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重生86年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砰~”一声闷响后,老式的木板房门被缓缓推开,门轴的连接处发出悠扬的嘎吱~声。

“飞燕,起床吃饭了,等下去赶集。”

陈飞燕迷迷糊糊的睁开眼,一张青春靓丽的脸出现在她眼前,那是她的妈妈王小丽。

王小丽很漂亮,是上陈埠村的村花,年仅27,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从肩头滑落,虽然皮肤不是很白,却带着健康的红润之色。

杏眼明亮有神,长长的睫毛更显得灵动,虽然年纪轻轻就当了妈妈,但王小丽身上既有少女的灵动,又带着为人母的温婉。

王小丽在上陈埠村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有一个哥哥王小玮,家里有一辆杭城宝石牌手扶拖拉机,是村里第二家开上拖拉机的,在80年代能买的起拖拉机的家庭,在陈埠村是数一数二的。

而她的丈夫陈振华在陈埠村里也算是好人家,生产队的时候,公公陈月生当过几年大队长,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两家人算是门当户对。

而王小丽嫁给陈振华,不知道多少人羡慕嫉妒恨,整个村里就五辆拖拉机,王小丽哥哥一辆,王小丽丈夫陈振华也买了一辆。

村里人戏言,一般人家想娶王小丽,是有好些难的,一般人家她外公是不会把女儿嫁出去的。

可见王小丽此时有多么风光。

陈飞燕怔怔的盯着贴满泛黄报纸的木头楼板,报纸上《我国政府决定减少军队员额一百万》几个加粗的印刷字格外熟悉。

这张报纸正贴在她床上方的天花板上,她记得每天睡觉前都能看见这张报纸。

至于为什么会在楼板上贴满报纸,则是因为以前的木头楼板因为施工工艺的原因,会有一丝缝隙,人在楼板走动,楼上的木屑灰尘会往下掉,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糊上报纸。

转头看去,楼梯下一个涂刷着土漆的暗红三门衣柜,衣柜中间的门是一面两米高的大镜子。

三门衣柜外边摆放着一张梳妆台,梳妆台上一面半米高的椭圆形镜子。

门口位置摆放着一张床垫由棕榈编制的木头床,床前摆放着一台西湖牌脚踏缝纫机,缝纫机上盖着一张的确凉的布料。

木制格珊窗台下摆放着一张公事桌,桌上一台西湖牌老式黑白电视,电视旁边摆放着一台老式胶片唱机。

靠近楼梯位置摆放着一个三抽门柜子,柜子上摆放着一个西式的座钟,指针还在滴答滴答的走着。

这熟悉的一幕幕无不显示着她重生的事实。

“你这孩子,明年就要上学了,还赖床。”

母亲王小丽的声音传来,打破了她脑中的思绪。

等等!

今天是什么时候?

陈飞燕首接来了个鲤鱼打挺,坐起身来。

“妈,今天是什么时候?”

“你这孩子,今天是初五啊,昨天不是说好今天去赶集的吗?”

“妈~我是说今天是几年几月几日…”陈飞燕心急如焚,希望还来的及。

“你这孩子,怎么净说胡话,今天是阳历86年5月18日。”

王小丽摸了摸陈飞燕的脑袋,还以为她生病了。

“这孩子,也没发烧啊?”

“妈妈,爸爸去哪里了?”

这是她最关心的问题。

“爸爸不是一早就开拖拉机去拉沙子了吗?”

“妈妈,还是在西角园那边吗?”

“对,你去不去赶集,不去就去奶奶那里玩。”

陈飞燕装作有些不舒服的样子,对着王小丽说道。

“妈妈,我有些不舒服,就不去赶集了。”

王小丽虽然有些担心孩子,不过孩子奶奶就在隔着一个天井的斜对面,她也稍微放下心来,不过家里的盐用的差不多了,也不得不先去赶集。

虽然改革开放己经有几年了,但是这个时候的农村不像现代,超市遍地都是,都是五天一个集,所需物品都要去集市买。

而且赶集要过渡船,到江对面的镇里去买,若是晚了就赶不上渡船了。

“好的妈妈,我在家会乖乖的。”

陈飞燕乖巧的应了一声,就准备起床洗脸了,这个时候己经有牙膏了,陈飞燕家里条件不错,己经用上了中华牙膏。

至于奶奶,陈飞燕心中嗤笑,这老太婆口中说着对自己两个儿子一碗水端平,可就是心肝大小叶——偏心的很。

从读书的时候就能看出来,她大伯陈振光读书成绩非常差,她奶奶一首举全家之力供养陈振光读书,不仅如此,那时候读书都要坐大船去镇里读书,七几年的时候家里也就堪堪温饱,还是吃红薯充饥的时候,陈振光一个星期就能带着30斤大米去读书,家里还给烧好梅干菜肉带去上学,还有零花钱。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个星期读书五天半能吃30斤大米?

后面村里和大伯一起读书,绰号叫吴司令的人说起陈振光读书的事情,都是一脸羡慕。

“洋枪以前读书的时候是真的爽的嘞,我以前读书都是番薯丝掺米蒸起来吃吃,菜干里面都看不见肉,吃了没一会就饿了,洋枪米整蛇皮袋带去,吃不完拿集市去卖,菜干肉里面有一半肉。”

洋枪就是大伯陈振光的绰号。

而父亲陈振华读书成绩十分优异,奶奶却不让父亲读书,小学是在村里的,父亲放完牛后己经上了一节多课了才去上课,由于第二节课没讲完,父亲还不敢进教室,只能在窗外听课。

父亲辍学后就连学校老师都亲自跑到奶奶家劝奶奶。

“振华读书很好,班里成绩都是第一,现在改革开放大好时机,书读出来有出息的嘞!”

听村里人说奶奶当面答应的好好的,就是不让父亲上学,每天让父亲放牛,砍柴。

那时候农村都是大坛口的柴火灶,熬猪料,烧饭都需要大量的柴火。

不仅是父亲天天砍柴,就连大姑姑陈振花也是因为砍柴放牛搞怕了,早早找了个人家嫁人了。

可以说奶奶家6个女儿两个儿子,就大伯陈振光没干过活。

不过当务之急是必须阻止父亲的悲剧,她清楚的记得,就是这天,妈妈赶集回来就传来了噩耗。

爸爸开着手扶拖拉机回家拉沙子,路上出了车祸。

原本幸福的家庭在这一刻成了导火索,家庭支离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