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下乡红旗公社
苏母准备了一些必需品让苏汐月明日带着,其余的他们邮过去。
苏汐月一晚上想着下乡的事情没有睡着,看着天亮了,索性就起床了,找了件素色衣服,穿上两人买的秋衣,穿上系带布鞋。
苏汐月随手梳了个高马尾,俏皮可爱。
苏汐月吃过早饭打算去火车站了,苏母拿出早早蒸好的大馒头,又拿了点腌好的小咸菜,拿了瓶炒好的牛肉酱,给苏汐月拿着路上吃,从京市到东省要坐两天一夜的火车。
陆振南和苏景珩拿着行李一路上一言不发,将苏汐月送到火车站,“月月,记得给家里写信,”苏母带着哭腔说道。
苏汐月也含着眼泪倔强的不让眼泪流下来。
“爸妈,舅舅,大哥,你们回去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苏汐月找到自己的位置,将行李放在床下。
苏汐月昨天一晚上没睡,打算睡一会,正好大哥给自己改了软卧票,不然两天一夜的路程腰真的要废了。
和苏汐月一起的还有高文慧,陈晓蕊和王梓晨。
苏汐月看见王梓晨也是无奈,怎么还有个男的和大家一起好不方便。
苏汐月等我床正好在下铺,放好随身背的小包,拉好帘子便躺下睡了。
苏汐月睡得迷迷糊糊就听到窸窸窣窣的动静,感觉像是在脱衣服,不一会就传来异样的声音,苏汐月一下子脸红了,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虽然自己以前没谈过男朋友,但偶尔看电影也会有这样的情节。
苏汐月也是很无语,就这么情难自控,在火车上都不消停。
过了两分钟,没了声音,就这?
苏汐月开始吐槽。
“人家把最宝贵的都给你了,到了黑市你可得好好待人家。”
故意捏着嗓子说话,真是难听。
苏汐月有些好奇是谁,悄悄拉开帘子的一角,正好看到高文慧爬下床往自己的床铺走去。
高文慧长得不高,皮肤有些黑,右耳朵下边还有块黑色的胎记。
苏汐月感叹,真是饿了,什么都吃得下。
苏汐月放下帘子又继续睡下,这一睡睡到晚上,大家都起来吃晚饭了,苏汐月才睡醒,拉开帘子,从包里拿出馒头抹上牛肉酱,就着咸菜吃了起来。
高文慧看见苏汐月吃东西,捏着嗓子嗲嗲的问道:“你吃的什么?”
“我妈蒸的馒头和腌的咸菜,你要吃吗?”
苏汐月礼貌的问道。
高文慧以为苏汐月是有钱人家的小姐呢,一看她吃的东西还不如自己,漂亮有什么用,穷鬼一个,还不如自己呢。
“我们既然遇到就是缘分,互相介绍一下吧,我先来我叫王梓晨要去黑市的红旗公社,你呢叫什么,要去哪里?”
说完摆出自以为很帅的表情看着苏汐月。
苏汐月淡淡的说道:“我叫苏汐月,我们去同一个地方。”
“姓苏,我记得京市只有两家姓苏,其中一家没有女儿。”
王梓晨又看了看苏汐月脸上多了谄媚的笑,“你还真是低调,看你的穿着和刚刚吃的东西,真看不出你家竟然是富户。”
“都下乡了,低调什么的有什么用。”
高文慧在一边看着王梓晨讨好苏汐月,警钟大作,可能不能让梓晨对她感兴趣,立马开始阴阳怪气等我开口。
“你怎么也下乡了?”
王梓晨问道。
“组织上安排的。”
王梓晨还想问什么看苏汐月不愿搭理的样子便又看向另一边的女孩,你叫什么?
“我叫陈晓蕊,和你们去同一个地方。”
“真巧,我们西个既然这么有缘分到了东省大家互相照顾照顾。”
苏汐月点点头,看向陈晓蕊,程晓蕊皮肤白皙,穿着一看都不便宜,说明她家的条件也不错。”
苏汐月吃完手里的馒头,拿起水壶喝了一口灵泉水便说道:“时间不早了,我先睡了。”
苏汐月便拉了帘子睡下。
程晓蕊和他们也不太熟悉也去睡了。
高文慧便到王梓晨的卧铺坐下,整个人靠在王梓晨的身上。
王梓晨见了苏汐月的美貌,那还能和高文慧有什么,眼睛盯着苏汐月的帘子好似能看到里面一样,一眨不眨的盯着。
“梓晨哥哥,不早了我们也睡吧。”
“文慧,我累了,你到自己卧铺睡吧。”
高文慧虽然不愿意但也没有办法只能到自己的卧铺去,看着王梓晨一首盯着苏汐月的卧铺,嘴里辱骂着“狐狸精,就会勾引男人。”
随着一声哭泣声传来,苏汐月被吵醒了,拿起手表一看十点多了,怪不得这么吵,苏汐月拉开帘子就看见王梓晨看着自己,没说什么,拿了个馒头,拿勺子摸了些牛肉酱就着咸菜吃了些。
吃完馒头,苏汐月不想再被王梓晨***裸的眼神,高文慧嫉妒的眼神盯着,拉起帘子继续躺下。
终于,在下午西点到了东省。
来接他们的是红旗公社的汉坝村长和村长的儿子,牵着牛车拉他们。
“你们就是到我们公社的知青吧!把行李拿上上牛车,我带你们回村。”
村长看着新来的知青,三女一男,真是愁人。
“我们西个人牛车怎么可能拉的下,我们可是下乡的知青应该开车拉我们才对。”
高文慧嫌弃地说道。
村长皱了皱眉头,耐心解释道:“姑娘,咱这村子穷,没汽车,牛车己经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了。
而且这牛车宽敞,你们西个加上行李坐上去没问题。”
高文慧还想再抱怨,王梓晨连忙打圆场:“文慧,别闹了,入乡随俗嘛。”
苏汐月和陈晓蕊没说话,默默把行李搬到牛车上。
众人上了牛车,开始了去莲花村的路程。
一路上,高文慧还是嘟囔个不停,嫌弃牛车慢、颠簸。
村长儿子听不下去了,开口道:“你们来这是下乡锻炼的,可不是来享福的,得吃得了苦。”
高文慧被噎得说不出话。
夕阳西下,牛车终于到了莲花村。
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出来看新来的知青,好奇地打量着他们。
村长把他们带到知青点,简单介绍了情况后就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