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方寸荧惑:指尖触破时空壁
这三天里,她几乎足不出户,像一块海绵般疯狂吸收着原主的记忆,同时用那部老旧的智能手机探索这个光怪陆离的新世界。
手机屏幕不大,亮起时总带着点微弱的荧光,原主的记忆里管这叫“屏幕”,沈清徽却私下里称它为“方寸荧惑”——这小小的方块,像一颗闪烁的惑星,承载着颠覆她认知的庞杂信息。
她先从最基础的学起。
语言不成问题,现代普通话虽与她前世的官话略有差异,但发音体系相近,加上原主的记忆打底,听和说很快就能适应,只是有些新兴词汇还需一一查阅。
让她头疼的是文字,简体字虽脱胎于隶书楷书,却省简了许多笔画,起初辨认起来如同猜谜。
她便用原主留下的旧笔记本,一笔一划地抄写,将简体字与对应的繁体字对照,凭借着前世对书法字形的敏感,竟也渐渐摸出了规律。
“原来‘书’字可以这样写,‘画’字竟省去了中间的‘田’……”她一边抄写,一边低声自语,指尖划过纸面的力度,仍带着几分写毛笔字的习惯。
接着是这个时代的“常识”。
她点开手机里的“浏览器”,输入那些在原主记忆里模糊不清的词汇:“飞机互联网人工智能身份证支付宝”……每一次搜索,都像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她窥见这个时代的冰山一角。
看到飞机翱翔天际的视频时,她震惊得久久说不出话——古人幻想的“飞天”,竟真的在千年后实现了;了解到互联网能让相隔万里的人即时交流,能查阅世界各地的书籍文献,她更是心潮澎湃,这比前世皇家藏书楼的典籍还要丰富便捷,简首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极致体现。
但最让她在意的,还是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
她搜索“京华大学”,看到那座坐落于京城的百年学府的图片,古朴的建筑与现代化的教学楼交相辉映,简介里写着其历史系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列举着那些研究秦汉史、唐宋史的知名学者——这些名字,在她看来,竟有种跨越时空的亲切感。
她又搜“博物馆”,屏幕上跳出华国国家博物馆的页面,里面陈列的商周青铜器、秦汉陶俑、唐宋书画……每一件都让她呼吸一滞。
尤其是看到那幅数字复原的《千里江山图》高清细节时,她忍不住伸出手指,轻轻点在屏幕上那抹熟悉的石绿色上,眼眶微微发热。
“原来,它们都还在……”前世,她曾临摹过无数次这幅画,却只敢在家族藏本上小心翼翼地落笔,如今竟能如此轻易地看到真迹的细节,甚至能放大到看清颜料的肌理。
三天里,她只出门过一次,是为了买些简单的吃食。
站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听着商贩的吆喝,看着五颜六色的蔬菜水果,感受着口袋里那几张薄薄的、被称为“人民币”的纸钞,她才真切地意识到,这不是梦。
回来的路上,她看到一个老人在街边写毛笔字,摊着的红纸上是“福”字。
她驻足看了片刻,那老人的笔法松散,结构也颇有瑕疵,放在前世,连沈家的伴读都比不上。
可周围却围了不少人,啧啧称赞着“写得真好”。
沈清徽心中微动。
她回到出租屋,翻箱倒柜找出原主留下的东西。
除了几件旧衣服、一叠课本和那部手机,只有一个小小的布包,里面装着一支最便宜的兼毫毛笔,半瓶己经干涸的墨汁,还有几张泛黄的毛边纸——看来原主也曾对书法有过兴趣,只是大概没能坚持。
她倒了点清水,耐心地将干涸的墨汁化开,又找了个小碟子当砚台。
拿起毛笔,指尖触及笔杆的瞬间,一种熟悉的、流淌在血液里的感觉回来了。
她蘸了点稀释后的墨,在毛边纸上轻轻一点,然后凝神静气,手腕轻转。
没有刻意写什么复杂的字,只是随手写了“今朝”二字。
笔锋起落间,仍是她最熟悉的柳体风骨,瘦硬通神,铁画银钩,虽是用劣质毛笔和稀释墨汁写在粗糙的毛边纸上,却自有一股沉静端正的气度。
放下笔,沈清徽看着纸上的字,若有所思。
这个时代,似乎既繁华又……有些浮躁。
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知识获取渠道,却似乎对真正的笔墨功夫有些生疏了。
那她的这些“旧手艺”,或许真的能派上用场。
她打开手机,翻到一个原主收藏的APP,叫“闲鱼”,据说是用来卖闲置物品的。
她琢磨了半天,按照上面的示例,笨拙地拍了一张自己写的“今朝”二字的照片,然后输入文字:“手写毛笔字,可定制内容,楷书/行书,有意者私聊。”
定价的时候,她犹豫了。
想了想原主记忆里的物价,小心翼翼地写了“每字5元”。
信息发布出去,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丝毫波澜。
沈清徽并不气馁。
她将毛笔和墨汁收好,又拿起那本《中国古代史纲要》,继续啃读。
书中关于她“前世”所处朝代的论述,让她频频蹙眉——有些观点与她亲身经历相悖,有些记载则明显失之偏颇。
“看来,即便是千年之后,历史的真相,仍有值得探究之处。”
她在书页边缘空白处,用铅笔轻轻写下一行小字,“贞观十三年秋,吾曾随父观猎于渭水之畔,彼时……”写着写着,她忽然意识到,自己此刻的行为,不正是将前世的记忆与今生的知识相互印证吗?
或许,这才是她来到这个时代的意义之一。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巷弄里亮起了路灯,手机屏幕的荧光在昏暗中显得格外明亮。
沈清徽放下书,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
原主的身体不算好,有些瘦弱。
她记得前世祖母常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又说“体健则志强”。
看来,除了学习和谋生,锻炼身体也得提上日程。
她走到窗边,看着远处高楼上闪烁的霓虹,心中一片清明。
前路纵有千难万险,她也有信心一一踏平。
毕竟,她不仅带着千年的学识,更带着一颗不甘平庸、渴望绽放的心。
就在这时,手机“叮”地响了一声,屏幕亮起——是“闲鱼”的消息提示。
沈清徽拿起手机,指尖微顿,划开了屏幕。
一条新消息跳了出来:“你好,字写得不错,能帮我写一幅‘宁静致远’吗?
用行书。”
她的嘴角,再次扬起一抹浅浅的笑意。
这方寸荧惑之上,不仅能窥见世界,似乎也能为她铺开一条崭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