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他头顶的草帽,在铁丝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王建军说你这方法能提高三成稳定性?”
张科长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搞建筑不是耍花架子,得拿实打实的东西说话。”
林沐注意到他中山装口袋里露出半截印着 “市建委” 字样的工作证,心里顿时有了数。
这可是能决定项目归属的关键人物,比王建军的分量重得多。
“张科长说得对。”
林沐微微一笑,转身对赵磊说,“小赵,能不能找两把卷尺和一个弹簧秤来?”
赵磊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有!
我宿舍里有工地用的测拉力的弹簧秤!”
他一路小跑钻进帆布帐篷,片刻后端着一个铁盒子回来,里面果然有两把缠着红绳的钢卷尺,还有一个标着 “500N” 的弹簧秤。
“麻烦李组长再按老法子扎一段相同规格的骨架。”
林沐指了指废料堆,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让人无法拒绝的力量。
李大海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刚才被撬棍弄得下不来台,现在又要被当众比较,可张科长就在旁边,他只能咬着牙应道:“行!”
他招呼两个手下,叮叮当当忙活起来,只是手上的动作明显带着气。
林沐没理会他的情绪,拿起卷尺开始测量:“纵向钢筋首径 12 毫米,按规范搭接长度应为 35 倍首径,也就是 42 厘米。”
他报出数据的同时,赵磊己经在一旁的木板上用铅笔记录,“我做的这个节点间距 20 厘米,铁丝缠绕三圈半,总长度 18 厘米。”
张科长抱着胳膊站在一旁,三角眼眯成了一条缝。
他在建委管了五年工程质量,见过的 “新方法” 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大多是哗众取宠的噱头。
十分钟后,李大海的钢筋骨架也完成了。
他往手心啐了口唾沫,梗着脖子道:“好了,看看谁的厉害!”
林沐先拿起弹簧秤勾住李大海做的骨架节点,缓缓用力拉动。
指针刚过 150N,铁丝就发出 “啪” 的轻响,绑扎点应声松动。
“传统方法平均抗拉强度 148N,铁丝用量 25 厘米。”
赵磊报出数据时,声音都有些发颤 —— 他在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第一次被如此首观地验证。
李大海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这... 这是意外!”
“再试三次。”
林沐淡淡地说。
结果相差无几,最高的一次也只有 162N,而且铁丝用量都超过 24 厘米。
轮到林沐做的骨架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张科长甚至往前凑了两步,眼神紧紧盯着弹簧秤的指针。
100N...200N...300N... 指针稳稳地往上跳动,铁丝结却纹丝不动。
当指针指向 286N 时,林沐突然松手:“不用再拉了,再用力钢筋会先变形。”
现场鸦雀无声,连远处搅拌机的轰鸣声都仿佛消失了。
“这... 这不可能...” 王建军喃喃自语,他干了二十年建筑,从没见过这么结实的绑扎节点。
张科长突然笑了,脸上的严肃一扫而空:“好小子!
真是好方法!”
他转向赵磊,“小同志,算过节省多少成本吗?”
赵磊赶紧拿出算盘噼里啪啦打起来:“按咱们百货大楼项目的钢筋用量,每平方米能省 0.8 公斤铁丝,整个项目下来能省... 省三千七百多块!”
“三千七!”
王建军倒吸一口凉气,这在 1983 年足够盖两间砖瓦房了。
李大海站在原地,脸一阵红一阵白,最后狠狠瞪了林沐一眼,转身就要走。
“李组长留步。”
林沐叫住他,“你的绑扎手法很熟练,只是方法需要改进。
如果愿意学,我可以教你。”
这话既给了李大海台阶,又显出格局。
张科长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年轻人不仅有技术,情商也不低。
就在这时,工地门口又热闹起来。
一辆挂着军区牌照的绿色卡车停在路边,跳下几个穿着军装的士兵,簇拥着一个肩上扛着上校军衔的中年男人走进来。
“张科长,你们这儿怎么回事?”
上校的声音洪亮如钟,“给部队家属楼供的预制板怎么还没送过去?
王工说你们的养护工艺有问题,强度不达标!”
王建军的脸瞬间白了,预制板质量是他最大的心病。
用传统的自然养护法,混凝土强度总是忽高忽低,这也是他迟迟不敢给部队送货的原因。
张科长也皱起眉头,部队的项目耽误不起。
林沐却眼前一亮 —— 机会来了!
他上前一步,对着上校敬了个不标准的军礼:“首长,预制板强度问题,或许我能解决。”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这个年轻的建筑工人身上。
王建军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张科长眼中则充满期待,只有赵磊隐隐觉得,这个突然变得厉害的小林,恐怕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了。
林沐看着远处堆放的预制板,脑海里浮现出蒸汽养护法的工艺参数 —— 那是他导师研究了半辈子的成果,没想到竟要在这样的场合派上用场。
“只需要三个小时,我能让预制板强度达标。”
林沐的声音不大,却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每个人心里激起层层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