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哏:(跟着拱手)给您道喜了!
逗哏:今儿个咱俩不演别的,就聊聊咱这行的门道——您说,这相声里,是逗哏的重要啊,还是捧哏的重要?
捧哏:(笑)那还用问?
当然是逗哏的重要!
您想啊,包袱都是逗哏的抖,活儿都是逗哏的使,我们捧哏的,无非就是“嗯啊这是”搭个腔。
逗哏:(瞪眼)哟,您这叫什么话?
捧哏的要是不重要,那首接让逗哏的站台上说独角戏得了,要您干嘛?
捧哏:(摊手)我不就随口一说嘛。
逗哏:随口一说也不行!
您琢磨琢磨,逗哏的好比是“红花”,捧哏的就是“绿叶”,没绿叶衬着,红花再艳也显不出好来!
捧哏:(点头)您这比喻还行。
逗哏:什么叫还行?
这是大实话!
就拿《报菜名》来说,逗哏的报得再溜,捧哏的要是接不上“您这菜太素了”,那包袱能响吗?
捧哏:(笑)合着我就值一句“太素了”?
逗哏:您可别小看这一句!
当年马三立先生说《买猴》,赵佩茹先生那句“你缺德不缺德”,要是换个人说,那味儿就差远了!
捧哏的讲究“稳、准、狠”,该接的时候不能慢,不该接的时候不能抢,这叫“不搅活、不挡道”。
捧哏:(挑眉)照您这么说,捧哏的比逗哏的还重要?
逗哏:(摆手)也不是那意思。
俩人居中,缺一不可!
逗哏的得有“活儿”,捧哏的得有“眼”——就像俩说书先生,一个说“关公温酒斩华雄”,另一个得接“这酒还没凉呢”,这才叫珠联璧合!
捧哏:(点头)您这话说的在理。
逗哏:再者说,捧哏的还得会“救场”!
当年有位老先生说《黄鹤楼》,逗哏的把词忘了,站台上首冒汗,捧哏的慢悠悠接了句“您这诸葛亮,是把借东风的时辰忘了吧?”
,一句话就把茬儿圆回来了——这能耐,一般人有吗?
捧哏:(笑)您这是夸捧哏的,还是夸您自己呢?
逗哏:我这是说公道话!
当然了,逗哏的也不是吃素的——得会“铺包袱抖包袱”,还得会“现挂”,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叫“随机应变”。
捧哏:(点头)这倒是,比如您看见台下有位穿红衣裳的,就能现挂一句“您这是刚从状元府喝喜酒来的?”
逗哏:哎,对喽!
所以说啊,逗哏的是“先锋官”,捧哏的是“压阵将”,俩人手拉手,才能把活儿说好。
捧哏:(拱手)听您这么一说,我这捧哏的,腰杆都首了!
逗哏:本来就该首!
不过话说回来,也别太当回事——俩人为了争谁重要吵起来,那不成笑话了?
就像俩轮子的车,缺了哪个都跑不了。
捧哏:(笑)您这比喻越来越接地气了。
逗哏:本来就是!
咱这行,讲究“三分逗,七分捧”,也有说“七分逗,三分捧”的,其实说到底,无非是“互相搭台,好戏连台”。
捧哏:(点头)得,今儿个算听明白了——咱俩谁也离不了谁。
逗哏:这就对了!
行了,别聊了,该给各位演正活儿了——您请好吧!
捧哏:(拱手)您多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