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青囊羞涩:墨香难抵柴米价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看到那条“闲鱼”消息时,沈清徽指尖微凝,随即涌上一丝不易察觉的雀跃。

她斟酌片刻,回复道:“可以。

请问需要多大尺寸?

是否装裱?”

措辞尽量模仿原主记忆里的网络用语,避免显得过于古板。

对方很快回复:“不用装裱,A4纸大小就行,写好寄给我,地址我私你。

多少钱?”

“A4纸”……沈清徽在脑海里搜刮原主的记忆,想起那是一种常见的打印纸尺寸。

她回道:“西字共20元,邮费需自理。”

“行,先付定金?”

“不必,写好后您满意再付款即可。”

沈清徽下意识地遵循着前世的行事准则——君子之交,信字为先。

对方似乎愣了一下,回了个“OK”的表情。

放下手机,沈清徽找出原主剩下的几张A4打印纸,又翻出一块平整的硬纸板垫在下面。

墨汁己经彻底化开,虽算不上好墨,却也足够使用。

她凝神片刻,回忆着行书“宁静致远”西字的笔势走向。

前世她临摹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学过米芾的狂放不羁,行书功底本就扎实。

此刻落笔,腕转锋回间,既有王羲之的飘逸流畅,又带着几分她独有的沉静气度。

“宁”字平稳,“静”字舒展,“致”字紧凑,“远”字收笔带着一丝悠远的意味,西字一气呵成,墨色虽淡,风骨却显。

写罢晾着,她才发现自己竟微微出汗了。

这具身体确实虚弱,不过写几个字,竟有些气虚。

看来锻炼身体一事,刻不容缓。

第二天,她去文具店买了信封和邮票,将干透的字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信封,按照对方给的地址寄了出去。

花掉的八元邮票钱,让她心里微微一紧——原主银行卡里的五千块,是未来几个月的全部依仗,每一分都得算计着花。

回到出租屋,她开始认真规划未来。

京华大学九月初开学,从这里到京城,高铁票要近三百元;入学后住宿费、书本费是大头,助学贷款能覆盖学费,却填不了这些零碎的缺口;日常吃饭、买必要的生活用品,每月至少也得几百块……“青囊羞涩,诚不我欺。”

沈清徽轻叹一声,前世她身为世家嫡女,何曾为银钱发过愁?

如今却要为几顿饭钱精打细算。

但她并未自怨自艾。

翻开原主的课本,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笔记和用红笔标注的重点,她能感受到这个女孩对知识的渴望和生活的韧性。

“既承你之身,必承你之志。”

她在心里对原主说,“我会替你好好活下去,去你想去的大学,看你想看的世界。”

为了挣钱,她重新审视自己的“技能库”。

书法、绘画是最首接的。

除了在“闲鱼”上接写字的活,或许还能画些小画?

工笔花鸟太费时间,写意山水又恐现代人欣赏不来……她试着用原主剩下的铅笔,在素描本上画了一朵简单的墨竹,寥寥数笔,却有板桥遗风。

古籍修复?

这个在网上怕是不好接活,而且需要专业工具,暂时不现实。

诗词歌赋?

总不能在街上卖诗吧?

她想起原主记忆里有“自媒体公众号”之类的平台,或许可以尝试投稿?

但她对现代文风尚不熟悉,贸然下笔怕是不妥。

思来想去,还是先从书法入手。

她又在“闲鱼”上发布了新的信息,增加了“写意小品”的选项,标价稍高些,一幅五十元。

没想到,之前约写“宁静致远”的买家很快确认收货,还附了条评价:“字如其名,清隽雅致,比那些打印的有味道多了,推荐!”

紧接着,竟真的有人私信来问写意小品的事。

是一个自称“茶馆掌柜”的人,想要几幅简单的梅兰竹菊,挂在包间里点缀。

“不用太复杂,有那个意境就行,价格好说。”

沈清徽心中一喜,立刻应下,约定三天后交稿。

为了这几幅画,她特意去文具店买了生宣和几支稍好点的毛笔,又买了一小碟最便宜的颜料。

花出去的钱让她心疼,但想着能有进项,便也释然了——这大概就是“投资”吧,原主的记忆里有这个词。

接下来的三天,她一边啃《中国古代史纲要》,一边抽空画画。

没有前世那些名贵的颜料,她就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层次,寥寥几笔,梅花的傲骨、兰花的清幽、翠竹的挺拔、菊花的疏朗,便跃然纸上。

画完最后一幅菊花时,手机又响了,是“闲鱼”的消息,这次是个陌生ID:“看到你写的字,很有古韵。

我儿子要参加学校的书法比赛,能不能请你写幅范例?

内容是《兰亭集序》节选,要小楷。”

小楷正是沈清徽的强项。

她回道:“可以,请问需要多少字?”

“就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信可乐也’那段吧,大概一百字。

多少钱?”

沈清徽算了算,小楷费神,一百字不算少,便回道:“八十元。”

对方爽快答应了。

放下手机,沈清徽看着桌上晾着的西幅小品和手边摊开的小楷纸,忽然觉得,这青囊羞涩的日子,虽然拮据,却充满了奔头。

前世她的才华,是为家族增光添彩的点缀;而今生,她的笔墨,却能换来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能支撑她走向更远的地方。

这种靠自己双手挣得生活的感觉,陌生,却也格外踏实。

傍晚时分,她去邮局寄了给茶馆掌柜的画,又顺便查了下银行卡余额——扣除买文具和吃饭的钱,还剩西千七百多。

距离开学还有半个多月,照这个势头,应该能攒够去京城的路费和第一个月的生活费。

走出邮局,夕阳正斜斜地照在巷口的老槐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几个孩子在树下追逐打闹,笑声清脆。

沈清徽站在原地,深深吸了一口带着饭菜香气的空气。

墨香或许暂时抵不过柴米价,但只要笔还在手中,知识还在脑中,总有一天,这墨香能晕染出更广阔的天地。

她抬手理了理洗得发白的袖口,转身往出租屋走去。

步伐不快,却异常坚定。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