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崭露头脚
梓航在心里默念。
眼前的世界突然变了。
原本模糊的系统界面变得清晰,不仅能显示物品的价值,还能看到更详细的信息:一件瓷器的烧制窑口、一幅字画的流传经历、甚至能标注出修复过的痕迹。
他用卖字画赚的5万元,在古玩市场附近租了个小店面,挂起“远航古玩”的招牌。
开业那天,母亲特意从老家赶来,带来一篮自己种的蔬菜,反复叮嘱:“做生意要讲良心。”
梓航把母亲的话记在心里。
他从不故意压低价格收购,遇到不懂行的卖家,还会耐心讲解物品的来历。
有一次,一个老农背着一麻袋“古董”来店里,系统显示全是现代仿品,梓航没有首接戳穿,只是说这些东西不符合店里的定位,还请老农吃了顿饭。
渐渐地,店里有了口碑。
有人愿意把珍藏多年的宝贝送来寄卖,也有人专门来找他鉴定物品。
梓航的名字,开始在本地古玩圈小范围流传。
这天,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走进店里,小心翼翼地从包里拿出一个锦盒。
打开的瞬间,系统提示:“清代乾隆款粉彩瓷瓶,真品,市场估价500万元。”
梓航的呼吸漏了一拍。
这是他开店以来遇到的最贵重的物品。
“这是我家传的东西,最近公司资金周转不开,想找个懂行的人看看。”
中年人搓着手,眼神里满是焦虑。
梓航仔细观察瓷瓶的胎质和画工,与系统描述一一对应。
他没有立刻报价,而是泡了杯茶,和中年人聊起瓷瓶的来历。
原来中年人是做建材生意的,最近被合作伙伴骗了,欠了一大笔钱。
“这瓶子确实是真品,”梓航沉吟片刻,“但现在市场行情不太好,我最多能出450万。
如果你不急着用钱,可以放在我店里寄卖,等遇到合适的买家,或许能卖到更高的价格。”
中年人愣住了,显然没想到梓航会如实相告。
他之前找过两家古玩店,一家说瓶子是仿品只肯出30万,另一家虽然认出是真品,却只愿意给350万。
“就冲你这份实诚,我卖给你了。”
中年人握紧了梓航的手。
450万的交易,让梓航在古玩圈彻底打响了名气。
有人说他运气好,也有人猜测他背后有高人指点。
这些话传到梓洋耳朵里时,他正在参加一个慈善晚宴。
“一个捡破烂的也配做古玩生意?”
梓洋放下酒杯,对面的拍卖行老板连忙附和:“梓少放心,这种野路子成不了气候。”
梓洋的父亲早年靠倒卖古董发家,后来转型做房地产,创办了梓氏集团。
在他眼里,梓航不过是走了狗屎运的穷亲戚,根本不配和他相提并论。
但当他听说梓航用450万收购了乾隆粉彩瓷瓶,心里还是升起一丝不安。
几天后,梓航的店门口突然来了几个工商执法人员。
他们说有人举报店里售卖假货,要进行突击检查。
梓航不慌不忙地配合检查,执法人员翻遍了店里的角落,也没找到一件仿品。
“这是有人故意找茬。”
店员小陈气得满脸通红。
梓航看着街对面一辆黑色的奔驰,车牌号他认得,是梓洋的车。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果然,接下来的日子里,麻烦不断。
先是供货商突然变卦,说好了的货物临时加价;然后是老客户收到匿名信息,说梓航卖的东西是赝品;最过分的是,有人在店门口泼油漆,还写上“骗子”两个大字。
母亲打来电话,声音带着哭腔:“小航,不行就别做了,咱们回老家安安稳稳过日子。”
梓航看着被油漆弄脏的招牌,深吸一口气:“妈,放心吧,没事的。”
他没有退缩。
被泼油漆的第二天,他就在店门口挂出公告:所有物品支持权威机构鉴定,假一赔十。
他还请来本地有名的鉴定专家,每周在店里举办免费鉴定活动。
渐渐地,那些谣言不攻自破。
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诚信经营的年轻店主,而不是匿名信息里的骗子。
甚至有人专门来店里,说要看看那个不怕被刁难的老板。
这天晚上关店后,梓航收到一条陌生短信:“周五晚上八点,城南仓库,有批好货,来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