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铜川云梦山走访时,我探访了供奉鬼谷子的庙宇。
这位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兵家、纵横家鼻祖,以神秘显赫著称,其门下孙膑、庞涓、张仪、苏秦皆名动天下。
相传云梦山便是鬼谷子开堂授业之地。
依托鬼谷子的盛名,后世衍生出许多自称其分支的门派,赊刀人便是其中之一。
顾名思义,赊刀人“只赊不卖”——他们以高于市价的价格将刀具(实则包括剪刀、锅碗瓢盆等生活必需品)赊出,并附上一个预言。
待预言应验,再回来收款。
这在今人看来荒诞不经,但对旧时的贫苦百姓而言,赊刀人无异于及时雨。
关于其确切起源,史料记载寥寥。
有意思的是,民国时期发现的1878年7月《申报》曾以《妖言惑众》为题报道过赊刀人:约在1861年(咸丰辛酉年),浙江宁波奉化县出现一外地人,驾船沿河兜售刀具。
遇买主问价,他便递上刀,登记姓名住址,声称“米贵至八十文一升,刀可免费取用,待米价降至十八文一升时再来收钱”。
众人笑其痴傻。
十五六年后,宁波米价果如预言般降至十八文,众人叹服,但卖刀人却再未现身。
至1878年7月初,有人效仿此法至奉化萧庙前赊刀预言米价,真假难辨,官府闻讯抓捕时,此人己遁去无踪。
听宜君县老一辈人讲,当地常有赊刀人出没。
他们留下主顾姓名、地址、人数,发放刀具后便给出预言,内容多关乎土地收成——赊刀人多游走于乡野之间,相较城市,他们更青睐民风淳朴、以田为生的农村。
当地曾流传一个赊刀老人的故事。
起初,村民视这位口念怪语的老者为疯子,但因其“免费”赊刀,便姑且听之。
令人惊奇的是,老人的预言竟接连应验:第一年春天: 老人告诫“谷雨过三天再播种”。
部分人不信,遭遇严重倒春寒,玉米种子冻坏,损失惨重。
第二年夏天:老人提示需挑水浇田。
村民笃信“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结果六月仍无雨,人心惶惶。
第三年初春:老人劝村民勿种田,深耕后进城务工。
一些老人动摇进城,年轻人则承包土地准备大干一场。
孰料五月突遭蝗灾,庄稼、草木乃至树皮皆被啃噬殆尽。
老人由此声名鹊起,成了十里八乡的谈资。
无人知其来历去向,更不解其预言何以屡屡成真。
村民渐趋信服,每年除支付高额刀款外,甚至有人欲向其求签算命,但老人始终闭口不言。
**转折发生在又一年的开春。
** 这古怪老头照例坐在村口磨盘上,敲响破锣。
村民聚拢付钱,试探年成。
突然,一地痞冲出,指斥老人装神弄鬼,强逼算命遭拒后破口大骂,甚至将刀架于老人颈上。
经众人劝解方罢休。
老人发完最后一把刀,长叹一声宣布:此刀相赠,来年不再收钱。
村民面面相觑。
**次日,** 老人被发现死于村路旁壕沟。
警方迅速抓获行凶地痞。
据其供述,当晚他拦下离村老人逼问发财之道及预言秘诀。
老人坦言自己“根本不会算”,所谓预言不过是基于种地经验和对气象(如寒流、干旱预报)、虫害规律(如暖冬无雪)的观察。
他在不同地方说不同的预言,总有几个会应验,便可收取数倍乃至十几倍的刀钱。
最后,老人将一个记录本交给地痞。
地痞气急败坏,挥刀行凶。
**由此观之,** 这看似神秘的职业,若无几分“真本事”或“门道”,确难立足。
史料记载,赊刀人诸如“玉米过元(指一元一斤),牛羊过万,千户灯光,地铺绿植”等预言确有成真。
有人视其为另类慈善,以特殊方式接济穷人;亦有质疑声将其类比现代金融骗局,认为其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假设刀成本10元,在A村预言米价涨,赊刀价30元;在B村预言米价跌,同样赊刀30元。
日后米价无论涨跌,必有一村预言应验,即可收款,稳赚不赔。
此说亦不无道理,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探究赊刀买卖背后的经济逻辑,其“免费赊刀”的盈利模式大致有二:1. 预言兑现收益: 依赖预言成真后收取的高额回报(核心模式)。
2. 衍生捆绑销售:部分赊刀人采取更激进的策略:首年免费赊刀。
次年携铁锅等物进村,声称凭旧刀加少量钱即可远低于市价换购新物(村民因有“合作基础”易信任购买)。
第三年再推销所谓“神奇药酒”等,利用信任诱导消费。
待村民高价购入劣质品后,赊刀人便销声匿迹。
相较之下,前者尚存一丝古风,后者则显卑劣。
无论历史作何评价,赊刀人这一自宋代便有的行当,能延续千年,若无独特生存智慧或手段,实难想象。
如今其身影近乎绝迹,终成中华民族历史长卷中的一页奇闻异事。
个中深奥,非行内人恐难尽窥。
正如司机不必深研厨艺,过度钻研他行秘辛,反易被猎奇心牵引,落入套路。
赊刀人的兴衰故事,及其衍生出的商业模式,至今仍有余响,我们或可作壁上观,权当一窥民间智慧与生存哲学的浮光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