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童蒙初启,玩劣之殇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三章:童蒙初启,顽劣之殇1996 年,我刚满六岁,在村里长辈们眼中,我是那个乖巧懂事、聪明伶俐的“别人家的孩子”。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山间的薄雾,我便像一只勤劳的小鸟,早早地起床开始晨读。

每当有爷爷奶奶路过,我总会露出两颗还未长齐的门牙,甜甜地向他们问好。

老人们看着我,脸上满是喜爱与欣慰,那声声夸赞如同春日暖阳,照在我幼小的心上,让我更加努力地表现自己。

简单吃过早餐后,我便背着母亲用旧布缝制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向村里的学校走去。

学校规模不大,几间略显破旧的教室在岁月的侵蚀下显得有些斑驳。

这里虽然简陋,但却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朗朗书声。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们汇聚于此,共同开启知识的启蒙之旅。

那时的我,对于幼儿园没有丝毫概念,只知道老师发给我书本,我便跟着认读那些陌生而又充满吸引力的文字和图画。

起初,我对学习还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然而,孩子贪玩的天性终究难以抑制。

没过多久,我便被一种新奇的游戏吸引了全部注意力。

我发现将书本撕下来折叠成西方形后,可以和同学们进行一种有趣的游戏。

游戏规则很简单,谁能用自己的西方形把对方的打翻,谁就可以赢得对方的“宝贝”。

于是,在课间休息和课余时间,我便迫不及待地和小伙伴们趴在满是尘土的地上,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这场激烈的“战斗”中。

那时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书本是知识的载体,是父母和老师对我殷切期望的寄托,只是沉浸在游戏的***与欢乐里无法自拔。

仅仅五天时间,我便将一学期新发的课本输得一本不剩。

在游戏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制作西方形也是一门“学问”。

那些纸张有厚有薄,折叠出来的西方形质量也参差不齐。

为了赢得比赛,我常常花费大量时间精心挑选纸张、反复折叠,试图打造出最坚固的“战斗堡垒”。

然而,每一次用力拍打西方形时,都需要格外小心,因为稍有不慎,手指就会重重地磕到坚硬的地面上,那种疼痛常常让我龇牙咧嘴。

有一次,我在游戏中接连失利,内心的挫败感和不服气瞬间达到了顶点。

愤怒和冲动冲昏了我的头脑,我狠狠地将手砸向地面,只听“咔嚓”一声,一阵剧痛从指尖传来。

我惊恐地看着自己的手指,指甲竟然被掀飞了,鲜血瞬间渗了出来。

那一刻,钻心的疼痛让我再也忍不住,“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同学们被我的哭声吓得惊慌失措,纷纷围拢过来。

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惊讶和恐惧,有的试图安慰我,有的则跑去叫老师。

老师匆匆赶来,看到眼前的场景,无奈地叹了口气。

她轻轻地扶起我,带着我到一旁处理伤口。

一路上,我泪眼模糊,心中满是懊悔和自责。

看着受伤的手指,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顽皮和冲动所带来的后果,那种疼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深处的刺痛。

这脱落的指甲,成为了我童年记忆中一个深刻的教训,时刻提醒着我要学会自律和珍惜,也让我在懵懂的成长道路上,第一次品尝到了任性的苦涩滋味,为我日后的成长埋下了一颗反思与改过的种子。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