却如汹涌的潮水,悄然间将这里吞噬。

如今,镇民们的脸上,往昔的笑容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深深的忧虑与惶惶不安。

街头,偶尔有几个行人匆匆走过,脚步急促,神色凝重,眼神中满是对未知的恐惧。

店铺老板们无精打采地守着生意,货物堆积在货架上,鲜有人问津,大家都在为这动荡的局势忧心忡忡。

林墨和苏婉,是镇上学堂里备受敬重的教书先生。

他们的家,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小院,围墙爬满了苏婉最钟爱的蔷薇。

每逢春夏之交,繁花似锦,粉色蔷薇与红色蔷薇交织绽放,争妍斗丽,馥郁芬芳盈满小院。

曾经,这里承载着一家人无尽的欢声笑语,可如今,压抑与凝重的氛围却如乌云般笼罩着,就连那依然怒放的蔷薇,也似被阴霾笼罩,带上几分哀婉。

清晨,阳光洒在小院,却驱不散那弥漫的沉闷气息,蔷薇花瓣上挂着的露珠,仿佛是它们无声的泪滴。

微风拂过,蔷薇轻轻摇曳,却再也没有了往日那欢快的姿态。

林墨和苏婉育有一子,名为林风。

林风刚刚与邻镇的姑娘柳依喜结连理,新婚宴尔的小两口,日子过得甜蜜而温馨。

林风不仅继承了父母的儒雅气质,举手投足间尽显文人的风范,还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热血与朝气。

他的眼神中,总是闪烁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的光芒。

在闲暇之时,他与父亲一同探讨时事,深入分析国际风云变幻的局势和国内战局的动荡不安。

他们从政治体制的演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到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背景,探讨了历史事件的成因和影响。

在昏黄的灯光下,父子俩围坐在一起,桌上堆满了书籍和报纸,他们时而皱眉沉思,时而慷慨激昂,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

林风会激动地站起来,挥舞着手臂,讲述着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林墨则会认真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父子俩在思想的碰撞中,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却也从未放弃希望。

一日,林墨从镇上匆匆赶回,脚步急促,神色凝重,手中紧紧攥着一张传单。

苏婉见状,心中猛地一紧,急忙迎上前去,关切地问道:“怎么了,他爹?” 林墨默默将传单递给她,苏婉展开一看,上面赫然罗列着日军侵华的种种暴行。

从南京大屠杀的血腥残忍,无辜百姓惨遭屠戮,尸横遍野;到对各地村庄的烧杀抢掠,房屋被付之一炬,百姓流离失所,桩桩件件,令人触目惊心。

传单上还醒目地写着号召有志青年投身抗日的话语。

苏婉的手不禁微微颤抖起来,眼中满是哀伤,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同胞们遭受迫害的惨烈画面,心痛如绞。

她仿佛看到了南京城那弥漫的硝烟,听到了百姓们绝望的呼喊,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她想起了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如今可能正遭受着战火的洗礼,生死未卜,心中一阵刺痛。

此时,林风恰好从里屋走出,看到父母手中的传单,瞬间便明白了一切。

他大步走到父母面前,挺直了腰板,眼神坚定如炬,声音洪亮地说道:“爹,娘,我想去参军,打鬼子!” 林墨和苏婉对视了一眼,眼中满是不舍,那是为人父母对孩子即将踏上未知征途、生死难料的深深忧虑,骨肉分离的剧痛如同利刃在心间切割,难以平复。

但更多的,是坚定的信念,他们深知,国难当头,有国才有家。

林墨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眼神中满是鼓励与期许:“风儿,爹全力支持你。

国难当前,匹夫有责,咱们读书人,不能只局限于这三尺讲台,更应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家尊严,保护我们的同胞。”

苏婉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仍坚定地点头道:“去吧,风儿,一定要保重自己,娘在家等你凯旋,日日盼着你平安归来,相信一切都会否极泰来。”

苏婉的心中,既为儿子的大义感到骄傲,又为他的安危揪心不已,她默默在心中向上天祈祷,希望儿子能平安归来。

柳依听到这话,瞬间如遭雷击,她慌乱无措地冲过来,双手紧紧攥住林风的手,指尖因过度用力而泛白,眼中满是惊恐与不舍,声音颤抖着说:“不,风哥,我坚决不让你去,我害怕失去你…… 没有你的日子,我该如何度过啊。”

林风温柔地抬手,轻轻抚去妻子脸颊上的泪珠,动作间流露出无尽的温情,眼神中闪烁着深深的依恋与决绝:“依依,我又何尝舍得离开你,但国家若亡,家将何存?我怎能眼睁睁看着同胞受苦,山河破碎,百姓颠沛流离。

待到将敌人驱逐出境,我定会归来,带你一同赏遍祖国的壮丽山河,去看那长城巍然屹立,雄伟壮观;去赏那西湖碧波荡漾,秀丽如画。”

柳依泣不成声,泪水肆意流淌,她深知丈夫胸怀大义,尽管满心不舍,却也深知无法改变丈夫的决心,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

她紧紧抱住林风,仿佛要将他的气息深深印在心底,害怕这一去,便是永别。

几日后,林风终于告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告别了年迈的父母,毅然踏上了抗日的征程。

临行前,一家人在小院中依依惜别。

苏婉亲手缝制的平安符挂在林风颈间,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牵挂与祝福。

她千叮咛万嘱咐:“风儿,一定要平安回来,娘天天盼着你。”

林风频频回首,目光缓缓掠过那熟悉的小院,微风中,蔷薇花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他依依惜别。

他望向年迈的父母,他们眼中满是忧虑与期盼;又望向心爱的妻子,她眼中满是不舍与哀愁。

心中虽有万般眷恋与不舍,但一想到国家的危难,同胞的苦难,他毅然转身,步伐坚定,大步流星地踏上蜿蜒小路,身影渐渐消失在路的尽头。

柳依望着丈夫离去的背影,泪水模糊了双眼,她在心中默默发誓,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等待丈夫归来。

林风走后,小院里顿时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柳依每日清晨便早早坐在院中,静待时光。

当第一缕阳光轻拂,她已凝望远方,眼中满是对丈夫归来的期盼。

从旭日初升,到夕阳西下,她的身影始终如雕像般伫立在那里,从未动摇。

起初,柳依沉浸在对林风的深深思念,泪水常伴。

然而,时光流转,目睹小镇因战乱而陷入困境,她心中油然升起一份强烈的责任感。

她想起了林风的理想,想起了他为了国家义无反顾的身影,内心开始有了转变。

柳依开始频繁地出入镇里的各个角落,与镇民们交谈。

她发现,许多人虽然对日军充满了仇恨,但缺乏组织和引导。

于是,她鼓起勇气,决定站出来组织全镇抗日。

她先找到了几个平日里较为活跃且有正义感的青年,向他们诉说了自己的想法。

起初,大家有些犹豫,毕竟他们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心中充满了恐惧。

但柳依言辞恳切,她讲述着日军的暴行,讲述着林风的勇敢,渐渐地,大家被她的坚定所打动。

他们开始在小镇上悄然播撒抗日的火种,秘密动员乡亲,搜集起一切可用的物资,为即将来临的烽火岁月默默积蓄力量。

柳依还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定了一些简单的防御策略。

她带领着大家在小镇的周边设置了一些简易的陷阱,在道路上挖掘坑洞,铺上尖锐的竹签,并用树枝和树叶巧妙地伪装起来,以备日军来袭。

同时,她还组织了妇女们为前线的战士们缝制衣物、制作干粮。

在这个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