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物者邵雍邵雍小说完结_免费小说全本观物者(邵雍邵雍)

观物者邵雍邵雍小说完结_免费小说全本观物者(邵雍邵雍)

作者:糖醋飞刀

其它小说连载

热门小说推荐,《观物者》是糖醋飞刀创作的一部年代,讲述的是邵雍邵雍之间爱恨纠缠的故事。小说精彩部分:情节人物是邵雍的年代小说《观物者》,由网络作家“糖醋飞刀”所著,情节扣人心弦,本站TXT全本,欢迎阅读!本书共计12436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10-11 07:25:02。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观物者

2025-10-11 08:10:21

邵雍看着庭院里最后一片梧桐叶缓缓飘落,在他眼中,这并非生命的凋零,

而是一个宇宙周期的悄然闭合。千里之外的汴京城里,新旧党争正搅动着帝国的风云,

无数人的命运如同风中之叶,身不由己。他只是低下头,在书案的沙盘上,

用指尖轻轻画出了“否”极“泰”来的卦象,试图为这混乱的世间,

找寻一个永恒不变的秩序。第一章:共城书生仁宗皇帝在位的那些年,

北方的冬天似乎比现在更冷一些。共城县,邵家的书斋里,窗纸被寒风吹得簌簌作响。

没有烧炭的火盆,一呼一吸间,都能看到淡淡的白气。屋内的邵雍,却对此浑然不觉。

他披着一件半旧的棉袍,俯身在低矮的案几上,全部心神都沉浸在眼前摊开的故纸堆里。

那年,他二十余岁,正是“学也,禄在其中”的年纪。同窗们都在为科举功名而诵读经义,

他却像一个执拗的异类。他的身前身后,摊开着儒、墨、道、法诸家的典籍,

纸页上圈点着密密麻麻的批注。他并非在备考,而是在进行一场更为浩大,

也更为虚无缥缈的拷问。他想做的,是为这个看似混乱的世界,

找到一个唯一的、贯穿始终的“理”。为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何朝代有兴衰,

人生有荣辱?为何星辰遵从轨道,而人心却变幻无常?圣人们的道理,

为何彼此之间时有抵牾?他像一个饥饿的人,贪婪地吞咽着前人所有的智慧,

却发现自己离答案越来越远。书本最终给不了他答案。于是,他打起行囊,踏上了寻访之路。

他走过黄河渡口,问摆渡的老人,为何河水总是向东,永不停歇;他走过太行山道,

问采药的道人,为何同一种草药,生于南坡与北坡,

药性便截然不同;他拜访过著书立说的学者,也请教过田间耕作的农夫。他得到的答案越多,

心中的困惑反而越深。每个人都能解释他所看到的那一小片世界,

但无人能为他描绘出整个世界的全貌。所有的道理,都像是散落一地的珍珠,璀璨,

却无法被串联起来。带着满身的风尘与疲惫,他回到了共城那间简陋的书斋。

在一个大雪封门的深夜,他再次整理行囊,准备开春后继续远游。无意间,

他碰倒了书案一角的一摞竹简——那是《周易》。作为“六经”之一,他自然是读过的,

但一直将其视为卜筮之书,未曾深究。此刻,竹简散落一地,其中一根正好滚到他的脚边。

他俯身拾起,借着豆大的灯火,看清了上面的符号。

那是最简单的两种符号:一道完整的横线,和一道断开的横线。——阳与阴。就在这一瞬间,

仿佛有某种滞涩已久的机窍,在他脑中“咯噔”一声,豁然贯通。他呆住了。他看到的,

不再是那些佶屈聱牙的爻辞,而是宇宙最根本的语言。一阴一阳,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这不正是他苦苦追寻的、那个贯穿一切的“一”吗?他疯了一般,

将散落的竹简一一捡起,在地上排列开来。他不再去读上面的文字,

迷地看着那些由阴阳二爻构成的图形: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符号,

两两相重,便演化出六十四种变化。六十四卦,不多不少,构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逻辑闭环。

从天地运行到人间万事,从一个念头的生发到一个王朝的兴灭,

似乎都能在这个严谨的符号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不是一部占卜之书,

这是一部宇宙的法典,一部用数学写成的创世史诗!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澄澈与安宁,

仿佛一个在黑暗中摸索了多年的旅人,终于看到了一线天光。困扰他多年的所有问题,

在这一刻都有了被解答的可能。他找到了那把钥匙。窗外的风雪依旧,屋内的寒气依旧。

但对邵雍而言,这个世界已经彻底不同了。它不再是一团无法理解的混沌,

而是一部可以被阅读的、无比精妙的巨著。而他,将要用尽一生,去学习如何阅读它。

第二章:希夷之传对《易经》的顿悟,为邵雍打开了一扇门,但门后的道路依旧幽深漫长。

他沉浸在六十四卦的精妙结构中,越是钻研,越是感到自己的浅薄。他意识到,

这部奇书背后,必然有一个不为寻常儒生所知的、更为古老的阐释传统。他缺少的,

是一位真正的引路人。他开始四处寻访,打听当时天下精通《易》学的大师。终于,

一个名字传入了他的耳中:百源先生,李之才。相传,这位李先生的学问,

直接承袭自五代末那位被誉为“睡仙”的传奇道家宗师——陈抟,陈希夷。

而陈抟的《易》学,又是直通上古,与汉唐经注家的路数截然不同。邵雍的心再次被点燃了。

他几乎没有犹豫,便束装上路,前往河南,拜访这位隐于乡野的百源先生。李之才的居所,

是一座朴素的院落,院中种满了草药,书房里堆满了经史。

他本人也是一位神情严肃、不苟言笑的学者。当邵雍说明来意,

希望能拜师学习“希夷之学”时,李之才并没有立刻答应。他用那双仿佛能看透人心的眼睛,

审视着眼前这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缓缓问道:“天下治《易》者,如过江之鲫。或为干禄,

或为卜筮,或为谈玄。你,为的是什么?”邵雍深深一揖,坦然作答:“学生不为干禄,

亦不为卜筮。学生以为,诸子百家,是教人‘何为理’。而《易经》所藏,

乃是‘理何以为理’。它并非圣人之言,而是圣人思考的路径,是天地万物自我呈现的结构。

学生想学的,是这个结构。”李之才闻言,那张素来严肃的脸上,

第一次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他沉默了许久,终于点了点头:“你,随我来。

”他将邵雍引入内室。一间更为清净的书房,除了书,别无他物。

李之才从一个古旧的樟木箱中,取出一卷用锦缎包裹的画轴,神情庄重。

他将画轴在案几上缓缓展开。邵雍的呼吸在那一刻停住了。那并非文字,也不是山水。

那是一幅图,一幅由最简单的方与圆、线条与符号构成的、无比和谐而又深邃的宇宙图谱。

正中是太极,其外是两仪、四象,再往外,

是按“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顺序排列的八卦,

构成一个完美的圆形。而在图的四角,又有方形的卦象与之呼应。“此为《先天图》,

由希夷祖师亲传。”李之才的声音低沉而郑重,“天下人皆知《易》有六十四卦,

却不知其为何如此排列。此图,便是答案。”他指着图,

为邵雍解释卦象由中心向外生发的次序,解释方圆之间体现的天地动静之理。“你要记住,

”李之才最后说道,语气无比严肃,“此图,非为占卜一人一事之吉凶,

乃为体察天地万物之大道。它所揭示的,是‘一’如何生‘万’,

而‘万’又如何归于‘一’的永恒法则。能看懂此图,便能于万般变化中,

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位置。这是为学问,为修身,而非为逐利。”邵雍躬身再拜,

心中已是澄明一片。他知道,他找到了。困扰他前半生的所有问题,都将在这幅沉默的图中,

找到最终的答案。辞别李之才后,邵雍回到了共城。他没有急于去著书立说,

也没有去与人辩论。他只是将那幅手绘的《先天图》挂在书斋最显眼的位置,日日相对,

默然静观。他与那幅图的无声对谈,将持续一生。他找到了他的老师,

也得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道功课。从此以后,他的书斋不再仅仅是一间屋子,

而是一个完整的宇宙。他的治学,也不再是阅读,而是观想。

第三章:卜居洛阳在共城的书斋里枯坐数年后,邵雍做出了一个决定。学问,

终究不能与世隔绝。思想的砥砺,需要有回响的空气。《先天图》的道理再精妙,

若只是锁在自己的脑中,便如藏于石中的美玉,无法映照天光。

他需要一个可以与之对话的地方。他选择了洛阳。彼时的北宋,首都是汴京开封。

那里是帝国的中心,是天下名利汇聚之地,是所有读书人削尖了脑袋想要挤进去的地方。

而西京洛阳,则像一位退隐的贵妇。它曾是几代王朝的都城,繁华落尽,

却沉淀下了最深厚的底蕴。这里有致仕的名臣,有隐居的学者,有前朝的碑文,

有不语的园林。那是一座适合与历史和智者对话的城市。三十多岁的邵雍,

带着几箱书籍和一幅图,变卖了祖产,举家迁往洛阳。起初的日子很清苦。

他在城中租了一间小小的院落,靠着微薄的积蓄和设馆授徒的束脩勉强度日。

他的名声尚未远播,来听他讲学的,多是些无心科举、真心向学的年轻人。

他从不讲授应试的文章,只讲“格物致知”的道理。他会带着学生们去观察一块石头的纹理,

去听一场雨的声音,去从最寻常的事物中,探寻其所以然的“理”。他的学问,

在追名逐利的士子眼中,是无用之学。但在一些真正有识之士的耳中,却渐渐传开了。

那是一个暮春的午后,邵雍独自一人,来到了洛阳城中那座著名的天津桥上。桥下,

是千年不息的洛水;桥上,是熙熙攘攘的车马行人。他凭栏而立,一动不动,仿佛入定。

他看的不是风景,而是“动”与“静”本身。河水在奔流,是动;承载河水的河床,是静。

桥上的人流在穿梭,是动;承载人流的石桥,是静。他沉浸在这种对立与统一的玄思中,

浑然忘我。不知过了多久,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旁响起:“先生在此独立许久,

不知是何处景致,如此引人入胜?”邵雍缓缓回过神,

见身边站着一位衣着素朴、气度不凡的老者。他看不出对方的身份,

只觉得其目光温润而深邃。他微微躬身,答道:“在下所观,非是景致,而是不易之理。

”老者哦了一声,饶有兴味地问:“何为不易之理?”“譬如此桥下之水,”邵雍指着洛水,

“逝者如斯,瞬息万变,此为‘变’。然其东流之势,千古不易,此为‘不易’。又如此桥,

屹立不动,是为‘不易’。然桥上车马行人,川流不息,亦是‘变’也。在下所观,

乃是变中之不易,与不易中之变。”老者闻言,浑身一震。他那双看尽了朝堂风波的眼睛里,

流露出了深深的激赏。他一生宦海沉浮,历经仁宗、英宗两朝,见证了无数的人事变迁,

眼前此人寥寥数语,竟说透了他半生都未能勘破的道理。“先生真高士也!”老者深深一揖,

“老夫富弼,退隐于此。敢问先生高姓大名?”邵雍这才知道,眼前这位看似寻常的老人,

竟是当朝太师、前任宰相富弼。他连忙还礼:“不敢。草民邵雍,初居洛阳,一介寒儒耳。

”富弼却摇了摇头,郑重地说道:“以先生之学,绝非寒儒。若不嫌弃,可否过府一叙,

让老夫一尽地主之谊?”那一日,在天津桥上,清贫的哲人与退隐的宰相,

开始了一场将持续多年的对话。邵雍并不知道,他独身观想世界的日子即将结束。

经由富弼的引荐,他即将走入洛阳最顶尖的智者圈。那扇通往“安乐窝”的大门,

正由这一场桥上的相遇,为他缓缓开启。

第四章:观物之乐在富弼、司马光等洛阳耆英的资助下,

邵雍在天津桥畔置下了一处带着庭院的居所。朋友们都劝他为这处宅院取一个雅致的名字,

有人说叫“观易轩”,有人说叫“穷理居”。邵雍都笑着摇了摇头。

他对众人说:“此身安处,此心乐处,便是吾居。不求闻达,不慕荣华,如鸟归巢,足矣。

”于是,他为自己的新家取名为——“安乐窝”。“安”是身体的安稳,

“乐”是心神的快乐,“窝”则是一种谦卑而自足的姿态。这个名字,

便是他一生志趣的最好注脚。他在“安乐窝”里的日子,遵循着一种外人看来单调,

于他自己却乐趣无穷的节奏。这种节奏,不以官场的升迁或世俗的应酬为节点,

而以天地自然的呼吸为韵律。清晨,他起得很早。但他从不急于读书,而是先在庭院中静坐,

用耳朵去“观物”。他能分辨出风穿过竹林与拂过梧桐叶时,声音有何不同。前者清冽,

如金石之音,应《易》之“兑”卦;后者浑厚,如闷鼓之声,应《易》之“巽”卦。

他曾对儿子邵伯温说:“声音者,天地之语也。能静心听之,则万物皆在说法。”午后,

他常常会蹲在庭院的角落,一看就是半个时辰。他看的不是奇花异草,而是一群蚂蚁的迁徙,

或是一只蜘蛛的结网。他从那微小的虫豸世界里,看到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秩序。蚂蚁行军,

长幼有序,尊卑井然,无需号令而自成方圆,这便是“理”在最细微处的体现。傍晚,

他会独自走到院中的小池塘边,看夕阳的余晖如何在水面上变化,

看暮色如何一寸寸地将白日吞没。他从这每日上演的光影更迭中,

体悟着宇宙最根本的消长之道。日之运行,犹年之运行;年之运行,

犹“元、会、运、世”之大周期运行。对邵雍而言,眼前这方小小的池塘,

便是整个宇宙的缩影。一日,年幼的邵伯温拿着一朵刚刚凋谢的牡丹花,跑到他面前,

不解地问:“父亲,这花昨日还开得那么好,为何今日就谢了?”邵雍接过那朵牡丹,

花瓣已经萎靡,但仍有余香。他没有讲什么深奥的道理,

只是温和地对儿子说:“它不是死了,它只是做完了自己要做的事。它用尽了春天的力气,

为世界开出了美丽。现在,它要回到土里去,变成养料,好让明年的花开得更美。

这不是结束,而是回家。”他将自己的哲学,化作了生活中最平实的语言和最切身的感受。

他不是一个避世的隐士。他只是一个找到了安放自己生命方式的智者。

整个喧嚣的、变动不居的大宋王朝,于他而言,不过是“安乐窝”之外的风景。而他,

已经在这小小的庭院里,找到了整个宇宙。他将这种在万物静观中得到的、纯粹的喜悦,

称之为“安乐”。第五章:洛阳耆英会邵雍的名声,像他“安乐窝”中清淡的茶香,

虽不浓烈,却悠远地飘散开来,浸润了整个洛阳的名士圈。

他很快就收到了“洛阳耆英会”的邀请。这是当时天下最令人神往的一个雅集。

由退隐宰相富弼、文彦博等人发起,入会者,皆是年过七十、官居卿相的致仕元老。

邵雍以一介布衣,且年岁远不及众耆老,却被破格奉为上宾。雅集的地点,

设在富弼府邸的后园。园中假山流水,奇花异草,无一不精。

邵雍坐在一众曾执掌帝国权柄的耆老之间,显得格外安静。

他不像其他人那样追忆往昔的赫赫功业,也不像文人那样热衷于吟诗作对。他多数时候,

只是微笑着,静静地听。众人谈论着园中的牡丹,感慨着洛阳的太平。气氛一片祥和。然而,

一封从京城汴梁加急送来的信,打破了这份祥和。信是送给司马光的。他展开信纸,

只看了几行,脸色便沉了下去,原本儒雅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怒意与忧虑。“君实兄,

何事烦心?”富弼问道。司马光将信纸拍在石桌上,

沉声道:“王介甫王安石的‘青苗法’,已在河北两路强行推行!名为助农,

实为官府放贷取利,地方官吏为求政绩,强行摊派,百姓苦不堪言!此法一行,国将不国!

”一石激起千层浪。座中诸公,皆是旧臣,对王安石激进的新法,大多心存疑虑。一时间,

席间的风雅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对时局的激烈争论与深深的忧虑。“变祖宗之法,

此乃取乱之道啊!”“陛下被其蒙蔽,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邵雍是唯一没有说话的人。他只是端起茶杯,轻轻吹开水面上的茶叶,仿佛外界的激辩,

都与他无关。最终,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尧夫先生,

”司马光用他那特有的、略带执拗的语气问道,“你精通《易》理,洞察万物消长之道。

依你之见,这场新法之争,究竟会将我大宋引向何方?”邵雍放下茶杯,没有直接回答。

他俯身从一旁的棋盒里,拈出了一黑一白两枚棋子,放在了石桌上。“诸公请看。

”他平静地开口,“阳极必生阴,阴极必生阳。此乃天地之道,亦是人事之常。

我朝承平百年,文治昌明,可谓阳之极盛。阳极则思变,变则动,动则乱。王相公之新法,

应的便是这个‘变’数。”他将那枚代表“变”的黑子,向前推了推。“然变数之中,

亦有常数。”他指着那枚白子,“祖宗之法,民心之向,便是常数。黑子行一,白子亦行一。

二者相互纠缠,相互制衡。最终,必将形成一个新的均势,而后再趋平稳。此消彼长,

循环往复,何曾有过尽头?”司马光听罢,眉头紧锁:“先生之论,高屋建瓴。然天道循环,

旷日持久。我等身在局中,眼看百姓受苦,社稷动荡,岂能坐视不理,

只待‘均势’自行到来?”邵雍微微一笑,没有再与他争辩。他收起棋子,

轻声说:“君实兄有君实兄的‘易’,在下有在下的‘易’。你我之道不同,然其心则一也。

”他没有给出任何政治建议,也没有预测这场斗争的最终胜负。他只是为这些焦虑的灵魂,

提供了一个更为宏大的坐标系。众人虽未必完全赞同,但园中那股焦灼激愤的气氛,

却实实在在地被他这番话冲淡了。邵雍坐在这些帝国的耆老之间,像一座安静的远山。

他不提供路径,也不指点迷津,他只是在那里,以他自身的存在,为这个喧嚣的时代,

指出了另一种可能——一种超越了党同伐异、超越了功名得失的、纯粹的“静观”的可能。

第六章:皇极经世与洛阳耆英们的交往,为邵雍带来了安稳的生活和崇高的声誉,

但他并未沉溺于此。雅集上的清谈,终究是“言”;而他一生所求,

是构建一个可以解释万物之理的、沉默的体系。在“安乐窝”最深处的那间书房里,

他开始了他一生最宏大,也最孤独的工程。他将这项工程,命名为《皇极经世》。

“皇”是“大”,“极”是“中”,“经”是“法”,“世”是“人”。其意,

便是要用一项至大至中之法,来经纬世间之人事。他的儿子邵伯温,

是这项工程唯一的见证者与助手。在邵伯温的记忆里,父亲的书房,

在那些年里变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墙壁上、地板上,贴满了、铺满了各种图表。

正中央悬挂的,依旧是那幅《先天图》,它像一颗恒星,

所有其他的图表都如行星般围绕着它运转。父亲不再是一个悠闲的观物者,

他成了一个疯狂的创造者。他常常为了一个数字的推演,连续数日不怎么合眼。

他的手指上永远沾着墨迹,口中常常念念有词,念的不是诗文,

而是一连串的数字:“十二、三十、十二、三十……”邵伯温曾不解地问:“父亲,

司马公公修史,记的是人物、是事件。您的这部书,为何满篇都是数字?朝代兴亡,

相关推荐:

影中藏心东都皮影师的读心术(陈砚刘大虎)免费热门小说_最新小说推荐影中藏心东都皮影师的读心术陈砚刘大虎
影中藏心东都皮影师的读心术陈砚刘大虎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影中藏心东都皮影师的读心术)陈砚刘大虎最新章节列表笔趣阁(影中藏心东都皮影师的读心术)
乱世秘记沈砚张建国小说完结推荐_热门小说阅读乱世秘记沈砚张建国
乱世秘记(沈砚张建国)最热门小说_小说完整版乱世秘记沈砚张建国
乱世秘记(沈砚张建国)小说免费阅读无弹窗_完结小说乱世秘记沈砚张建国
养成系宇智波BOSS在线直聘(粟卡鸣人)新热门小说_免费完结小说养成系宇智波BOSS在线直聘(粟卡鸣人)
养成系宇智波BOSS在线直聘粟卡鸣人完本完结小说_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养成系宇智波BOSS在线直聘(粟卡鸣人)
养成系宇智波BOSS在线直聘粟卡鸣人全本免费小说_热门网络小说推荐养成系宇智波BOSS在线直聘粟卡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