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35 岁之后,生命好像已静止。我已经在北京十年了。在某个周末,

一个人毫无目的地望着窗外,心里空落落的。回想自己这三十多年的人生,

好像一直按部就班,没有什么波澜。每一步都按照规定的走,

虽然在父母的眼里每一步都走得不是那么优秀。怎么到头来,现实跟当年想的不一样呢?

难道当初做的不对吗?自己一直很听话的啊,每一步都在尽力走在轨道里啊。

咱也进城了小时候一直觉得人生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只要好好学习,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个过程顺利走完,我的人生将会完全不一样,

再也不用写作业、做题、背书,我的人生就可以肆意驰骋了。我就可以躺在这个功劳簿上,

永远玩耍、安逸下去。所以,这个过程中的苦,无论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差不多都要忍一忍,因为自己要坚定地走完这个过程。

自己的所有努力、家长的所有努力、老师的所有努力,

都在为了自己能顺利地把这个过程走完。小学时期,在村子里上学。学习还算不错,

说有天赋也好,说小时候的题目简单也好,总体来说成绩还是能说得过去的。

觉得自己好像天生比别人聪明,能保持住班里的前几名。这好像是注定的似的。

这种幻觉也让我不理解很多问题,既然学习那么重要,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同学并不努力学习。

为什么有的同学,考及格都很困难。那些题目真的有那么难吗?你说你学不会也可以,

但是为什么连及格都做不到呢?我也很难理解,好像自己有点天之骄子的感觉,

带着这份幻觉,进入了初中,从村里到了城里读书。初中的好学生更多了,

我看到了更多更聪明、更有礼貌、更有情商、更有钱的同学。而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

班里六七十个人,也就在二十多名晃悠。单科成绩有的还是不错,

但是总体下来就没有那么好了。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一个老电影包氏父子,

当时的自己就有点这个感觉。如果一直在小学的那个氛围里,不论是学习成绩上,

还是在物质条件方面,自己都还不错。但是一旦到了新的环境,之前的那份虚荣心被打破了,

一方面看到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自己在学习上也没有那么出类拔萃了。

那份曾经的优越感,荡然无存。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抛开那些物质上的光鲜亮丽,

放弃对那些东西的好奇,一心扑在学习上,还是能够在学习上做得更好的。

但是在那个年龄来说,一般还是很难抵挡住诱惑的。网吧这在那个时代是多么风靡的事物,

感觉满大街的年轻人都对上网充满着似乎疯狂一般的热情。新鲜、***,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那就是时尚的代名词,那就是美好的生活,那就是未来。

而沉闷、乏味的学习,怎么能让自己提得起兴趣。对于忍不住网吧诱惑的同学来说,

在那个最应该好好学习的年龄,就沉溺其中。不管父母如何打骂、老师如何劝阻,

自己依然在网吧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记得我初二的时候,

班里有个同学因为去网吧包宿被发现了,后来直接被学校开除了。从我现在的眼光来看,

每个让人痴迷其中的东西,一定有它的魅力所在。比如说抽烟、喝酒、纹身、钓鱼,

乐在其中的人非常享受那个过程,但是不喜欢这些事情的人对这些事情嗤之以鼻。

但是这些事情,一定有它们独特的快乐在里面。只是你不理解他们的快乐而已。同样,

你也有属于你的爱好,不喜欢的人一样体会不到其中的快乐。只是在当时来讲,

对于那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太容易被网吧吸引了,那么多的游戏、网站、论坛、社群,

那是一种跟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一种生活交流方式。喜欢新鲜、***的初中生,

怎么可能不对这些感兴趣。所以,单纯从学习这个维度上来说,有一定自控能力的学生,

最后胜出了,克制住了这些欲望,选择了去学习,最后考上了一所好大学。

所以学习这件事确实筛选出了自控能力强的学生。我知道网吧这种事情,

我是绝不能陷入其中的。自己也去过几次网吧,曾经看到过一个网吧里,一百多台机器,

大家在打 cs 的盛况,那会儿还叫半条命。

我也看到过网吧里的同学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看着各种各样的电影,跟网友们聊天、视频,

也知道那些东西确实非常新鲜、***。但是,我知道,那些快乐不属于我,

我不可能参与其中。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我也见过家庭并不富裕的孩子,

偷了家里的零用钱去网吧。最后被发现,被打被骂,然而依然没能改掉这个毛病。

那时候包宿是一个非常实惠的上网方式,尤其对于穷学生来说。那个时候的网吧,

环境相比现在可恶劣多了,满屋子烟雾缭绕,吵闹声、骂街声弥漫在整个网吧里。

在那个环境里面待一宿,第二天整个人都虚脱了一般。可那又怎样呢,

多少孩子依然乐此不疲。甚至滋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江湖,

没钱了就要想办法搞钱,找班里同学借钱,甚至直接截住要钱,不给钱就打你一顿。

这种事情也没少发生。我不去网吧,但也没闲着。我并不与他们为伍,没有参与其中。

但是我对这个曾经隔很久才来一次的城市,有着不一样的好奇。比如说文具,

小学时候用的圆珠笔,一般用着用着就断墨了,很少有从头用到尾用完的。而现在,

同学们的文具花里胡哨、各式各样的,让我看花了眼。那个时候,中性笔还没推广开来,

同学们的笔有很多都非常好看。我也会好奇地把玩一番,觉得很好玩,设计好看,

用起来也非常好用。同时,还感慨一番,原来笔还可以设计成这样。

或许其他同学没那么在意,可我会对这种东西非常敏感,因为新鲜嘛,

甚至知道谁手里有啥样的笔。哪个笔是什么牌子的,笔芯是啥样的,大概多少钱一根,

最近又新出了什么样的笔。有的笔芯是有香味的,大家平时也喜欢讨论这些。

我虽然买的不多,当然也够自己用的,但是肯定也渴望拥有嘛。所以,

心思上也就会有一定的分心。虽然说那些笔是学校旁边的商店卖的,

但是脑子里想象着应该有那种全是卖文具的店,店里都是玻璃的货架子,店面整洁、有条理。

后来,渐渐有了那种陈列非常好看的文具专卖店,好像梦想照进现实的感觉。

还有街上的店铺,平时走路去上学时,我就会对街上各种店铺感兴趣。

好奇这些店铺都是干嘛的,里面是怎么运营的,里面都有啥,今天店里面又发生了什么故事。

我一个学生,大概率不会去里面消费,但经过这些店面的时候,还是会勾起好奇。

平时很少下馆子吃饭,路上都有哪些饭店我都背过了,很好奇他们都是炒的啥菜,

飘出来的味道那么香。还有个涮羊肉的店,

空调排出来的气体让周围都弥漫着那个涮羊肉的味道,老香了,但是从没进去吃过一次。

在一个十字路口,那会儿管得还没那么严格,有个在街上摆摊的大叔,可以现做小炒。

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就看到他炒菜炒的热火朝天,等我下午再去上学的时候,

他已经开始刷锅洗碗收拾下班了。他做的菜应该也非常好吃,因为中午路过他那的时候,

那个味道属实是香啊,我当时还给他脑补了个剧情,估计是个大厨,在大饭店不干了,

然后自己白手起家,从摆地摊开始做起,然后慢慢开始开店,之后成为大老板。

这个摊子就是他人生起步的地方。路边的店面偶尔也会换主人,之前的买卖做不下去了,

你方唱罢我登场。当时的我只是当个故事看,不知道这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还有鞋子,之前在小学的时候,大家都是穿着家里爹妈给做的布鞋,

偶尔有个人穿着足球鞋啥的,还觉得挺新奇的。可是到了市里,这花样可就多了,

慢慢地开始认识牌子了。街上有那种牌子的专卖店,

路过的时候也会好奇地看看里面都有啥鞋子。再有就是大街上摆摊的,二三十块钱一双鞋,

便宜实惠。居家过日子,怎么实惠怎么来,但是在学校这个小社会,孩子们是会比较的。

那时候富裕的家庭穿个李宁,我还是非常羡慕的。感觉那些学生好像活在另一个台阶里,

就跟打游戏一样,他们吃掉了好的装备,在更高的级别里玩。

父母还是会尽量保证我的生活水平跟大家差不多的,而且有的时候我妈给买的衣服,

我都感觉超越了家庭的正常开支水平了。就是这种物质上的虚荣感,

让我加重了对穿戴的敏感。当你脱离了之前的环境,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后,

就会不自觉地探索这个环境中的种种,慢慢地在学习上不那么集中了。而可怕的是,

你自己还不自知。只是能够看到,在学习成绩上有所下滑,

但是很可能不知道是因为自己关注这些东西导致的。虽然,

我不会像《包氏父子》里的小包那么不懂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的确被这些东西影响了。

当回坏学生。也当过好学生,曾经被众星捧月过。那么如果在这个状态下,一直待下去,

进入更高的年级,学新的东西,可能,我说的是可能,被之前的虚荣心带着,会学得更好,

为了维持之前的名次,不要被落下,也要好好学。而到了新的环境之后,

老师确实也比较关注自己。但是明显有一种感知,就是老师对于不同成绩的学生的态度,

确实是不一样的。这又像是打游戏一样,就是如果你的是那个分数阶段的学生,

你才会配得上老师相应的态度。我是属于成绩上游,但是明显成绩不是前几名的学生。所以,

我能感觉到老师比较关注我,但还远达不到老师对前几名学生的那种认可度。学习上,

开始有些懈怠。说懈怠,其实就是有几节课打盹了,或者上课没好好听讲。对应的,

作业也没好好做。同时,自己也没有主动地把没好好听的课程补上来。就好像盖房子,

前面盖得稀里糊涂,也不知道修整好,就带着这个残次品继续往下盖,越盖越歪,

最后就成了一个残次品。那段时间,明显感觉到很多英文单词都不认识了,

就好像自己休学了一段时间再回到课堂一般。就只好硬着头皮往下学,

自己也懒得补前面落下的东西,就这么往前学,成绩下降是可想而知的。上学以来,

终于体会到了学习不好的感觉。而且一旦到了这种境遇之后,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就是你成绩下降了,老师会找你聊,家长也开始着急。

如果说找个时间把之前落下的东西补一补,再自己上上心是能赶上来的。

但是正是由于老师和家长的过度关心,甚至指责,导致自己开始逆反,又开始不好好写作业,

甚至抄作业。有次抄作业还被老师发现了,要叫家长,各种想理由,

说自己当时如何如何着急,如何如何有事,迫不得已才抄的作业。这样一套操作下来,

就好像陷入了泥潭当中。什么泥潭呢?就是那种本来自己是知道自己哪里有问题的,

但是懒惰,没静下心来改。成绩下来了,老师家长再一通找。

自己本来就因为成绩不好觉得不开心呢,老师和家长的着急更加重了自己的焦虑。

那么自己的关注点就转变到了怎么能让老师和家长不再找我,不再给他们理由找我,

反正找我肯定没啥好事。由于之前学习落下了一些,并不能很好地做好作业。

为了不再给老师和家长由于没完成任务这种理由再来找我,全部囫囵吞枣地完成。时间长了,

自己就会维持在这个状态了,很难回到之前的成绩了。成绩下来了,老师再挖苦几句,

就会让自己更加讨厌老师、讨厌学习,带着这个心理,就慢慢成了学习不好的学生了。

那时候每次月考分考场,都是按照上次的年级排名来分考场。也就是说学习越好的学生,

考场越靠前。我本来是三四考场的学生,后来慢慢到了九考场,被之前班上的同学发现之后。

惊讶的看着我说:"你都到九场啦!"说得我羞愧难当,

偶然间看到之前班里一个学习非常好的女同学,问了问你怎么也到了这个考场来了。

人家说是因为上次涂错卡了,整个选择题的成绩没有,才导致成绩如此之低。就好像混江湖,

当了好多年大哥,多年之后却混成了小弟的感觉。

当这种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滋味确实不好受啊,在成绩为王的校园里,

在自己曾经学习还不错的背景下,慢慢变得学习很差了。

一方面觉得成绩好的时候是一顺百顺,学习不好了就开始有了各种破事,周围人对你的态度,

你自己的心态都变得不好了。一方面也感觉,其实学习下降的原因,可能非常简单,

就是因为那么一两节课没听明白,带着那份儿不懂继续往下学,越学越不懂,

然后就开始有了挫败感。时间长了就真的会不好,然后破罐子破摔。如果带着这份情绪下去,

厌学,然后开始关注别的东西,直到不学了,最后就真的放弃了。必须早日痛定思痛,

把之前没懂的、没解决的问题通通解决掉,才能一点点赶上来。

真正体会过一次当坏学生、学习不好的学生,终于理解了当年那些自己曾经看不起的同学们。

开始理解他们为什么放学回家不写作业,为什么考试不及格,为什么宁愿挨打也不好好学习。

还记得班里有个成绩垫底的学生,当时还很好奇他每天的生活,据说晚上从来不写作业,

就是看看电视、玩玩。但是他下象棋很厉害,常常让其他同学无计可施。从现在的眼光看来,

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适应各种环境,

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最终胜出,才是真正的强大。重回巅峰。

说重回巅峰,其实有点过分了。后面至少是慢慢回到了之前的水平。

能从那个阶段走出来其实还真的挺难的。因为很多时候,只有你自己知道是什么原因,

父母也好、老师也罢,他们只是着急,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们只会用他们认为对的方式来对待你。而那个时候,正是叛逆期,自己是否喜欢这个老师,

跟你是否认真学、是否能学好这个学科真的关系很大。虽然长大之后,

我们都明白学好学不好跟人家老师有啥关系,学不好人家照样拿工资,

但是当时的那个年龄那个境遇下,是理解不了的。

而且父母、老师很多时候都是用那种居高临下的方式跟你沟通,

完全忽略掉你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一来,本来你是想着痛定思痛,做出改变的。

父母老师说完自己之后,自己首先要处理的是他们说完自己之后的情绪,

没有心思再去搞学习了。后来,我专门找了个时间,把自己哪些地方没学、没学会,

通通找出来。现在学到哪里了。之前不会的跟现在学的有哪些关系,我之所以没考好,

哪些是纯不会导致的,哪些是会但是题目太难、哪些是会做但是粗心导致的丢分。在这期间,

不让家人打扰我,完全由我来自己剖析、拆解,一点点看课本,做相关的题目。

一点一点地把这些细节点都补上。终于,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成绩慢慢上来了,

自己也算是松了一口气。中考过后,顺利地进入到了重点高中,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

感觉又虚幻又真实。这真的是给我的?是的,是给我的。高中世界中的无奈。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