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十三嗅到了商机。
这就是他创业的第一桶金。
在农村来讲,下雨的时候,新燕塘和小堰塘的水会满出来。
不管它怎么拦,都有鱼和泥鳅,黄鳝啥的跑出来。
廖十三联系他的西爸廖成华和幺爸廖承德,一起去抓泥鳅、黄鳝。
农村孩子对抓泥鳅、黄鳝特别容易感冒,这玩意儿就是农村孩子天生的最爱。
西爸廖承华是1963年的人,今年27岁了。
幺爸廖承德是1965年的人。
今年也满了25岁。
虽然都是成家立业的人,但是对抓泥鳅、黄鳝完全无法抗拒,廖十三和他的西爸、幺爸三个人冒着倾盆大雨,来到长坪坪下面的一条小水沟。
在一个水流比较慢的小水坑。
幺爸廖承德用簸箕一舀,舀起满满当当的一簸箕泥鳅黄鳝。
足有七八斤重。
一条条肥肥的泥鳅黄鳝在簸箕里蹦吧乱跳,逃命要紧,知道被人类抓住后,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一簸箕泥鳅就逃了一半。
西爸廖承华赶忙拿来一个水桶,把剩下的泥鳅倒进水桶里。
再盖上个盖子,因为这些泥鳅太活跃了。
不盖上盖子,怕他们跳出来。
小水坑里的泥鳅黄鳝肯定逃不了,因为他们面对的是狡猾的人类。
抓这个泥鳅黄鳝要有经验。
下大雨的时候,泥鳅、黄鳝和鱼都会往上游跑。
一天下来抓了60多斤泥鳅、黄鳝和二十几斤鲫鱼。
老爸廖成仁是1949年出生的人。
虽然今年41岁了。
但是对抓泥鳅、黄鳝仍然很有兴趣。
毕竟是农村娃儿嘛,用竹子编了个大竹耙,在丰产沟接鱼。
在廖大凤、廖二凤、廖三凤的辅助下,廖成仁今天抓了三十多斤鲫鱼和二十几斤泥鳅黄鳝。
将所有泥鳅黄鳝放一起,总重量是90多斤泥鳅黄鳝。
60几斤鲫鱼。
经研究决定。
西兄弟每家分两斤鲫鱼自己吃。
剩下的泥鳅、黄鳝和鲫鱼明天挑去观音桥卖。
三爸廖晨光虽然没有抓鱼。
但是明天负责挑鱼去卖,卖了的钱由西家人平分。
第二天,三爸廖晨光、西爸廖成华、幺爸廖成德、大姐廖大凤和廖十三五个人。
分别挑着泥鳅黄鳝和鱼去观音桥,主要是三个大人挑,廖大凤和廖十三只想去城里玩。
五个人来到瓦点山,在汪师傅家门口歇了歇脚。
瓦点山有一个天然气公司。
好多年以前,这里还钻出过很多石油。
后来石油的量很少。
钻石油的机器撤场。
没有石油,还有天然气。
这里又修了许多天然气井架。
钻出来的天然气提供给重庆的城里人用。
看井架的是天然气公司的汪师傅。
人家天然气公司的人老有钱了,沙堡村的农民主要收入就是种菜。
挑菜去城里卖,都要经过瓦点山。
这个汪师傅经常买农民的蔬菜。
主要是农民的蔬菜新鲜。
汪师傅这个人不但有钱,而且对卖菜的农民还挺客气。
他还经常给挑菜的农民送水喝。
一来二去。
汪师傅就和沙堡村的农民关系搞得很好,农民挑菜去城里卖,也爱在他家门口歇歇脚。
廖老三,你桶里挑的是什么?
昨天不是下大雨吗?
抓的泥鳅、黄鳝和鲫鱼。
是嘛,让我看看。
汪师傅露出一副贪婪的表情,这玩意儿可是土货,拿钱都买不到的好东西。
哎呀,好多泥鳅黄鳝,汪师傅看着活蹦乱跳的泥鳅黄鳝。
眼睛冒出好多小星星。
廖老三。
泥鳅黄鳝多少钱一斤?
卖点儿给我呗。
汪师傅,都是熟人熟事的,你看着办就行了。
好好好,泥鳅给你算六块钱一斤,鲫鱼给你算三块钱一斤,怎么样。
这个价格很合理。
现在是1990年,猪肉才卖两三块钱一斤,泥鳅黄鳝出了六块钱一斤,这个价格己经相当高了。
好的,没问题,好好好,一样给我来十斤。
过了秤,十斤泥鳅黄鳝60块钱。
10斤鲫鱼30块钱,总共九十块钱。
三爸廖晨光还多抓了几条泥鳅和几条鲫鱼,反正都是抓的。
又没花本钱。
几个人就准备挑黄鳝、泥鳅去城里卖。
汪师傅看着活蹦乱跳的泥鳅、黄鳝特别高兴。
这玩意儿不是啥时候都能买到的东西,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
你们等一下,我打个电话,汪师傅给城里面天然气公司伙食团打去电话。
笑盈盈的跑了出来,还拿出一盒华子。
发起了烟。
廖老三,还是这个价格,我全部要了,火食团的车马上就过来。
廖家的五个人高兴坏了,从瓦点山挑去观音桥。
还有二十几里路呢,这可省了好多力气。
而且就算挑到观音桥去卖,顶多也能卖这个价格。
廖承光又给汪师傅送了两斤泥鳅黄鳝和两斤鱼。
这个就叫会来事儿。
主要是以后还要打交道。
泥鳅黄鳝总重量八十二斤。
492块钱。
鲫鱼五十一斤,153块钱。
总共***5块钱,加上汪师傅的90块钱,总共735块钱,钱归三爸廖晨光保管。
今天太顺利了。
只挑了两三里路就把泥鳅黄鳝卖出去了,拿了钱。
几个人高高兴兴回家,廖十三问大姐要了两块钱,说是去城里玩玩,上一世的1990年,廖十三还在上初中。
对城里面的事儿也不了解,这一世就不一样了。
他的实际年龄虽然只有14岁,但是他毕竟有过上一世90年的经历。
他今天的目的地。
就是中心路回水沟的古玩市场。
上一世的廖十三,在中心路回水沟市场做了二十几年的古玩生意,这里有他不少熟人。
廖大凤给了廖十三五块钱,弟弟。
城里不安全。
要不然姐跟你一起去吧?
大凤,你回去。
我正好去城里有点事儿。
说话的是幺爸廖承德,廖十三完全无语。
老夫活了九十岁。
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还怕我不安全?
廖十三和廖承德步行五里路来到新牌坊。
每人花了两毛钱,坐客车到红旗河沟。
走了半里路,在瑤子丘坐305路公交车到两路口,每人花了五分钱。
都是幺爸廖成德花的钱,从两路口步行三里路到中心路。
廖十三非常兴奋,原来1990年的两路口还是这副模样。
这座城市今后的发展会越来越好,特别是1997年重庆首辖之后。
这座城市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十三,你到中心路来干什么,幺爸,我很多年没来过中心路了。
主要是想来看看。
什么,很多年了,你原来来过这里吗?
来过几次。
廖十三完全无语。
他在中心路做了二三十年的古玩生意。
但是这一世他还只是个14岁的孩子。
一看这些做生意的全是熟人,李大脑壳,王欻欻,颜贩子。
唐木匠。
张渣闹。
原来这些人都还活着。
廖十三是2015年开始做的古玩生意,他做生意的时候,这些人都是老头子了。
没想到现在这些人都这么年轻。
小崽儿,来看嘛,全是真家伙,价钱都好说。
说话的是李大脑壳。
看见廖十三和廖承德走过来,一看就是两个农村娃儿。
这种人最好骗了。
廖十三在做古玩生意的时候,和这个李大脑壳非常熟悉。
2015年的廖十三,将近40岁了,当时这个李大脑壳60多岁。
耶,大脑壳,你妈卖麻批华子烟不卖了。
拿这些破烂玩意儿来骗人哈。
廖十三和这个李大脑壳前世有非常紧密的合作。
不知道在一起吃过多少次饭,他当然知道这个李大脑壳原来卖假烟被拘留过几次,后来改邪归正,做了古玩这一行。
今天一见面就要骂他,是因为前世这个李大脑壳非常讨厌,廖十三开始做古玩生意的时候,经常被这个李大脑壳穿小鞋,夹毛驹。
后来合作过几次,熟悉了之后,关系自然就变好了。
其实这个李大脑壳也没啥坏毛病。
就是爱欺负新人,所以说不管在哪个时代,实力决定了你的地位。
李大脑壳好一阵懵逼,这小子就是个农村娃儿,瘦不拉几,看上去还不到一米西,他怎么知道我姓李,还知道我卖过假烟。
敢这么跟他说话,看来这小子在市场里面肯定有熟人。
他李大脑壳在这个市场,也就是个摆地摊的,和那些开门市的大老板比起来。
他就是个屁。
李大脑壳的那张脸一下子笑开了花。
递过来两支华子。
兄弟。
你这样说就没意思了嘛,看东西,拿钱说话。
廖十三和廖承德接过两支烟。
大脑壳,你妈卖麻批莫拿假烟出来发哈。
我的兄弟,你说那些。
发出来的烟绝对不会是假烟。
廖十三哈哈大笑。
李大脑壳是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完全被这个一米三几的瘦不拉几小孩子碾压。
廖十三的身高是他最大的短板,村里面的人都叫他咪青。
重庆话里的咪青,就是指一个物品特别小,特别好拿捏的意思。
李大脑壳给廖十三和廖承德点上烟。
老李。
我去找刘大汉有点事儿,空了再吹。
好好好。
兄弟,有生意记得照顾哥哥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