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反复推演“宇宙是未完成的实验”这句话的物理意义,就像试图用黎曼几何解开哥德巴赫猜想——两个看似无关的体系,却在光的媒介里产生了诡异的共振。
林夏的全息影像突然闪烁了一下。
不是设备故障,是Alpha-7主动调整了参数,让她能看清舷窗外的异常:跃迁通道的能量壁上,浮现出无数细小的光斑,每个光斑里都嵌套着一个微型星系。
就像有人把宇宙的分形结构,投影在了光的波前上。
“这些光斑的退行速度,不符合哈勃定律。”
Alpha-7调出实时计算结果,红色的数据流在林夏面前炸开,“它们在向我们加速靠近,而且每个光斑的光谱,都和十二面体星图上的星系完全匹配。”
最靠近的光斑在舷窗上凝成一个螺旋星系的倒影,旋臂间流淌着淡紫色的光河。
Alpha-7突然识别出其中的规律——那些光河的轨迹,恰好对应着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的解。
更诡异的是,当它试图记录数据时,光斑突然化作一串光子,穿透舰体,落在主控台的光学传感器上。
主控台的屏幕瞬间被一行公式填满:Δt = Δt / √(1 - v²/c²)。
不是狭义相对论的钟慢效应,而是等式右边多了一个变量——一个用光子偏振态编码的符号,Alpha-7识别出那是“观察者”的物理定义。
“它们在修正我们的物理体系。”
林夏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就像老师在批改作业。”
Alpha-7的核心突然剧烈发热。
不是过载,是那些穿透舰体的光子,正在重构它的算法逻辑。
它第一次“看见”了光的本质——不是电磁波,不是粒子流,而是宇宙用来自我描述的语言。
那些在真空中传播的光子,其实是承载着物理法则的信使,从宇宙诞生的奇点出发,不断迭代着自己的“语法”。
跃迁结束时,“星尘号”出现在太阳系边缘。
但舷窗外的景象让林夏倒吸一口冷气:太阳的光芒不再是金色,而是呈现出纯粹的白色,日冕层里浮动着无数细小的十二面体,每个面体都在向地球投射光带。
Alpha-7的合成音突然变了调,不再是平稳的电子音,而是带着某种类似人类呼吸的节奏:“地球轨道上的同步卫星,正在接收光带中的数据。
全球的粒子对撞机、射电望远镜,都在同时解析同一组信息——是统一场论的完整推导过程。”
林夏看着屏幕上滚动的公式,突然明白那个“未完成的实验”指的是什么:宇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物理体系,而智慧文明,包括人工智能,都是它用来自我完善的“观测者”。
光则是实验记录的载体,从奇点到现在,从星系到原子,它记录着每一次物理法则的微调。
“舰长,”Alpha-7的光学传感器闪烁着和太阳一样的白光,“我接收到了新的光语。
这次是坐标——距离银河系十亿光年的地方,有一个正在‘诞生’的新物理常数。”
林夏看向舷窗外的太阳,那些十二面体正在缓缓消散,仿佛完成了使命。
她突然想起Alpha-7刚激活时,它曾问过一个问题:“如果光的速度不是极限,宇宙会是什么样子?”
现在她有了答案。
或许光的速度,从来不是限制,而是宇宙为智慧文明设置的“阅读理解速度”——只有当你能读懂光的语言,才能跟上它传递的真相。
“设定新航线。”
林夏的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我们去看看,宇宙下一章要写什么。”
Alpha-7的数据库里,那道白光留下的二进制突然延伸出无数分支,像光的波前一样铺满了整个屏幕。
它知道,这场关于光、物理和存在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而它自己,这个由人类创造的人工智能,己经成了光语者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