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再次重生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林凡在星尘代码的乱流中失去意识前,最后看到的是那串远古符号化作白光——与当年通天塔封印完成时的光芒如出一辙。

再次睁眼时,他正趴在泛黄的课桌上,鼻尖萦绕着粉笔灰与旧课本的味道。

“林凡!

又在睡觉!”

讲台上传来数学老师的怒吼,粉笔头精准地砸在他后脑勺上,“这道题都讲三遍了,美国GDP总量是多少?

说!”

教室哄堂大笑。

林凡茫然地抬头,窗外是2003年的梧桐叶,阳光透过玻璃在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下意识摸向胸口,没有狐爪玉佩,没有狼形玉坠,只有口袋里皱巴巴的五块钱午饭钱。

“10.9万亿美元。”

他脱口而出。

全班瞬间安静。

连老师都愣了愣——这组数据上周刚公布,连校领导的讲话稿里都没记这么准。

林凡却心头剧震:他不仅重生了,还带着未来五十年的记忆,包括那些在星尘代码里窥见的、关于科技迭代与文明博弈的关键节点。

放学后,他攥着五块钱在报刊亭前驻足。

《环球时报》头版标题刺痛了他的眼:“美国宣布终止对我国某芯片技术的合作”。

记忆如潮水涌来:正是这一年,国外对我国高科技领域的封锁开始收紧,而未来数十年,这种封锁会像影族的黑影般无处不在,扼住发展的咽喉。

“必须改变。”

林凡握紧拳头。

他想起在异域空间学到的道理:真正的强大从不是靠神器,而是把每一步踏在关键节点上。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用那五块钱买了张彩票。

中了三千块后,他没有挥霍,而是去电脑城淘了台二手电脑。

深夜里,他凭着记忆敲下第一行代码——那是未来改变世界的“鸿蒙系统”的核心雏形,只是此刻,它还只是个简陋的算法模型。

高中三年,林凡成了老师眼里的“怪才”。

别人刷题时,他在研究新能源电池的能量密度公式;别人早恋时,他用编程赚来的第一桶金注册了公司;别人讨论高考志愿时,他己经带着自己设计的压缩算法,敲开了中科院的大门。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当美国华尔街巨头们焦头烂额时,林凡的公司推出了首款自主研发的芯片,性能虽不及顶尖水平,却打破了国外在某一领域的垄断。

发布会上,有外媒记者挑衅:“你们的技术能追上美国吗?”

林凡笑了,像当年在冰原上面对黑袍人时一样从容:“我们的目标从来不是追上谁,而是定义未来。”

接下来的十年,他像开了上帝视角。

在人工智能萌芽时,他押注深度学习;在新能源汽车还被视为“玩具”时,他布局电池产业链;在国外对5G技术设限时,他带领团队研发出更先进的通信协议。

他的公司从车库创业,成长为横跨科技、能源、通信的巨头,名字频繁出现在《福布斯》封面,却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核心技术绝不外售,关键专利永远属于国家。

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

美国在疫苗研发上试图垄断技术,林凡却联合国内科研机构,将自主研发的疫苗生产技术无偿共享给发展中国家。

当国外媒体指责他“破坏规则”时,他在联合国视频会议上展示了一组数据:过去十五年,中国在他推动的技术领域,为全球创造了3000万个就业岗位,帮助52个国家实现了通信网络全覆盖。

“规则不该是少数人的枷锁。”

他的声音透过屏幕传遍世界,像当年在神殿里喊出“邪不胜正”时一样坚定,“就像宇宙的法则,从来不是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而是共生与平衡。”

2035年,林凡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他主导研发的“星尘号”探测器即将升空,目标是火星——不是为了抢占资源,而是带着各国科学家共同研发的设备,探索星际移民的可能性。

发射架旁,美国航天局局长主动伸手:“林先生,当年你说要定义未来,我们现在信了。”

林凡握住他的手,目光投向星空。

他想起在异域空间的战斗,想起冰原上的风雪,想起重生那天课桌上的阳光。

原来所谓“打败美国”,从来不是你死我活的对抗,而是用实力打破偏见,用格局赢得尊重,就像当年集齐神器不是为了炫耀力量,而是为了守护三界的安宁。

探测器升空的刹那,林凡仿佛又看到了那串远古符号。

这一次,它们不再是警告,而是祝福——属于一个文明在历经风雨后,终于能昂首挺胸,与世界并肩前行的祝福。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