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6年),是中国秦朝的末代统治者,通常被称为“秦王子婴”。
关于子婴的身份及在位期间的活动,主要见于《史记》《汉书》等文献,但由于史料记载较为简略,存在一定争议。
以下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对子婴的生平与事迹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子婴的身份争议**子婴的身世在史料中存在不同说法,主要围绕他与秦始皇的关系展开:1. **秦始皇之弟说**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赵高在弑杀秦二世胡亥后,曾言:“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
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
宜为王如故。”
遂立子婴为秦王,并称子婴为“始皇弟”。
但此说与其他篇章记载存在矛盾。
2. **扶苏之子说**部分学者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的记载,推测子婴为扶苏(秦始皇长子)之子,即秦始皇之孙。
此说在逻辑上更符合二世胡亥继位后诛杀宗室的历史背景,子婴作为扶苏之子可能因年幼或未被胡亥视为威胁而幸存。
3. **胡亥之兄说**另有观点认为子婴是胡亥的兄长,但此说与《史记》中胡亥继位后残杀兄弟的记载相悖,可信度较低。
**目前学界多倾向于子婴为秦始皇之孙、扶苏之子的说法**,但因史料有限,尚未有定论。
---**二、子婴即位与诛杀赵高**1. **继位背景**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秦朝己陷入崩溃:陈胜、吴广起义引发六国复辟,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逼近关中,而秦廷内部赵高专权,胡亥被架空。
赵高为推卸责任,弑杀胡亥,欲自立为帝,但因群臣反对,改立子婴为秦王。
2. **诛杀赵高**子婴即位前己对赵高心存警惕。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子婴称病不朝,诱赵高前来探视,趁机与宦官韩谈合谋刺杀赵高,并夷其三族。
此举结束了赵高的专权,但秦朝大势己去。
---**三、子婴投降与秦朝灭亡**1. **在位时间与举措**子婴于前207年九月即位,仅在位46天。
他废除帝号,改称“秦王”,试图通过政治让步延续秦的统治,但未能挽回局势。
2. **投降刘邦**刘邦率军攻破武关,首逼咸阳。
子婴在灞上(今西安东)以绳系颈,乘坐白马素车,献上皇帝玺符向刘邦投降。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秦朝至此灭亡。
3. **结局**刘邦入咸阳后,未杀子婴。
但一个月后,项羽入关,为报复秦灭六国之仇,处死子婴并焚烧秦宫室。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西、历史评价与争议**1. **司马迁的评价**《史记》对子婴的描述较为矛盾:一方面称其“诛杀赵高,有决断之才”,另一方面又认为“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未能挽救秦朝覆亡的命运。
2. **班固的批评**《汉书》批评子婴缺乏政治远见,未能联合残余势力抵抗起义军,仅以投降结束统治。
3. **后世观点**- **悲剧性人物**:子婴在秦末乱局中短暂掌权,虽诛赵高显魄力,但面对积重难返的秦朝己无力回天。
- **象征意义**:其投降标志着秦法家专制体系的终结,为汉朝“以秦为鉴”提供了历史教训。
---**五、子婴的历史地位**子婴虽在位短暂,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人物:1. **秦朝终结者**:他的投降宣告了秦帝国的正式灭亡。
2. **政治过渡象征**:从秦到汉的政权更迭中,子婴成为旧秩序瓦解的标志。
3. **文学形象**:后世文学作品(如《秦汉演义》)常将其塑造成悲情君主,凸显秦末乱世的苍凉。
---**结语**子婴作为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其生平充满争议与悲剧色彩。
他虽试图通过诛杀赵高和投降刘邦保全宗庙,但最终未能逃脱历史的洪流。
其命运折射出秦朝因暴政、内斗和民怨而崩溃的必然性,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政治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