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隆十七年二月,元隆帝崩逝,四皇子周琏继位,改年号为景瑞,同年二月二十三日,西北传来异动,先太子周琛和胞弟周屹率领18万中谷军,携先帝遗旨入京。
“太子,朕之嫡嗣,乃朕与元后所出,天姿英睿,怀仁臣之德,兼武将之勇,自生光辉,实嗣位之不二选。然因后宫与前朝之奸佞相勾连,妄诬太子,致令太子蒙冤,众不明其故,而妄加非议。朕为息民之谣言,止朝堂之争端,不得已使太子镇抚西北。天不欲朕久寿,朕唯忧百年之后,江山改易,皇朝打败。今特赐此旨,以明朕心,欲使太子嗣位,且彰太子之清白于天下。”
先帝遗旨既出,朝野震惊。皇子之中,若有登临帝位者,旁人再想染指神器便是造反,四皇子周琏就是这么想的,他只要率先登上皇位,别人再有万般的本事,都不是正统。
但如今出现了先帝遗旨,就都不同了,他才是谋朝篡位的人,于是拒不承认先帝遗旨的存在,甚至在坊间散布谣言。
但一切都是无用功,周琛是带了大军入京的,想要肃清京城,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同年四月十七日,太子周琛继位,改年号为永康。随后大行封赏,原先的太子太傅陆家更是加官进爵。
永康三年二月,陆太傅之孙陆广平破西戎,陆家素有从龙之功,陆广平于新帝镇守西北之时效忠麾下,立下赫赫战功,故被封为定平侯。
却不想定平侯在回京途中因战场上受的伤未愈,路上旧疾复发,就此殒命。
陛下悲痛难忍,为使亡灵安息,特下恩旨,“定平侯薨,朕心哀恸不已。定平侯功勋盖世,诚乃国之栋梁也。以侯年少,未及有嗣,朕特恩准于侯之子侄中,择其品端貌端者,承袭定平侯之爵,以养侯母,并加封侯妹为齐安郡主,赐食邑若干,以彰侯之功勋,慰侯之灵。”
陆丹瑜受封郡主时15岁,如今又过去三年,她已经18了。陆广平和陆丹瑜一母同胞,是陆家二房的儿女,其父陆丰泽于元隆十三年亡于任上,母亲章华棠是内阁首辅章敏学的嫡女。
陆父亡故时已经是给事中,虽然只是正五品的官职,但有实权,在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又因为是世族子弟、名流之后、科考探花,所以颇得皇帝青睐,常在御前行走,朝中积弊深重,而陆丰泽有意除奸佞,还朝政清明,于是在皇帝的支持下,查明朝中冤案,清理了一众贪官污吏,后又参与了改革田制,税法。
为旧朝破旧制、立新法,牵连甚广,后来在陛下有意让他外放出京任职时被刺身亡。陆丰泽亡故之后,灵柩被送往金陵,彼时陆广平已经去往边关,战事焦灼,难以回京。
章氏就带着陆丹瑜长居金陵,远离纷扰,只求两个孩子平安顺遂的过完这一生。却不想七年之后,长子因为伤重不治而亡。悲痛之下,几番昏厥,身体也就不大好了,不能前往京中。陆丹瑜陪在母亲身边,依旧留在金陵。
陆丹瑜如今18岁,按理说早该是嫁人了,但是十年前父亲亡故,守孝期间虽然不至于闭门不出,但母亲伤心之下不愿意见人,她更是无心婚事,就只是去田庄上、铺子里看看,亦或是求学,再不然就是跟着师父学医术,很少出去交际,过了三年孝期,她已经11岁了,正是说亲的好时候。
但又因为陆丰泽生前革除积弊,彻查贪官污吏牵扯到的人太多,所以凡是世家大族都不怎么待见陆丹瑜兄妹,而且陆丰泽已经去世,留下的陆广平虽然从军,但是是在废太子麾下,谁也不知道将来能有什么出息,只从现在看,他们一家实在是无权无势,纵使有钱又有什么用呢?陆家现有的女儿哪个不比她强?
陆家是世家大族,陆丰泽是已经致仕的陆太傅的第二个儿子,陆太傅有四个儿子,长子是原配所出,次子即为陆丰泽,是原配夫人亡故后续弦的第二位夫人所出,三子是庶出,四子为现任夫人所出。
陆丹瑜的祖母只生了陆丰泽一个儿子,娘家又离得远,她亡故后陆丰泽便养在了老太太膝下,后来老太太过世,陆丰泽虽然不至于过得孤苦伶仃,但也的确不似大哥得父亲亲自教养,寄予厚望,也不像四弟有母亲疼爱,处处得意。
但陆丰泽读书好,品貌俱佳,家世又好,家里虽不可能处处以他为重,但日后的前程总不会差的,再者,陆丰泽的生母范氏给他留了不少钱财,这总归是他的,所以陆丰泽在婚事上很得妇人们青睐。
后来,陆丰泽得恩师下嫁爱女章华棠,夫妻恩爱,在之后的几年时间生下一子一女。这两个孩子就是陆广平和陆丹瑜。
而后就是陆丰泽被刺身亡,陆广平前往西北从军,效命陛下,立下赫赫战功,得封侯爵,回京途中殒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