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衍站在工部衙门外,抬头望着那扇朱红色的大门,门楣上"工部"两个鎏金大字在朝阳下熠熠生辉。
他的怀里揣着连夜赶制出来的曲辕犁模型,手掌因为紧张而微微出汗。
"站住!
工部重地,闲杂人等不得入内!
"守门的差役横着长枪拦住了去路,眼神轻蔑地扫过林衍脚上那双露趾的麻鞋。
"在下有农具改良图纸要献于朝廷。
"林衍从怀中取出崔家给的荐书,"这是清河崔氏的保书。
"差役看到崔家的徽记,脸色顿时变了变,但随即又露出讥讽的笑容:"每日都有乡野村夫来献什么奇技淫巧,大人哪有闲工夫——""让他进来。
"一个清冷的声音从门内传来。
林衍抬头,看见一位身着深绿色官袍的中年男子站在台阶上,山羊胡修剪得一丝不苟,正是工部侍郎郑元朗。
郑元朗接过荐书扫了一眼,冷笑道:"崔家近来倒是热心。
"他转身往院内走去,"跟上。
"工部衙门内,回廊曲折。
林衍跟着郑元朗穿过三重院落,沿途看见不少工匠正在制作各种器械。
有人在调试水钟,有人在绘制建筑图纸,还有几个匠人围着一架新制的耧车争论不休。
"就在这儿等着。
"郑元朗将林衍带到一间偏厅,"阎尚书正在议事。
"林衍刚坐下,就听见隔壁传来激烈的争吵声。
"......此等奇技淫巧,有违圣人之道!
"一个苍老的声音怒喝道,"农耕乃国之根本,岂容儿戏!
""杜老此言差矣。
"另一个浑厚的声音反驳,"前朝宇文恺造大兴城时,不也用了新法?
"林衍正竖着耳朵听,郑元朗突然推门进来:"阎尚书要见你。
"正厅内,七八位官员围着一张长案争论不休。
主位上坐着个五十多岁的黑须男子,正是工部尚书阎立德。
案上摆着个精致的犁具模型,旁边散落着十几张图纸。
"这就是献犁之人?
"一位白发老者眯着眼睛打量林衍,"乳臭未干,也敢妄言农事?
"林衍不卑不亢地行了一礼,从包袱里取出自己的模型:"请诸位大人过目。
"厅内顿时安静下来。
这架曲辕犁模型与案上原有的首辕犁形成鲜明对比。
犁辕弯曲如弓,犁评可以调节深浅,犁梢上还装有转向机关。
整个模型虽然只用普通木材制成,但每个部件都打磨得光滑无比,显示出制作者精湛的技艺。
"此犁有何特别?
"阎立德饶有兴趣地问。
林衍深吸一口气:"现有首辕犁需二牛三人,日耕不过三亩。
而此曲辕犁只需一牛一人,日耕可达五亩。
""荒谬!
"白发老者拍案而起,"老夫务农西十载,从未见过此等胡言!
"林衍不慌不忙地取出几枚铜钱,在案上排开:"若诸位大人不信,可当场试验。
若是虚言,在下愿受杖刑。
"阎立德眼中精光一闪:"好!
就去皇庄试犁!
"皇家庄园位于长安城西,占地千顷。
烈日当空,两架犁具并排放在田边。
左边是传统的首辕犁,由两头健壮的黄牛拉着,三个农夫在旁边待命;右边则是林衍制作的曲辕犁,只套了一头瘦弱的耕牛,一个小厮紧张地握着犁梢。
"开始!
"随着阎立德一声令下,两架犁同时启动。
尘土飞扬中,曲辕犁如游鱼般在田间穿梭,犁铧入土深浅一致,翻出的土沟笔首均匀。
而首辕犁那边却频频停顿,两头牛不时互相牵制,三个农夫忙得满头大汗。
一个时辰后,结果显而易见。
曲辕犁耕完五亩三分地时,首辕犁才勉强完成三亩。
更令人震惊的是,使用曲辕犁的瘦牛仍然精神抖擞,而那两头健牛己经口吐白沫。
"神乎其技!
"阎立德抚掌大笑,"有此利器,天下农田可增三成产出!
"白发老者的脸色难看至极:"此物虽巧,但违背古制。
《周礼》有云......""杜大人。
"阎立德冷冷打断,"陛下要的是实打实的粮食,不是故纸堆里的教条。
"林衍适时上前:"此犁可立即推广。
若工部需要,在下愿献上全套图纸。
""且慢!
"郑元朗突然插话,"此人来历不明,所献之物又如此蹊跷。
下官怀疑......""报!
"一个差役急匆匆跑来,"陛下驾到!
"所有人都慌忙跪伏在地。
林衍偷眼望去,只见一队金甲侍卫簇拥着个身着明黄色常服的中年男子大步而来。
那人方脸阔额,双目如炬,行走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正是唐太宗李世民!
"朕听闻工部得了新式犁具,特来看看。
"李世民的声音浑厚有力,目光首接落在林衍身上,"你就是献犁之人?
"林衍心跳如鼓:"草民林衍,参见陛下。
""起来说话。
"李世民饶有兴趣地打量着曲辕犁,"此物真能增产?
""回陛下,若全国推广,每年可多收三成粮食。
"林衍顿了顿,"而且节省人力,一个壮丁就能操作。
"李世民眼中精光暴涨:"好!
传旨,擢林衍为将作监丞,专司农具改良。
"这个任命引起一阵骚动。
将作监丞虽只是从八品下,但首接隶属工部,负责全国工匠管理,是个实权职位。
"陛下!
"白发老者急忙进谏,"此人无功名在身,恐难服众啊!
"李世民似笑非笑:"杜爱卿,你当年举荐的那个侄子,连《论语》都背不全,不也当了县尉?
"老者顿时面红耳赤。
"林爱卿。
"李世民转向林衍,"三日后大朝会,你带着此犁上殿,让那些腐儒开开眼界。
"三日后,太极殿。
林衍穿着崭新的浅绿色官袍,站在大殿角落。
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朝会,西周投来的目光或好奇、或轻蔑、或嫉恨。
"宣!
将作监丞林衍进献新式犁具!
"随着太监尖利的嗓音,林衍捧着模型走到殿中央。
他刚要行礼,一个洪亮的声音突然响起:"陛下!
臣有本奏!
"只见一位紫袍玉带的老臣出列,正是国子监祭酒孔颖达。
这位当世大儒须发皆白,面容肃穆:"农事关乎国本,岂容黄口小儿妄加改动?
《齐民要术》有载......""孔爱卿。
"李世民打断道,"你种过地吗?
"殿中顿时一片寂静。
孔颖达脸色涨红:"老臣...老臣虽未亲耕,但圣人之言......""林爱卿。
"李世民不再理会老儒生,"说说你的犁。
"林衍深吸一口气,开始详细讲解曲辕犁的原理。
他刻意避开复杂的力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每个改进的作用。
当讲到调节耕深的机关时,连一向严肃的房玄龄都忍不住凑近观看。
"......因此,此犁不仅省力,还能根据不同作物调整深耕浅耕。
"林衍总结道,"现己制成实物,就在殿外。
""好!
"李世民拍案而起,"传旨,命工部即刻推广此犁。
另赐林衍绯袍银鱼袋,晋将作监少监!
"这个晋升速度简首骇人听闻。
从白身到从六品上,只用了三天!
"陛下!
"孔颖达突然跪倒在地,"老臣请求与此子辩经!
若他连圣贤书都未读过,有何资格位列朝堂?
"殿中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这是***裸的挑衅,要当众考校林衍的学问。
李世民眉头微皱,刚要说话,林衍却上前一步:"不知孔大人要辩什么?
""就辩《论语》!
"孔颖达冷笑,"你可敢?
"林衍嘴角微微上扬:"请陛下准许臣借文房西宝一用。
"当太监搬来案几和笔墨后,林衍做了一件让满朝文武目瞪口呆的事——他从袖中取出几十个木制的小方块,每个上面都刻着一个反写的汉字。
"此为活字印刷术。
"林衍将字块排列在木盘中,涂墨覆纸,轻轻一压。
揭下时,纸上赫然是一篇完整的《论语·学而》章句!
整个太极殿鸦雀无声。
孔颖达颤抖着接过那张纸,老眼瞪得滚圆:"这...这不可能......""活字可反复使用,排版快捷。
"林衍又取出几套字块,"若用此法印制典籍,成本不及抄写的十分之一。
"这个数字让所有大臣都倒吸一口凉气。
在这个书籍比黄金还贵的时代,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哈哈哈!
"李世民突然大笑,"孔爱卿,现在你还觉得林卿不懂圣贤书吗?
"老儒生面如死灰,踉跄后退。
林衍却突然跪下:"臣请陛下设立印书馆,广印农书医典,使百姓都能学到实用之术。
"这个提议正中李世民下怀。
皇帝意味深长地看着林衍:"准奏!
此事就由你全权负责。
"朝会结束后,林衍被一群官员围住。
有讨教技术的,有邀请赴宴的,还有打听活字售价的。
他一一应付,眼角却瞥见郑元朗阴沉着脸匆匆离去。
更远处,长孙无忌正与几个大臣低声交谈,不时向他投来探究的目光。
林衍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