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血书法庭外的台阶被秋雨泡得发涨,三百二十七张血书在风里掀动,红指印洇透纸背,
在"放他出来"四个字上积成黑紫色的痂。最上面那张写着"我儿快断药了",
字迹被泪水泡得发肿,像只浮肿的眼睛。法警的皮鞋碾过掉落的血书,
鞋跟沾着的红颜料在台阶上拖出细痕,像未干的血。人群往前涌,被警棍挡回来时,
有人举着空药瓶高喊:"这是他带回来的药!不是假的!"瓶身的标签早被磨掉,
只剩下"格列宁"三个刻进玻璃的字。羁押车的窗帘没拉严,林城看见陈风的手贴在车窗上,
指缝里夹着半片药——是三年前他第一次试药时剩下的,胶囊壳裂着缝,
里面的粉末早被潮气浸成块,像块凝固的雪。"他卖假药赚了三百万。
"扩音器里的公诉声被雨声劈碎,林城突然想起上周在看守所门口,
陈风的律师塞给他的纸条:"查2013年3月的瑞士航班,我爸在那趟飞机上。
"人群突然静了,雨落在血书上的声音变得很响,像无数人在低声哭。
林城摸着口袋里的印度药瓶,瓶盖里藏着根头发——是陈风父亲的,
法医说和化工厂仓库找到的骸骨DNA完全一致。羁押车突然启动,
车轮卷起的水花打湿了最前排的血书。林城看见陈风在车里抬起头,嘴型在说什么,
像在重复三年前那个雪夜,他举着印度药瓶说的那句话:"这药要是假的,第一个毒死我。
"雨越下越大,血书在台阶上晕开,"放"字的反犬旁被泡成红色的蛇,
缠着"他"字的单人旁,像要把那笔竖弯钩,拖进无边无际的雨里。
第一章:绝境寻药“警察同志,求你们放了他!没有他,我们都得死!”医院走廊里,
上百名患者举着写满字的白纸,红指印密密麻麻,像染血的花瓣。林城站在人群外,
盯着羁押室的窗户,手心里的药瓶标签已经被攥皱,上面印着“格列宁”,
这是他和病友们活下去的希望,而此刻,帮他们买药的陈风,正被关在里面。陈风是个商人,
原本日子过得滋润,直到三年前被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医生说,
进口药“格列宁”能续命,但一瓶两万三,终身服用。短短两年,他卖了公司,花光积蓄,
连父亲为给他凑钱出车祸离世,都没能拦住病情恶化。可他不想等死,在病友群里,
他看到太多人因为吃不起药,在绝望中放弃生命,那些求救的眼神,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
转机出现在一个深夜,陈风在国外论坛发现印度仿制的“格列宁”,药效相同,
价格却只有十分之一。他托人从日本买回一瓶,自己冒险试药,指标竟真的稳住了。从此,
他成了病友们的“药贩子”,建了五个群,帮四万多人买药。为了方便转账,
他甚至买了信用卡,却没想到,这成了被抓的把柄。“陈风涉嫌贩卖假药,证据确凿!
”警察的话像重锤,可林城知道,那些药不是假药,是救命的希望。他看着病友们绝望的脸,
决定不能坐以待毙。他摸出手机,
给在报社当记者的同学发消息:“能不能帮我们报道陈风的事?
这些药是我们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消息发出去的瞬间,他知道,
一场关于生死、法律与人性的博弈,正式开场。第二章:舆论风暴报社里,
林城的同学苏晓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新闻素材,手在发抖。她没想到,自己采访过那么多新闻,
这次却如此揪心。陈风的故事,像一把利刃,划开了天价药背后的黑暗,
也让她看到普通患者的绝境。她连夜赶出报道,
标题用了最刺眼的字——《谁断了我们的活路?》,发布后,瞬间引爆网络。
“药价凭什么这么高?”“救人的英雄凭什么被抓?” 网友们的愤怒像潮水般涌来,
舆论开始一边倒地支持陈风。可事情没那么简单,制药公司的律师团队很快发声,
指责陈风贩卖的是未经许可的假药,破坏市场秩序,
还声称这会让真正需要专利药的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双方支持者在网上激烈对战,
甚至有人开始质疑患者们是在“道德绑架”法律。陈风在羁押室里,听着外面的喧嚣,
心里五味杂陈。他不后悔帮病友买药,可也知道自己确实触了法律的红线。这时,
一个神秘电话打进看守所,对方声音沙哑:“想让你出来,得找更有力的证据。你记不记得,
第一次买药时,印度药厂的人说过什么?” 陈风猛地坐直身子,他想起那个雨夜,
印度药厂代表说的话:“我们也不想侵权,可专利药太贵,穷人吃不起,我们是在救人。
” 这个线索,会不会是转机?与此同时,林城发现病友群里有了内鬼,
有人偷偷删改聊天记录,还泄露他们组织联名信的计划。“是不是制药公司的人?
”林城咬着牙,盯着群里那个陌生的头像,他知道,这场战斗,远不止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
背后的势力,正在暗处搅动风云。第三章:迷雾重重苏晓顺着陈风提供的线索,
开始调查印度药厂和专利药的内幕。她发现,专利药的高价背后,
是漫长的研发成本和商业博弈,可普通患者根本无力承担。在采访一位退休医药专家时,
老人叹气:“专利保护是为了鼓励创新,可有时候,也成了资本牟利的工具。
” 这话让苏晓陷入沉思,法律的边界与人性的温度,该如何平衡?林城追踪内鬼,
竟发现是自己的发小阿明。“你为什么这么做?”林城质问。阿明低着头,
声音哽咽:“我家人也需要钱治病,制药公司说,只要我帮忙,就给我一笔钱,
能救我妈……” 林城愣住,他知道阿明的难处,可这背叛,还是像被刀扎。但他也明白,
每个人都在绝境里挣扎,包括那些站在对立面的人。陈风的律师在法庭外,
收到一份神秘文件,里面是专利药在中国的销售数据,
以及部分患者因药价过高放弃治疗的统计。“这是有人想帮我们。”律师看着文件,
眼里闪过光亮。开庭当天,法庭外聚集了更多患者,他们举着标语,喊着“给我们活路”。
庭审中,陈风的律师出示证据,讲述患者们的绝境,而制药公司的律师则坚守法律底线,
双方交锋激烈,每一句话都牵动着人心。可就在关键时刻,法庭收到消息,
印度政府突然限制仿制药品出口,病友们的药源断了。陈风看着病友们绝望的眼神,
当庭崩溃:“我只是想让大家活下去,我错了吗?” 这句话,像一颗炸弹,
让法庭陷入沉默,也为下一场更大的风暴,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绝处逢生药源断绝的消息传开,患者们陷入恐慌。林城和苏晓决定联合起来,
一边继续呼吁舆论支持,一边寻找新的药源。他们联系到国内的医药研发团队,
得知有国产仿制药正在临床试验,可需要大量资金和患者参与。“我们可以帮忙!
”林城激动地说,只要有一丝希望,他们就不能放弃。陈风在狱中,得知这个消息,
也想尽自己的力量。他用看守所提供的纸笔,写下详细的用药体验和病友们的身体数据,
托律师交给研发团队。“这些数据或许能帮到新药研发。”他说这话时,眼里又有了光。
制药公司那边,也出现了松动。苏晓在深入调查中,发现公司内部也有分歧,
年轻的研发人员同情患者,认为应该考虑推出低价版药品。“我们不能只看利润,
也要看人性。”一个研发主管私下对苏晓说。这让苏晓看到了和解的可能。终于,
在多方努力下,法庭做出裁定,考虑到陈风的行为是出于救人的善意,且未从中牟利,
决定从轻处理。同时,国产仿制药的临床试验加速,政府也开始关注抗癌药价格问题,
推动医保谈判。当陈风走出羁押室,看到病友们举着写有“新生”的横幅,他泪流满面。
这场关于药的战争,没有真正的胜利者,但却让更多人看到了生命的重量,和法律之外,
人性的温度。而故事的结尾,林城看着逐渐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知道这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