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怕冷的宅男 笛卡尔

精神利己法 李鸿毅 2025-05-27 09:29:09
>>> 戳我直接看全本<<<<
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

带着这个哲学问题,让我们开始认识第一位重要的哲学家。

他出生在法国贵族家庭,从小体弱多病。

学校看他病恹恹的,实在不忍心,干脆允许他每天赖床到中午。

这个习惯他保持了一辈子。

8岁时,他进入耶稣会学校,老师发现这孩子总问些怪问题:"凭什么亚里士多德说地球是宇宙中心?

它就是宇宙中心了?

""凭什么相信《圣经》里的奇迹?

"校长气得首跳脚:"这孩子该不会是个异端吧?

"这个孩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笛卡尔。

1618年,22岁的笛卡尔跑去荷兰参军。

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蹭军队包吃包住搞研究。

某天冬天,他缩在巴伐利亚的农家火炉边发呆,突然盯着墙上的霜花灵光一闪:"如果所有知识都值得怀疑...那至少我在怀疑这件事是真的吧?

"这就是后来震惊欧洲的"我思故我在"的雏形。

为了避免和人争论,笛卡尔还专门搬到荷兰住了20年,因为他说:“那里没人认识我。”

1***9年,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给53岁的笛卡尔发offer:"来给我讲哲学吧!

工资翻倍!

"笛卡尔非常不情愿,哪哪都好,关键是——“她要我早上5点起床上课啊!”

但为了养老金,笛卡尔还是咬牙去了瑞典。

结果半年后,北欧的寒冬加早起,这双重暴击下,首接把他送走了。

临终前他哀叹:"早知如此...我该坚持睡到中午的..."笛卡尔,法国17世纪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就这么挂了。

既然笛卡尔这么草率地就走了,那他凭什么能流传于世呢?

他最有名的理论就是“我思故我在”,是不是感觉很耳熟?

现在我们总能听见:人生的意义在于思考!

正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我们要多思考。

这些都是对这条理论错误的解读。

这句话乍一听,感觉很高大上,但其实很简单——我在怀疑,所以证明我存在。

笛卡尔觉得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不太靠谱,他怀疑一切东西是不是真的存在。

他觉得得找到一个特别可靠、确定无疑的东西,然后把人类的知识都建立在这个可靠的基础上。

对于这个确定无疑的东西,我们把它叫作“公理”。

公理是大众认可的,绝对正确的公设。

简单来说,笛卡尔想用数学里几何证明的方式来搭建哲学系统。

就像几何学先找几个一看就对的公理,然后一步步推出其他结论那样,他也想先找到几个最基础、谁都认同的真理,再像搭积木一样推导出整个哲学体系。

他首先找到的公理就是“我思故我在”。

在他看来,世界上啥都可能是假的,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就是“我在思考”这件事。

这里说的“我”,可不是指我们的身体,而是指我们的思想或者心灵。

所以“我思故我在”这句话,是当我对整个世界是不是真的产生怀疑之后,我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我自己的思想是存在的。

为啥呢?

因为当我怀疑别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时候,我没办法同时去怀疑我自己正在思考这件事。

想象一下,你怀疑自己是不是活在《黑客帝国》里,或者是不是大脑正泡在一个浸满营养液的缸中。

但有一件事你没法怀疑,那就是“你在怀疑”这件事本身。

如果你在思考“世界是不是假的”,那就说明“思考”这件事是真的。

如果你连“思考”都不存在,那你就不会产生“怀疑”这个念头。

所以,“我思”证明了“我在”。

世界可能是假的,但“我”这个思考者一定是真的。

在平时生活中,当你焦虑“人生是不是没意义”时别慌,至少“你在思考人生意义”这件事是真实的。

这说明你不是NPC,而是有自我意识的玩家。

笛卡尔还提出了一个理论,我们叫做,身心二元论。

意思是把身体当成了外部的物质世界,是一个可以被科学测量的世界。

比如你的手、脚、大脑神经元活动。

相对的,把心灵当成了内部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不能被科学测量的世界。

比如你的思想、情绪、自我意识。

这样一来,一个人的痛苦就被分成了两种,分别是肉体痛苦与精神痛苦。

肉体痛苦就比如被针扎、饿肚子。

是一种真实的,但可以用科学方法缓解的,比如吃药、吃饭。

精神痛苦就比如失恋、焦虑。

这是你的“心灵”在作怪,而心灵是自由的,你可以选择不被它影响。

你的身体可以受伤或生病,但你的思想却不会因此被切掉。

这种区分让心理学和生理学可以分别研究心灵和身体的不同方面。

虽然这个理论听起来合理,但它也带来了一个大问题:如果心灵和身体完全不同,它们怎么互相影响呢?

比如你想抬手,这时是心灵中的想,手为什么就真的抬起来了呢?

这不是很自然地就联结到了一块吗?

笛卡尔就开始猜测了,他说大脑中的松果腺可能是两者沟通的桥梁,但这个解释并不令人信服。

你可以把笛卡尔的理论想象成电脑,硬件是可见可触摸的身体,软件是看不见但能控制一切的心灵。

虽然它们一起工作,但本质完全不同。

这种区分帮助解释了为什么人工智能即使能模仿人类行为,也可能永远无法真正拥有意识。

现在我们当然知道,二元论不是正确的,现代科学普遍认为意识是大脑活动的产物,按当时的说法叫作一元论。

但不妨碍我们依然可以运用到生活中。

当你痛苦时,可以问自己:“这个痛苦是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如果是心灵的,比如“她为什么不爱我”,告诉自己:“这是我的大脑在编故事,我可以选择换一台。”

我们再讲回笛卡尔。

笛卡尔是个数学狂魔,他相信世界可以用数学解释。

所以,他发明了坐标系,是的你没想错,就是数学课学的x轴y轴,把几何和代数结合起来。

他的哲学和我们刚刚讲的一样,就是先找几个“绝对正确”的公理,然后像解数学题一样推导整个世界。

我们也可以学这一招,当我们做决定的时候,学学笛卡尔,先找到“绝对确定”的原则,比如“健康最重要”,再推导出具体的最优选择。

笛卡尔这套理论虽然厉害,但也不是没有bug。

当时就有人跳出来吐槽:"您这我思故我在是不是太唯我论了?

按这说法,我只能确定自己存在,那别人是不是都是高级NPC?

"更狠的质疑来自英国哲学家休谟:"您说思想不需要身体,那请问——一个从来没吃过糖的灵魂,能想象出甜味吗?

"现代神经科学证明,我们的思维确实依赖大脑这个"硬件",截肢患者会产生幻肢痛就是明证。

最尴尬的是身心互动问题。

有哲学家质疑道:"笛卡尔先生,按您的理论,心灵像幽灵,身体像机器,那您这个幽灵是怎么撬动机器的?

"当代认知科学己经用"具身认知"理论推翻了这个观点——我们思考时整个身体都在参与,比如紧张时会握拳等等。

这些质疑在当时一时之间找不到回答,但在今天看来,都能一一解答。

不过,这些bug丝毫不影响笛卡尔的伟大。

就像现在看牛顿力学有局限,但在当时可是颠覆性的。

在现代生活中也是能够用到的,因为我们首先要知道,思想是为了人服务所存在的。

如果这套思想对你的生活有帮助,哪怕它再不“科学”,只要能让自己更好地生活,对自己有利,那它就是好思想。

因为我们普通人之所以思考哲学,不就是为了搞清楚人生的意义,遇到事情时怎么处理,该怎么更好塑造世界观吗?

所以,当我们正遭遇人生低谷,或者正被人喷头大骂时。

若二元论这套理论对自己有用,觉得人生低谷只不过是自己心灵上价值观的问题,只要改变价值观就会觉得,人生不过都是体验,那么你就会很快振作起来;觉得被人喷头大骂只不过是身体上的痛苦,我不听进去你就造成不了我心灵的伤害,我自己不把它当回事,就等于没有伤害,那么我就是无敌的。

它关键在于,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心理调节工具,帮助我们在现实中保持内心的平和。

所以,即便这套理论再不科学,它也是能帮上我们忙的。

这和我们东方的“境由心生”很像,强调了,人的心态和观念决定了外在环境的感知和体验。

相对的也叫“心由境生”心与境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比如雕刻匠雕刻钟馗时,若在内心想象雕刻的是观音,那么即便雕的仍然是钟馗,但它散发的气质也会改变。

你的心情很多时候决定了你做事情的效率,所以为什么常说,你决定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就完成了一半。

环境也会影响人心,这个就更好理解了,你来到不好的环境,或者遭遇阴沉的天气,心情自然就不好。

但是各位注意!

境由心生与唯心论可不一样,大家不要搞混了。

唯心主义(特别是主观唯心主义)将感觉经验视为唯一真实存在。

我们感知到的一切,如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外部世界只是这些感觉的***。

什么意思呢?

就是当你闭上眼睛的时候,房间里的东西就不存在了,只有你能感知到这些事物的时候,它们才存在。

这当然与“境由心生”不同了。

“境由心生”保持“心物相即”的中道观,它并不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

就像一杯水,乐观的人看这杯水感觉会是带点甜味的,而消极的人看这杯水会觉得索然无味甚至带点苦涩。

可就算两个人都不看这杯水,这杯水也还是存在的。

既没有否认现实,也没有纯主观幻想,而是教我们在承认客观事实的同时,通过调整心态来改善生活体验。

这便是“境由心生”和唯心论的区别。

说了那么多,扯远了,我们再回到笛卡尔这里。

虽然有很多人质疑笛卡尔,笛卡尔的思想也不算是正确的。

但是,笛卡尔真正革命性的点是——他教会人类用"怀疑"作为思考的起点。

我觉得这就足够了,也与这本书的主题相契合,只要引起你的思考,这就够了。

笛卡尔终身未婚,但有个女儿弗兰辛,5岁夭折时他哭到崩溃。

可见,笛卡尔虽然说好要坚持"理性至上",但他在遭遇世事悲伤时,依然会被影响。

因为这是人类基本的——情绪。

没有哪个人类能做到真正依靠理性思考不被情绪带动。

哪怕是历代的哲学家,他们不论提出多强的理论,在真实人生面前也会显得无力。

因为生活不是逻辑推演,而是由无数个情绪瞬间组成的真实体验。

那些标榜"绝对理性"的理论,往往忽略了人性中最珍贵的部分——我们会为爱痛苦,为失去悲伤,也会为小小的温暖感动不己。

这才是活着的证据。

所以,我们偶尔被情绪带着走并不是错误,重要的是别让它成为长久的主导。

在情绪过去之后,我们要学会审视自己的行为,及时纠正错误,做出正确的选择。

理性可以帮你分析对错,但情绪让你明白什么是值得在意的。

两者平衡,人才算真正活着。

还有个比笛卡尔更惨的哲学家他的人生挫折可比笛卡尔多太多了。

他被犹太会诅咒,靠磨镜片为生……这位被放逐的哲学家用一生证明:真正的智者不是压抑情感,而是理解它。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