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散文阅读: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一.文体特征1.形散神聚:(1)选材广泛自由(2)行文灵活多样,可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3)可在细处落笔,小中见大(4)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神:这里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文章中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表现: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以人、事、物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2.意境深远:(1)借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2)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统一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1)优美:语言清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2)凝练: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将其描绘得生动形象,勾勒动人场景,显现出深远意境,景致仿佛在眼前,情意沁人心脾二.类别+艺术手法1.写景:描写景物特征,展现作者情感、理想生活。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状物:具体物件的描摹,托物寄情寓理言志。

托物言志,象征3.写人叙事:记人叙事从某面某片段。

记叙,描写4.议论抒情: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

议论,象征5.文化游记:以传统文化为写作对象。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三.解文一.行文思路1.结构类型(1)静赏式 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定点定景;多方写景;联想;深化主题(2)感悟式 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撷取日常生活片段;以情感或见闻为线索(3)参观游览式 入景—赏景—联想—收束移步换景;景变情迁;虚实相间;篇末点题(4)象征式 描摹景物—由物及人—首言志向形在写物,旨在象征;卒章显志(5)追怀式 眼前景—从前景—怀念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寄托的情思(6)叙史式 奠定基调—追溯史实—看今感慨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抒发感慨2.结构关系(1)相承:承接和递进通常: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纪念刘和珍君》;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故都的秋》;哲理散文层层相递进,《《我与地坛》(节选)》(2)相并:文章材料间是平行的,或对照或并列《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左联”五烈士的资料(3)相属:先总说再分说,或反之《故都的秋》先总说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再分说这三个特点二.文章线索时间、地点、物象、人物,感情/心理、事件结构:(1)组织材料,贯穿全文(2)结构清晰,情节集中(3)使行文富于变化内容:(1)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2)揭示主题特殊:(1)物线有象征、呼应,增添诗意(2)情线有使情感深厚,不断深化的作用(3)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三.句段作用1.开头(1)开篇点题,往往呼应题目,总起全文,点名题旨(2)关照下文,引起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铺垫,设置悬念,暗示下文,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3)奠定基调,开篇连续感慨,抒发强烈情感,奠定情感基调(4)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连续发问则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5)景物开篇,烘托渲染,文章开篇为景物描写,从结构上,可能有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可能有烘托(多为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2.中间(1)句段短(只有结构作用)1)承上启下,过渡作用2)前后呼应,或照应开头,或呼应结尾3)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4)引领或引起下文的作用(2)句段长1)内容上,拓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2)结构上,承上启下或照应前文3.结尾(1)首位呼应(照应),结构严谨(2)揭示并深化主旨或总结全文(3)点明题旨,深化中心(4)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5)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特别:文中引述性、插入性材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类1.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或表明……观点2.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常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3.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4.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增添意境美和文采5.名言,表明……观点,具有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核心突破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表达技巧—情感心理西.理解词语1.理解词语(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2)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多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手法(3)特殊指代,近指,远指,不定指等,明确指代内容(4)在表情达意方面十分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