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他不再是现代社会中那个迷茫的探索者,而是肩负着蜀汉复兴重任的君主。
林晓在一旁看着刘禅,从他坚定的眼神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决心。
“看来我们真的回到了你那个时代了。”
林晓低声说道,眼中既有兴奋,又夹杂着一丝担忧。
毕竟,这是一个完全陌生且充满危险的古代世界。
刘禅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地说:“没错,林晓,接下来的路会很艰难,但我一定要改变蜀汉的命运。
你若害怕,我可寻一处安全之地安置你。”
林晓抬起头,看着刘禅,认真地说:“我既然陪你来到这里,就不会轻易离开。
我也想看看,你如何改变这历史。”
刘禅感激地看了林晓一眼,两人顺着士兵离去的方向前行。
一路上,山林静谧,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洒下,形成一片片光斑。
偶尔有鸟儿在枝头鸣叫,声音清脆悦耳。
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草木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然而,刘禅无心欣赏这美景,他的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回到成都后该如何实施变革。
走了许久,他们终于来到了一条官道上。
官道上尘土飞扬,不时有行人与商队路过。
刘禅看着那些身着朴素的百姓和行色匆匆的商人,心中明白,蜀汉的民生亟待改善。
“这些百姓生活看似平静,实则艰难。
曹魏与东吴虎视眈眈,蜀汉若不强大,他们必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刘禅感慨道。
林晓看着那些面带疲惫的百姓,心中也满是同情,说道:“你说得对,你现在最需要做的,或许是先稳固朝堂,获得大臣们的支持,才能更好地推行变革。”
两人继续前行,傍晚时分,终于远远望见了成都的城墙。
高大的城墙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雄伟,城门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走进城门,城内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有卖各种生活用品的杂货店,有香气西溢的小吃摊,还有摆满绫罗绸缎的布庄。
然而,仔细观察,会发现百姓们虽忙碌,但神情中透着一丝忧虑。
刘禅带着林晓来到一处客栈,准备先住下,再做打算。
客栈老板是个热情的中年人,看到刘禅和林晓的穿着打扮有些奇特,不禁多看了几眼。
“二位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老板笑着问道。
“住店,给我们来两间上房。”
刘禅说道,同时掏出一锭银子递给老板。
老板看到银子,眼睛一亮,连忙接过,热情地招呼小二带他们去房间。
安顿好后,刘禅和林晓在客栈的大堂里吃饭。
周围的食客们正在谈论着最近的局势,有人担忧曹魏的威胁,有人抱怨赋税过重。
刘禅默默地听着,心中对蜀汉面临的困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看来,赋税改革势在必行。
百姓生活困苦,何谈国家富强。”
刘禅低声对林晓说道。
林晓点头表示赞同,说:“还有军事、政治等各方面,都需要全面变革,但这一切都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第二天,刘禅告别林晓,独自一人前往皇宫。
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他需要面对那些守旧的大臣,说服他们支持自己的变革计划。
皇宫依旧庄严雄伟,宫门口的侍卫看到刘禅,先是一愣,随即露出惊讶的神情。
他们虽不知刘禅为何突然失踪又出现,且穿着打扮有些怪异,但还是恭敬地放行。
刘禅走进皇宫,熟悉的宫殿、长廊让他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他径首走向朝堂,此时,大臣们正在商议国事,看到刘禅突然出现,顿时一片哗然。
“陛下,您……您这是去了何处?
为何如此打扮?”
一位老臣惊讶地问道。
刘禅环顾众人,缓缓说道:“诸位爱卿,朕此番经历了一些奇遇,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学到了许多治国之道。
如今,蜀汉面临严峻局势,朕决定推行一系列变革,以富国强兵。”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
有的大臣面露期待之色,认为蜀汉或许真的有了新的希望;而有的大臣则面露不满,觉得刘禅此举太过草率,有违祖宗之法。
“陛下,祖宗之法不可变啊!
我蜀汉传承至今,一首遵循旧制,怎能轻易更改?”
一位白发苍苍的大臣站出来,激动地说道。
刘禅看着这位大臣,耐心地解释道:“爱卿,时代在变,如今曹魏与东吴日益强大,若我们墨守成规,必将被吞并。
朕所推行的变革,是为了蜀汉的未来,为了万千百姓。”
然而,守旧的大臣们依旧坚决反对,他们列举了诸多变革可能带来的弊端,试图说服刘禅放弃。
朝堂上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
刘禅深知,想要说服这些守旧大臣并非易事,他需要用实际行动让他们看到变革的好处。
于是,他决定先从一些容易实施且能快速见到成效的改革入手。
退朝后,刘禅回到寝宫,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改革之路困难重重,但他没有退路。
他想起了在现代看到的那些关于改革成功的案例,心中渐渐有了主意。
几天后,刘禅再次召集大臣们上朝。
这一次,他带来了一些现代的农具模型,如改良后的水车、曲辕犁等。
他详细地向大臣们介绍这些农具的优点和使用方法,以及它们将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诸位爱卿,这些农具若能在蜀汉推广,必将大大增加粮食产量,改善百姓生活,增强国家实力。”
刘禅自信地说道。
一些年轻的大臣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觉得这些新奇的农具或许真的能给蜀汉带来改变。
但那些守旧的大臣依旧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些农具看似精巧,实则不切实际。
“陛下,这些农具虽新奇,但未必适合我蜀汉的土地与百姓。
且改变传统的耕种方式,百姓能否接受,还是未知。”
一位保守的大臣说道。
刘禅早料到会有此质疑,他说道:“朕己安排在城郊选了几块试验田,亲自试用这些农具。
待有了成效,再推广也不迟。”
与此同时,刘禅还在朝堂上宣布了一项选拔人才的新政策。
他决定打破门第限制,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能,都有机会为国家效力。
这一政策引起了更大的争议,守旧大臣们认为这会扰乱社会秩序,让一些出身低微之人混入朝堂,坏了规矩。
“陛下,朝堂乃国家之根本,选拔人才需慎重。
怎能让那些市井之徒进入朝堂,玷污了我蜀汉的清誉?”
一位出身名门的大臣愤怒地说道。
刘禅严肃地回应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有才之士不应因出身而被埋没。
朕此举,是为了选拔真正有能力的人,为蜀汉的发展贡献力量。”
为了让大臣们看到自己的决心,刘禅还以身作则,任命了几位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为自己的侍从,让他们参与一些政策的讨论和制定。
这一举动让朝堂上的气氛更加紧张,守旧大臣们对刘禅的不满日益加深。
然而,刘禅并没有因此退缩。
他深知,改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但为了蜀汉的未来,他必须坚持下去。
在等待试验田结果的日子里,刘禅也没有闲着。
他和林晓一起,根据现代的军事理论,制定了一套新的军事训练方法。
他们强调士兵的体能训练、团队协作以及战术运用,还设计了一些新的军事器械,如改良后的投石车和诸葛连弩。
林晓虽然对古代军事了解不多,但她凭借在现代所学的知识,为刘禅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创意。
两人常常在房间里讨论到深夜,绘制图纸,研究细节。
“你看,这个投石车如果再增加一个配重装置,是不是能投得更远、更准?”
林晓指着图纸说道。
刘禅看着图纸,思考片刻后说:“有道理,这样一来,在战场上就能对敌军造成更大的威慑。”
经过一番努力,新的军事训练方法和器械准备就绪。
刘禅决定先在一支小规模的军队中进行试验,看看效果如何。
试验当天,刘禅亲自来到训练场。
士兵们整齐地排列在操场上,精神抖擞。
首先进行的是体能训练,士兵们在烈日下进行长跑、负重训练等,虽然辛苦,但没有一个人喊累。
接着,是新器械的演示。
改良后的投石车投出的石块准确地击中了远处的目标,诸葛连弩的射速和射程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看到这些成果,刘禅心中十分欣慰。
他对身旁的将领说:“继续按照这个方法训练,让士兵们熟练掌握这些器械的使用。
若效果良好,便在全军推广。”
然而,就在刘禅积极推进改革的时候,一些反对的声音也在暗中蔓延。
守旧大臣们不甘心失败,他们开始联合起来,试图阻止刘禅的改革。
他们在朝堂上处处与刘禅作对,在民间散布谣言,说刘禅的改革会给蜀汉带来灾难,蛊惑百姓反对改革。
一时间,蜀汉国内人心惶惶。
一些百姓听信了谣言,对改革产生了恐惧和抵触情绪。
面对这一情况,刘禅深知不能坐视不管。
他决定亲自到民间去,向百姓解释改革的目的和好处,消除他们的疑虑。
刘禅微服出巡,带着林晓和几个侍卫,走街串巷,与百姓交谈。
他们来到一个村庄,看到一位老农正在田间劳作。
刘禅走上前去,主动与老农打招呼。
“老人家,您好啊。
我想问问,您听说过陛下推行的改革吗?”
刘禅亲切地问道。
老农首起腰,看了看刘禅,叹了口气说:“听说了,可俺们老百姓不懂那些大道理,就怕这改革会让俺们的日子更难过。”
刘禅微笑着说:“老人家,您放心。
陛下推行改革,就是为了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好。
比如新的农具,能让您种地更轻松,收获更多粮食。
还有选拔人才的政策,能让村里有本事的年轻人有机会为国家效力,以后村子说不定会更富裕呢。”
老农听了,将信将疑地说:“真有这么好?
可俺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地的,新的农具俺们也不会用啊。”
林晓在一旁说道:“老人家,不用担心,朝廷会派人来教大家使用的。
而且,陛下己经在城郊做了试验,效果很好。
等试验成功,就会免费给大家发放新农具。”
老农听了,眼中闪过一丝希望,说:“如果真能这样,那可真是太好了。”
在村庄里,刘禅和林晓挨家挨户地解释,耐心地回答百姓的问题。
他们还让侍卫演示新农具的使用方法,让百姓亲眼看到新农具的便捷。
渐渐地,百姓们对改革的态度开始转变,从抵触变为期待。
离开村庄后,刘禅深知,要想让改革深入人心,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他决定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百姓了解改革的好处。
同时,他也密切关注着试验田和试验军队的进展情况,期待着能早日用实际成果堵住那些反对者的嘴。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郊试验田的成果逐渐显现出来。
使用新农具的田地,粮食产量比以往提高了近三成。
看到这一结果,那些原本持怀疑态度的大臣们也不禁有些动摇。
“陛下,没想到这新农具竟真有如此神效。
看来,陛下的改革或许真能让蜀汉走向富强。”
一位大臣心悦诚服地说道。
刘禅笑着说:“这只是开始,还有更多的改革措施将陆续推行。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蜀汉必将重振雄风。”
试验军队在新的训练方法和器械的加持下,战斗力也有了显著提升。
士兵们的体能更强,战术运用更加熟练,对新器械的操作也得心应手。
看到这些成果,朝堂上反对改革的声音渐渐小了下去。
然而,就在刘禅以为改革可以顺利推进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危机悄然降临。
边境传来消息,曹魏集结了大量军队,似乎有进攻蜀汉的迹象。
这一消息让蜀汉上下再次陷入了恐慌之中,也让刚刚有了起色的改革面临严峻的考验。
刘禅深知,此时必须稳定人心,同时做好应对曹魏进攻的准备。
他紧急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朝堂上气氛凝重。
“陛下,曹魏来势汹汹,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位大臣焦急地问道。
刘禅沉思片刻后说:“一方面,加强边境防御,派得力将领镇守边关,加固城墙,储备粮草。
另一方面,继续推进改革,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真正抵御外敌。”
一些大臣担忧地说:“陛下,此时继续改革,会不会让国内人心不稳,影响备战?”
刘禅坚定地说:“改革与备战并不冲突。
改革是为了从根本上增强国家实力,只有改革成功,我们才能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刘禅一边指挥军队备战,一边加快改革的步伐。
他亲自到边境视察,鼓舞士兵们的士气。
在视察过程中,他看到士兵们虽然对曹魏的进攻有所担忧,但在新的训练方法下,依旧士气高昂,心中感到十分欣慰。
“将士们,曹魏虽强大,但我们蜀汉也不是好欺负的。
只要我们团结一致,运用新的战术和器械,定能击退敌军!”
刘禅大声说道。
士兵们齐声高呼:“保卫蜀汉!
保卫陛下!”
声音响彻山谷,士气大振。
回到成都后,刘禅继续推行改革。
他深知,时间紧迫,必须在曹魏进攻之前,尽可能地增强蜀汉的实力。
他加大了对商业的扶持力度,鼓励贸易往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加快选拔人才的步伐,充实朝堂和军队的力量。
在这个关键时刻,林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利用自己在现代所学的知识,为蜀汉的备战提供了许多建议。
她帮助设计了一些防御工事,改进了通讯方式,让蜀汉的军事指挥更加高效。
然而,曹魏的进攻并没有给蜀汉太多准备的时间。
不久后,曹魏大军正式发动了进攻,边关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至成都。
刘禅看着这些文书,眼神坚定,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临了。
他迅速做出部署,调兵遣将,准备与曹魏展开一场生死较量,同时,他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自己的改革能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作用,让蜀汉化险为夷,走向繁荣昌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