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太学开学前夕,林宇在自己的房间内点燃了一盏油灯。夜已深,但他的精神却格外振奋。今天是他整理谋士名单的日子,也是为未来布局的关键一步。

"没有一个伟大的君主是没有出色谋士的。"林宇轻声自语,"曹操之所以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网罗了大量优秀人才。"

他拿出一卷新的绢布,以最工整的小楷开始记录历史上曹魏重要的谋士和将领。为防他人看到,他特意用了现代汉语拼音的首字母作为编码,并在名字旁标注了各人的特点和才能。

"荀彧(XY),字文若,颍川人。"林宇写道,"才识卓越,忠诚稳重,善于治政,堪称王佐之才。历史上辅佐曹操定鼎中原,但最终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饮鸩自尽。"他停顿片刻,补充道:"此人若能得到,必为一生之幸;且须善待之,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荀攸(XY2),字公达,荀彧堂弟。"笔尖继续在绢布上游走,"军事谋略家,长于奇谋,曾多次为曹操解围,智破敌军。尤其在官渡之战中表现突出。"

"郭嘉(GJ),字奉孝,颍川人。"这个名字让林宇停笔沉思良久,"洞察力超群,胆识过人,善于观人析势。历史上曾准确预言袁绍必败,可惜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八。"林宇咬了咬牙,补充道:"若能得此人相助,必先医其体,延其寿,使其才华发挥到极致。"

接下来是程昱、贾诩、满宠、刘晔、陈群等一众谋士和谋臣,林宇一一记录他们的特点、才能、历史贡献以及可能的招募方法。

随后,他又记录了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徐晃、于禁、乐进等著名将领的信息。尤其详细地注明了每个人的特长、性格和历史上的重要战绩。

"武将之中,夏侯惇、夏侯渊皆为我表弟,已有接触;张辽有万人敌之勇,但早期效力于吕布,需找机会招降;徐晃、于禁善守城池,乐进长于冲锋陷阵..."

他还特别标注了几个关键人物的出身地和可能的活动范围,以便日后寻访。

写完这些,林宇又在另一张绢布上绘制了一张简易的人才关系网络图,标示出各人之间的关系、地域联系,以及最佳的招募时机。

"荀彧与荀攸为同族;陈群与荀彧交好;许攸与郭嘉相识;贾诩早年在凉州..."林宇喃喃自语,一边在图上连线,一边思考招揽这些人才的最佳路径。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棂时,林宇终于完成了这份详尽的人才地图。他小心翼翼地将它藏在自己床榻下的一个暗格中,只有他知道如何打开。

"这将是我的秘密武器。"林宇自语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有了这些人才,改变历史的进程指日可待。"

太学开学的日子很快到来。林宇身着整洁的儒生服饰,由曹嵩亲自送至太学。

"孟德,太学是培养未来栋梁的地方,也是各方势力角逐的场所。"临别时,曹嵩语重心长地说,"这里的同窗很多都是名门之后,与他们交往要得体有礼,但也不可卑躬屈膝。记住,你是我曹嵩之子,行事要对得起这个身份。"

林宇恭敬应道:"父亲放心,孩儿明白。"

曹嵩满意地点点头:"好,为父就送到这里了。一个月后军学也会开学,到时会有家仆接你往返。你自己多加小心。"

告别父亲后,林宇跟随引导员进入太学。太学位于洛阳城东,占地广阔,建筑宏伟。主体建筑分为四大部分:明堂、辟雍、灵台和太学舍。明堂是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辟雍是讲学之地,灵台用于观察天象,而太学舍则是学生居住和自习的地方。

林宇被安排在一间四人共住的学舍中。他的舍友还未到齐,只有一位年约十二三岁的少年已经在整理书籍。见林宇进来,那少年立即站起身,拱手行礼:"在下荀诩,颍川荀氏,字德然。敢问兄台尊姓大名?"

"荀?"林宇心中一动,想起自己名单上的荀彧和荀攸。这个荀诩虽然历史上并不出名,但能姓荀又是颍川人,极可能与荀彧有亲戚关系。

"在下曹操,字孟德,洛阳人。"林宇也拱手回礼,面带微笑。

荀诩眼前一亮:"原来是曹司空之子!久仰久仰!"

林宇谦逊地说:"不敢当。话说回来,颍川荀氏名门望族,荀兄可是与荀彧、荀攸有亲?"

荀诩有些惊讶:"曹兄竟知我族中这两位堂兄?荀彧是我三叔之子,今年十一岁,比你小一岁,在家族中已显露才华;荀攸是彧兄的叔父,今年十岁,也在家中读书。不知曹兄是如何知道他们的?"

林宇早有准备:"去年曾随家父出访颍川,听当地人提起荀氏双杰,才华横溢,令人敬佩。没想到今日能与荀兄同窗,实乃缘分。"

荀诩听后,显得很是高兴:"彧兄与攸兄的确才华出众,尤其是彧兄,德才兼备,乡里皆敬重之。不过曹兄能在太学中脱颖而出,想必也是不凡之才。"

两人正交谈间,又有两位少年进入学舍。一位身材修长,气质儒雅;另一位体格健壮,眼神锐利。

儒雅少年先开口:"在下郭济,字嘉谦,颍川人。"

健壮少年也拱手道:"吉平,字元化,陈留人。"

林宇心中又是一惊。颍川郭氏?难道与郭嘉有关?他忙上前行礼:"曹操,字孟德,洛阳人。这位是荀诩兄。"

几人互相见礼后,郭济好奇地问:"听闻曹兄是今年太学的优秀生之一,不知曹兄对经学有何见解?"

林宇谦虚地回答:"不敢当。在下只是稍有涉猎,实在不敢在诸位面前班门弄斧。倒是听说郭兄来自颍川郭氏,不知可是与郭嘉郭奉孝有亲?"

郭济面露惊讶:"曹兄竟知我族中这位堂弟?郭嘉是我四叔之子,年幼我三岁,甚是聪慧。曹兄何以知道他?"

林宇笑道:"偶然听人提起,说有个叫郭嘉的少年天资过人,能言善辩,过目不忘。今日见郭兄气度不凡,想必是出自名门,故一问。"

郭济点头道:"嘉儿确实聪颖异常,虽年仅七岁,已能诵读经书,且过目成诵。不过他体弱多病,家人多有担忧。"

林宇心中暗喜,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到了与荀彧和郭嘉有关的人。郭嘉现在只有七岁,距离历史上辅佐曹操还有十多年时间,但提前结识其族人,无疑会为将来招揽他打下基础。

接下来几天的课程紧凑而充实。太学的教学分为几个部分:早上学习经典,如《论语》、《孟子》等;中午研习历史,包括《史记》、《汉书》等;下午则是习字作文和才艺培养。每周还有一次辩论课,让学生就特定话题进行讨论,锻炼口才和思辨能力。

课余时间,林宇刻意与荀诩和郭济交好,通过他们了解更多关于荀彧和郭嘉的信息。他还留意着其他可能成为未来人才的同窗,尤其是那些表现出过人才智的学生。

一日,辩论课上,老师提出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天下大乱之际,士人应入世还是出世?"

学生们分成两组,一组主张士人应当入世济民,一组则认为乱世当隐居避祸。辩论过程中,林宇注意到一位名叫满宁的少年表现突出,言辞犀利,逻辑严密,众人难以反驳。

"满宁?"林宇暗自思忖,"莫非与历史上曹魏名臣满宠有关?"

辩论结束后,林宇特意上前与满宁交谈,很快确认他正是满宠的堂兄。两人相谈甚欢,林宇对其才智大为赞赏,暗自将其列入未来可重点培养的对象。

另一天,林宇在图书馆遇到了一位正在苦读兵书的少年。那少年眉头紧锁,似乎遇到了难题。林宇上前搭话:"这位同窗,看你似乎遇到困难了?"

少年抬头,露出疲惫却坚定的眼神:"《孙子兵法》中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这句话,我百思不得其解。"

林宇笑道:"此言乃指军事行动要出其不意,从敌人想不到的地方发起进攻,就像从九天之上突然降临一般。"

少年眼前一亮:"原来如此!多谢指点。在下陆俊,字元明,幽州人。"

"曹操,字孟德。"林宇拱手回礼,"陆兄对兵法有兴趣?"

陆俊点头道:"家父从军多年,我自小耳濡目染,颇爱研读兵书。不过比起经学,兵法确实更难理解。"

林宇见他对军事有浓厚兴趣,便趁机与他深入交流。聊了一会儿,林宇发现陆俊对行军布阵有独到见解,思维缜密,分析精准,颇有将才之风。

就这样,林宇在太学中逐渐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不乏历史上曹魏名臣的亲族,或者有潜力成为未来助力的人才。他与每个人都保持着适当的联系,既不过分亲近引起怀疑,也不疏远到失去联系的程度。

一个月后,军学开学。与太学不同,军学更注重实践和技能训练。这里的学生大多是军人子弟或有志从军的少年。教习内容包括兵法谋略、武艺训练、行军布阵等军事知识。

军学的教官多是有实战经验的老兵,他们不仅教授理论知识,更强调实际应用。每周都有模拟战场演练,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军事指挥。

林宇第一天到军学报到时,恰好碰见一群少年正在操场上切磋武艺。其中一位少年身手矫健,剑法精妙,引得众人喝彩。

"好剑法!"林宇由衷赞叹。

旁边一位少年解释道:"那是张承,字德柔,雁门人,今年十二岁,剑术在军学中无人能敌。"

"张承?雁门人?"林宇暗自思量,这个名字虽然不太熟悉,但"雁门张氏"却让他想起了历史上曹魏名将张辽。

带着好奇,林宇在课后特意找到张承交谈。通过巧妙的引导,他得知张承确实与张辽是远亲关系,同出雁门张氏。

"张兄剑术精湛,想必家学渊源吧?"林宇赞叹道。

张承谦虚地说:"家父曾在军中担任校尉,传我一些皮毛罢了。不过听闻曹兄在太学的表现极为出色,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

林宇笑道:"过奖了。我在太学学习文韬,在军学修习武略,为的是将来能文武双全,济世安民。"

张承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曹兄志向远大,令人敬佩。我辈少年,正当以国家存亡为己任。"

通过与张承的交往,林宇又结识了几位军学中的佼佼者,包括徐统、于诚等人,他们分别是历史上曹魏名将徐晃和于禁的族人。

与此同时,林宇也没有放松在太学的学习和人脉拓展。他注意到太学中有一位名叫李醇的少年,为人低调,甚少言语,但每次发言都一针见血,令人折服。

通过刻意接近,林宇得知李醇来自广陵李氏,与历史上曹魏名臣李典有些渊源。深入交流后,林宇发现李醇有着过人的见识和卓越的判断力,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潜在盟友的才能,林宇设计了一系列"测试"。

一次,他在太学中组织了一场小型的策论讨论,主题是"如何应对民间可能的动乱"。这个看似普通的话题,实际上是林宇为了试探参与者对即将爆发的黄巾起义有何见解。

讨论中,荀诩表现出色,他冷静分析了民变的根源在于苛政和天灾,主张既要严厉打击叛乱,又要减轻赋税,安抚民心。

郭济则着眼于情报的重要性,认为应当在民间设立密探,及早发现叛乱迹象,防患于未然。

满宁侧重于法制层面,提出要明确叛乱的惩处标准,既要严厉打击首恶,又要宽恕被胁迫从贼者,分化瓦解叛军。

李醇则提出了一个独特视角:利用宗教信仰来安抚民心,同时打击假托神明煽动民变的邪教首领。

通过这场讨论,林宇对几位同窗的才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心中大致已有定论:荀诩治政有方,郭济善于谋略,满宁明察秋毫,李醇思想深邃。

在军学,林宇也组织了类似的活动。一次模拟战场演练中,他故意设置了一个困难的战术难题:如何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击败占据有利地形的敌军。

张承提出了奇袭战术,主张夜间突袭敌军营地,打乱敌军部署;徐统则强调坚守待援,认为应当先固守不出,等待增援到达;于诚提出了疑兵之计,建议制造己方兵力强大的假象,迷惑敌军。

各人的战术风格也反映了他们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张承勇猛果断,徐统稳健可靠,于诚足智多谋。

通过这些活动,林宇不仅拉近了与潜在盟友的关系,更对他们的才能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日后的人才选用打下基础。

在太学和军学的学习之余,林宇也没有忘记寻找历史上的其他重要人物。

一日,他在洛阳街头偶然听说有位"神童"正在街边设摊算卦,年纪不大,却算得极准,引得不少人围观。

出于好奇,林宇前去一看,发现是个约十岁的少年,面容消瘦,眼神却异常明亮,正在为一位商人算卦。

"此行西去,先遇风雨,后见彩虹。交易可成,但利薄于预期。归途宜慢行,恐有意外。"少年平静地说道。

商人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付了钱后满意离去。

林宇走上前,拱手道:"小兄弟好眼力,不知可否为我也算上一卦?"

少年抬头,深深地看了林宇一眼,嘴角微微上扬:"这位公子面相不凡,骨骼清奇,日后必成大器。"

林宇微笑:"不知小兄弟尊姓大名?"

"贾,贾诞。"少年回答,眼中闪过一丝警惕。

"贾?"林宇心中一震,"可是凉州天水人士?"

少年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公子如何知道?"

林宇笑道:"猜的。听你口音,似有西北之风。不过算得准,想必家学渊源。"

贾诞点点头:"家父曾是县吏,略通星相之学。我自小跟着学了一些。"

林宇故作惊讶:"哦?令尊可是贾诩贾文和?"

贾诞的表情瞬间变得复杂:"公子竟知家父?"

林宇心中大喜,没想到这少年竟是历史上权谋大师贾诩的儿子!他连忙解释:"去年曾听父亲提起,说凉州有位贾诩先生,足智多谋,为人处世极为老练。不知是否令尊?"

贾诞警惕地说:"正是家父。只是不知公子与家父有何渊源?"

林宇摆摆手:"无甚渊源,只是久闻令尊大名。对了,我叫曹操,字孟德,是司空曹嵩之子。不知令尊现居何处?若有机会,我父必定想与令尊一叙。"

贾诞微微放松了警惕:"家父近来在凉州,暂未入京。"

林宇点点头,心中已有计较。贾诩在历史上是董卓的谋士,后来投靠了曹操,成为其重要谋臣。能提前结识其子,无疑为将来招揽贾诩埋下了伏笔。

就这样,林宇在太学、军学和洛阳城中不断寻找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亲族,扩展自己的人脉网络。

一天晚上,林宇回到自己的房间,仔细整理着这几个月来的收获。他拿出那张藏在暗格中的人才地图,在上面标注了新的信息:已结识荀彧、荀攸的族人荀诩;郭嘉的族人郭济;满宠的堂兄满宁;张辽的远亲张承;徐晃的族人徐统;于禁的族人于诚;李典的族人李醇;以及贾诩的儿子贾诞。

"真是意外之喜!"林宇自语道,"原本只是想记住未来的谋士名单,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到了这么多人才的线索。"

他又拿出一张新的绢布,开始规划如何进一步深化与这些人的关系,并通过他们结识更多潜在盟友。

"荀诩可引荐荀彧和荀攸;郭济可引荐郭嘉;贾诞是联系贾诩的桥梁..."林宇一边写一边思考,"但要注意,不能操之过急,以免引起怀疑。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他还特别注意到一个关键点:这些未来的谋士和将领,有些现在年纪尚小,如郭嘉才七岁,荀彧也只有十一岁;有些则已经成年。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才,需要采取不同的结交和培养策略。

"对于年幼者,可通过其族人保持联系,在他们成长过程中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对于已成年者,则需创造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和诚意,以求早日招揽。"林宇思路清晰地规划着。

他特别关注荀彧这一人物。历史上,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被称为"王佐之才"。但最终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饮鸩自尽,是个遗憾。林宇决定,无论如何,这一次一定要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

"荀文若,你放心,这一世我绝不会辜负你的忠诚。"林宇暗自发誓。

他又想到郭嘉,历史上英年早逝,不足四十岁就离开了人世,是曹操痛失的又一大谋士。

"郭奉孝,你的才华应当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这一次,我一定要想办法延长你的寿命。"林宇下定决心。

想到这里,他意识到自己需要掌握一些医学知识。历史上郭嘉是因病去世,如果能提前学习一些医术,或许能在关键时刻救他一命。

林宇又拿出一张绢布,写下了学习医术的计划。太学中有教授医术的先生,或许可以向他请教;同时也可以借阅一些医书自学。

除了医术,林宇也决定深入学习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等实用知识,这些都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有了现代知识作为基础,他相信自己能够比历史上的曹操做得更好。

随着计划的逐步完善,林宇感到一种满足和期待。他相信,有了这些未来的名臣良将相助,加上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现代思维,改变历史进程、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时代并非痴人说梦。

"乱世将至,英雄当立。"林宇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一次,我不仅要称霸一方,更要真正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他小心地收起所有文件,确保它们安全地藏在暗格中,然后熄灭油灯,准备休息。明天,他还要继续在太学和军学中学习,结识人才,为即将到来的大时代做准备。

林宇清楚,黄巾起义即将爆发,东汉帝国的衰亡已成定局。但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也蕴含着无限机遇。只要他能提前布局,网罗人才,积累资源,就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三国时代。

梦中,林宇仿佛看到了荀彧、郭嘉、程昱、贾诩等谋士环绕左右,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徐晃等将领前后护卫,一幅盛世图景徐徐展开...

次日清晨,林宇精神抖擞地起床,开始了新的一天。太学的课程依旧充实,他不仅认真听讲,还积极参与讨论,展现自己的才学。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观察同窗中的潜在人才,不断扩展自己的人脉圈。

午后,林宇在太学图书馆遇到了一位气质非凡的少年,正在专注地研读《周易》。那少年虽只有十一岁左右,却有着超乎年龄的沉稳与智慧,眉宇间透着一股超然之气。

出于好奇,林宇上前搭话:"这位小兄弟,看你研读《周易》如此入神,想必有独到见解?"

少年抬头,眼神中透着智慧的光芒:"《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下大势,无非如此。"他微微一笑,"在下荀彧,字文若,颍川人。敢问兄台尊姓大名?"

林宇心头一震,没想到竟然在这里遇到了荀彧本人!他连忙拱手行礼:"在下曹操,字孟德,洛阳人。荀兄博学多才,令人敬佩。"

荀彧微微颔首:"曹公子过奖了。听闻曹公子是今年太学的优秀新生之一,难怪谈吐不凡。"

林宇谦虚地说:"不敢当。倒是荀兄如此年轻就精通经义,实乃奇才。不知荀兄为何在太学?"

荀彧解释道:"我随族兄入京办事,顺道来太学查阅一些典籍。没想到有幸结识曹公子,真是缘分。"

两人相谈甚欢,从经学到政事,再到天下大势,无所不谈。林宇发现荀彧不仅学问精深,更有过人的政治洞察力和远见卓识,完全符合历史上"王佐之才"的评价。

谈话中,林宇刻意表露出自己对天下形势的忧虑和济世安民的抱负,引得荀彧频频点头赞同。

临别时,荀彧诚恳地说:"曹公子志向远大,见识不凡,若有机会,希望能再次切磋。"

林宇欣然应允:"荀兄才学令人钦佩,若有来洛阳的机会,务必到寒舍一叙。"

荀彧微笑着点头:"一言为定。"

目送荀彧离去,林宇心潮澎湃。能够提前结识荀彧,这是他没有预料到的幸运。荀彧在历史上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如今有了这次会面,为将来的合作埋下了伏笔。

这次偶遇让林宇更加确信,自己制定的人才战略是正确的。通过在太学和军学中学习,他不仅能够增长见识,更能结识各种潜在的盟友和人才。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宇继续专注于学业,同时不断拓展自己的人脉网络。他还特别关注那些在历史上有重要贡献的谋士和将领的信息,希望能尽早结识他们。

"知人善任,是帝王之术的关键。"林宇常常这样告诫自己,"没有一个伟大的君主是没有出色谋士的。"

在他的房间里,那张藏在暗格中的人才地图上,标注的名字越来越多,连线也越来越复杂。这不仅仅是一张纸,更是林宇改变历史的重要工具。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人脉的拓展,林宇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相信,只要按照计划一步步实施,网罗天下英才为己所用,定能在这个大时代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荀彧、郭嘉、程昱、贾诩,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徐晃..."林宇在心中默念着这些名字,仿佛已经看到了他们共同征战天下的壮阔画面。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林宇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记住未来的谋士名单,提前寻找人才,这只是他宏大计划的开始。接下来,他还需要更加系统地整理脑中的三国历史,规划关键历史节点,为即将到来的大变局做好全面准备。

夜深人静,林宇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此次重生,定当不负天命。"他暗自发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