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的冷气开得有些足,赵时予不自觉地将薄外套裹紧了些。她推着购物车,
在货架间缓慢穿行,目光在各类商品上游移,却鲜少真正伸手去取。
周五晚上的超市人潮涌动,家庭的喧哗声、情侣的私语声、促销员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
形成一种让她既安心又不安的背景噪音。她停在咖啡货架前,犹豫着该选哪种胶囊。
写作到凌晨三四点已成常态,咖啡因是她对抗困意的武器。正当她伸手去拿常喝的品牌时,
另一只修长的手几乎同时伸向了同一盒咖啡。“抱歉,您先请。”一个温和的男声响起。
赵时予抬头,看见一个穿着简单白色衬衫的男人站在面前。他大约二十七八岁,眉眼清朗,
鼻梁高挺,嘴角带着礼貌的弧度。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眼睛,澄澈而专注,
让她想起秋日里明净的湖水。“没关系,我还没决定。”赵时予轻声回应,
不自觉地往后退了半步,拉开一点安全距离。男人笑了笑,取走一盒咖啡,却没有立即离开。
“这个牌子偏酸,如果你喜欢醇厚一点的口感,或许可以试试旁边那款。
”他指了指货架上另一款咖啡,“当然,这只是个人偏好。”赵时予有些意外,
但还是点了点头:“谢谢建议。”“不客气。”男人微笑颔首,这才推着自己的购物车离开。
赵时予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注意到他购物车里的东西——新鲜蔬菜、优质蛋白质、全麦面包,
没有任何垃圾食品。一个生活健康的人,她下意识地判断。然后她自嘲地笑了笑,
作家职业病,总是习惯性地观察和分析他人。她最终没有听从陌生人的建议,
还是拿了自己常喝的咖啡品牌。结账时,赵时予又看见了那个男人。他正在排队,
低头看着手机,眉头微蹙,似乎在阅读什么重要内容。他抬头的瞬间,
两人的目光不经意相遇。赵时予迅速移开视线,
假装对收银台旁的口香糖陈列架产生了浓厚兴趣。这就是周书望和赵时予的第一次相遇,
短暂得像湖面上的一片落叶引起的涟漪,轻轻荡开又很快平息。两人都不曾想到,
这片落叶将会改变他们生命的流向。周书望却在那短暂的交集中记住了这个女孩。
她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明明澄澈明亮,却蒙着一层若有若无的薄雾,像是远山的晨霭,
让人想走近又不敢贸然打扰。她取东西时纤细的手指,微微蹙眉思考的神情,
以及在人群中那种既存在又疏离的气质,都让他莫名在意。
他甚至注意到她最终没有采纳他的咖啡建议,这个小发现让他不由自主地扬起嘴角。
“周医生,周末值班还这么开心?”收银员打趣道,显然与他相熟。周书望回过神来,
笑了笑:“看到一位有趣的患者康复出院了。”这是部分实话。他确实是医生,
今天也确实有患者康复出院,但那不是他微笑的真正原因。
作为一名28岁的心内科主任医师,周书望早已学会在保持专业温和的同时,
守护自己内心的私密花园。三周后的一个周二上午,周书望刚结束一轮查房,
正准备回办公室写病历,急诊科的呼叫就来了。“周医生,我们这儿收了个晕倒的年轻女性,
心电图正常,但血压偏低,您能下来看看吗?”周书望立刻应下,乘电梯直达急诊科。
当他走进诊室,看到病床上那张苍白的脸庞时,不由得微微一愣。是她,
超市里那个有着远山晨霭般眼神的女孩。此刻她闭着眼,
长睫毛在白皙的脸颊上投下浅浅阴影,嘴唇缺乏血色,但整体看起来比超市里更加柔和脆弱。
周书望迅速整理情绪,进入专业状态。“什么情况?”他问值班护士。“赵时予,26岁,
作家。早晨被邻居发现晕倒在楼道里送来的。血糖只有3.2,明显低血糖。
我们已经给了葡萄糖,意识恢复了,但还是很虚弱。”周书望点头,
走上前轻声唤道:“赵小姐?我是心内科的周医生,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赵时予缓缓睁开眼睛,那双蒙着薄雾的眸子此刻显得有些迷茫。她盯着周书望看了几秒,
似乎也觉得他有些面熟,但没能立刻想起来。“头晕...”她声音微弱,“浑身没力气。
”“这是低血糖的典型症状。”周书望温和地解释,“我们已经给你补充了葡萄糖,
会慢慢好起来的。能告诉我昨天吃了什么吗?
时予努力回想:“下午写稿时喝了咖啡...晚上吃了点水果...然后...”她顿了顿,
“好像就没了。”周书望皱眉:“一整天就喝了咖啡和吃了点水果?”赵时予轻轻点头,
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写作进入状态时...经常会忘记吃饭。
”周书望想起超市里她那几乎空荡荡的购物车,心里有了数。他做了些基本检查,
然后建议:“我建议你做一个全面的血液检查,低血糖可能不是孤立现象。
从你的面色和刚才的描述来看,很可能还有贫血。”赵时予眨了眨眼,似乎在想什么,
突然轻声问:“我们是不是在哪儿见过?”周书望微笑:“超市,咖啡货架前。
你最终没采纳我的建议。”赵时予苍白的脸上浮现一丝红晕:“啊,是你。抱歉,
我...”“没关系,个人口味不同。”周书望轻松地带过这个话题,
“现在重要的是你的健康。我强烈建议你做进一步检查,并且改善饮食规律。作为医生,
我必须严肃地告诉你,长期这样下去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检查结果证实了周书望的判断——赵时予不仅有低血糖,还有中度贫血。拿到结果后,
周书望再次来到她的病床前。“你需要调整作息和饮食,赵小姐。”他语气温和但坚定,
“必要时可能需要药物干预。我建议你定期复查,监测血红蛋白的变化。
”赵时予轻轻叹了口气:“我知道这样不健康...但写作的时候真的会忘记时间。
”周书望思考片刻,说道:“这样吧,如果你不介意,可以加我的工作微信。
有什么饮食或健康方面的问题可以随时咨询我。我也会适时提醒你复查。
”这个提议超出常规医患关系范畴,但周书望为自己找到了合理借口——作为医生,
跟进高风险患者的健康状况是职责所在。至少他是这样告诉自己的。赵时予犹豫了一下,
还是点了点头:“那...麻烦您了。”就这样,周书望得到了赵时予的联系方式。
最初几周,他们的交流确实严格局限于医患关系。“赵小姐,记得今天要复查血常规。
”“赵作家,午餐时间到了,别忘了补充蛋白质和铁质食物。”“睡前可以喝杯温牛奶,
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的同时补钙。”周书望的消息总是礼貌、专业且适时。
赵时予从一开始的简短回复“谢谢”“好的”,逐渐会多聊几句。“周医生,
猪肝真的必须吃吗?我不太喜欢那个味道。”“可以尝试鸡血或鸭血,口感更好些,
铁含量同样丰富。”“今天试着早睡了,但凌晨三点就醒了,再也睡不着。
”“生物钟调整需要时间,不要有压力。可以试试睡前热水泡脚。”渐渐地,
赵时予发现自己开始期待这些日常的健康提醒。周书望的关心不像有些人那样具有侵略性,
而是恰到好处的温暖,像冬日的阳光,不灼热却足够驱散寒意。两个月后的一个周六下午,
赵时予在市中心书店举办签售会。这是她新书《无声告白》的第三场签售,
虽然已经稍微习惯了这种场合,面对排长队的读者仍然让她紧张不已。签售进行到一半时,
她抬头准备接过下一本书,却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周医生?”赵时予惊讶地睁大眼睛。
周书望穿着休闲西装,站在队伍中,手里拿着她的新书。他微微一笑:“赵作家,
我很喜欢你的书。”赵时予感觉脸颊有些发热:“您...怎么来了?”“周末休息,
来支持一下我的患者。”周书望眼神温暖,“没想到赵作家这么有名,排队等了将近一小时。
”后面还有长长的队伍,赵时不便多聊,只能低头在他的书上签名,轻声说:“谢谢您能来。
”签售会结束后,赵时予正在整理物品,准备从后门悄悄离开,却看见周书望还站在不远处,
似乎是在等她。“赵作家,有时间喝杯咖啡吗?”他问道,语气自然得像早已约好似的,
“当然,如果你累了想回家休息,我完全理解。”赵时予确实累了,社交能量几乎耗尽,
但不知为何,她点了点头:“我知道附近有家不错的咖啡馆,比较安静。”咖啡馆里,
周书望小心地将糖推到她面前:“记得你低血糖,咖啡最好配点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