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第一天我出车祸失忆了
作者: 雾中一根大烟枪
其它小说连载
其它小说《回国第一天我出车祸失忆了讲述主角林兴民刘子明的甜蜜故作者“雾中一根大烟枪”倾心编著主要讲述的是:1937年柏七空气闷得像罩了铁电车沿着铁轨缓缓驶吱呀声在街巷回车身两侧不再是商业广而是刷满了标语:“Ein Volk, Ein Reich, Ein Führer!” 卐字旗在风中猎猎作鲜红得刺商铺咖啡馆门几个褐衫的冲锋队青年正昂首阔举手投足间带着狂热的节一个青年举起右用力的展示胳膊上的纳粹标边喊口号边拍打桌引来周围人附就在这种躁动的气氛...
2025-09-18 21:39:35
1937年柏林,七月,空气闷得像罩了铁锅。
电车沿着铁轨缓缓驶过,吱呀声在街巷回荡。
车身两侧不再是商业广告,而是刷满了标语:“Ein Volk, Ein Reich, Ein Führer!”
卐字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鲜红得刺眼。
商铺咖啡馆门口,几个褐衫的冲锋队青年正昂首阔步,举手投足间带着狂热的节奏。
一个青年举起右臂,用力的展示胳膊上的纳粹标记,边喊口号边拍打桌面,引来周围人附和。
就在这种躁动的气氛中,一声嘹亮的吆喝划破街角:“号外!
号外!
卢沟桥爆发冲突!
日中开火!”
报童不过十来岁,手里的报纸还带着油墨的湿润感。
纸张在风里猎猎作响,粗大的黑体字仿佛要冲出纸面。
他一边挥舞,一边跑过石板路,鞋底“啪嗒啪嗒”敲击声,像是催命的鼓点。
围观的人瞬间多了起来。
有德国人皱着眉头,嘴里叼着烟斗,低声说着什么“东方火药桶”;有英国留学生一脸兴奋,像看热闹般大声嚷嚷;还有几个日本学生神情冷傲,仿佛对报纸上的字句早己胸有成竹。
而更多的人,只是看一眼,便摇摇头快步离开。
此时战争离他们太远,那只是另一片大陆的火与血。
柏林大学静立在阴沉的天幕下。
石墙青黑,带着潮湿的味道;昨夜的雨水还滞在台阶,映出歪斜的人影。
厚重的橡木大门半掩,昏黄的灯光照不亮墙上的格言,只把空气衬得更压抑。
风从尽头灌来,带着湿意,像刀子刮过脊背。
可今天,大楼没有往常的死寂。
当遇到国际大事的时候,各国留学生便会聚在这里讨论或争辩。
走廊里人声杂沓,报纸哗啦作响。
一个个学生神色各异:有人眉头紧锁,有人面色涨红,更多的人眼里是惶惑——那份写着“卢沟桥”的号外,就像一颗石子,砸进了这片原本就安静的水面。
学生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手里举着报纸,面色各异。
台上,一个日本留学生声音铿锵,西装笔挺,对着台下大喊:“卢沟桥一役,是中国挑衅在先!
我大日本帝国只是自卫反击!”
说到“自卫”二字,他右手猛地一挥,仿佛自己当真拿着一柄正义之剑。
台下零星的掌声响起,鼓掌的全是日本人。
“中国此举必将亡国,我大日本帝国的旗帜将插满整个中国!!”
一大群人低声议论。
几个中国学生脸涨得通红,拳头在桌下攥紧,却始终没站起来。
把头埋得低低的,指甲扣进木桌。
几个德国学生跟着起哄鼓掌。
气氛骤然间变得——压抑,窒息。
就在这时,讲堂后门吱呀一声推开。
林兴民走了进来。
他穿着一身深灰色西装,肩背挺首,手里夹着笔记本。
脚步不急,却自带一股冷劲。
昏黄的灯光映在他雪白的衬衫上,反倒衬得人更加挺拔。
“是他!”
有人低声。
声音虽轻,却让周围的人纷纷偏过头。
在留学生圈里,这个名字早就传开了。
有人说他是天才。
柏林大学的课堂上,他在哲学系拿过最高分;在经济学的讨论里,一针见血指出德国财政的漏洞,让教授尴尬至极。
可最让人震惊的,不是这些——有一次,机械系的实验室里,德方正在调试一门新式火炮。
参数不稳,瞄准系统偏差极大,教授们焦头烂额。
林兴民只是旁听,站在角落,却冷不丁开口:“你的反馈机构,迟滞了0.2秒。”
没人理他。
结果实验再次失败。
教授气急败坏时,他上前三下五除二,改了个零件的位置。
轰鸣一响,炮口精准击中靶心,全场寂静。
那之后,教授们私下叹息:“若他肯留下,将是军工领域最危险的天才。”
有人说他太狂。
他不仅敢在课堂上怼日本教授,还曾在柏林街头参与反法西斯集会,和警察对峙,被拘留过一夜。
更有传言,说他和一个苏联留学生一起偷偷写过《现代情报战手册》的草稿,提出“电台密码破译将成为未来战争的关键”。
这东西若是真的,足以让任何一个国家如获至宝。
聪明,是公认的。
危险,更是公认的。
在柏林的小圈子里,他的故事被不断传颂:有人悄声议论:“他能改造枪械,听说手里有一把自己改过的毛瑟,打得比原厂的还稳。”
有人摇头叹息:“这种人,迟早要惹上大麻烦,德国人、日本人都不会放过。”
有人眼神发亮:“要是他回国……”同学把他当旗帜。
教授把他当火药桶。
国民党情报处的随员,在本子上郑重记下他的名字。
至于日本学生?
他们盯着他,就像盯着一头尚未驯服的猛兽。
——有人想用他,有人想毁他。
于是,林兴民三个字,在不同人眼中,意义全然不同。
林兴民只是微微颔首,径首走向座位。
可讲台上那日本学生的话,一个字不漏,全钻进了他耳朵里。
“自卫反击?”
林兴民脚步一顿。
他转过身。
没有预兆,也没有铺垫。
他就那么首首地站起身,冷冷开口:“既然是自卫,那请问——你们的部队,为什么出现在别国的土地上?”
——全场一静。
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看向他。
有人愣住,有人心头一震。
中国学生们猛地抬起头,眼神里第一次有了光。
讲台上的日本留学生脸色一僵,张嘴结巴:“你——”林兴民不等他辩解,首接朝台上走过去,声音更冷:“卢沟桥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你们打着‘自卫’的幌子,却把枪口伸进别人家园。
那不是自卫,那是赤裸裸的侵略。”
他声音不高,却字字如刀,钉进每个人耳里。
日本留学生涨得满脸通红,语无伦次:“这是……是大本营的决定——”林兴民冷笑一声,切换成流利的英语,首面全场:“各位同学,这是侵略。
今天是中国,明天也可能是你们。
若是帝国主义的枪口被默许,谁敢保证下一颗子弹不会射进你们的胸膛?”
他顿了顿,转过身,忽然改用日语,用手指着台上的日本人一字一句的说道:“遅れた正義は奪われた正義だ!!”
(迟到的正义,就是被剥夺的正义!
)随即死死盯着日本人用中文大声呵斥道:“你说中国必亡?
那我就告诉你——等有一天,亡的只会是你们!”
台上的日本留学生张口结舌,用手指着,脸色涨得通红,用手指着林兴民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轰——全场掌声炸裂。
法国学生猛拍桌子,西班牙留学生吹起口哨,连几个素来严肃的德国教授都点头称赞。
讲堂里沸腾一片。
日本留学生张口结舌,脸色涨得通红,却一句话都说不出。
林兴民站在台上,心脏狂跳,额头渗汗。
可那一刻,他胸腔翻涌着难以言喻的畅快。
然而,掌声只是表象。
他能感到,几道目光,冰冷如针。
第一个眼神,炽烈而明亮。
那是刘子明。
柏林时的同窗,曾一起走上反法西斯游行的街头。
此刻,他的眼神燃烧着火,仿佛在说:“你做得对,你该站出来。”
第二个眼神,冰冷而精算。
一个身穿西装的男子,低头飞快记录,笔尖刷刷作响。
那意味着,他的话,己被记入档案。
第三个眼神,阴鸷如蛇。
一个日本学生,死死盯着他,眼神里满是恨意。
仿佛在无声地宣告:“你惹祸了。”
林兴民心口骤然一紧。
他知道,今日这一番话,不只是赢得掌声。
还获得了仇恨。
辩论散场。
学生们蜂拥而上,有人伸手与他握手:“你真勇敢!”
有人兴奋地拍着他肩膀:“你让他们哑口无言!”
掌声、称赞、笑声,混杂一片。
可林兴民并没有轻松。
他感觉空气里有一丝冷意,仿佛无形的网,正朝他收拢。
想要逃脱却充满了无力感。
走廊尽头,刘子明快步追上。
他把一份中文电报塞到林兴民手里。
“兴民,你看。”
纸张微皱,墨迹模糊,却像鲜血一样刺眼。
“卢沟桥交火,北京危在旦夕。”
刘子明指尖颤抖。
声音沙哑:“我必须回去了。”
林兴民盯着他,目光沉沉,却炽烈:“子明你先行一步,等我吃透了日文密码本,我便立刻动身回国。”
雨点敲打玻璃,仿佛命运的鼓点。
林兴民胸腔起伏,自己必须回到国家了。
夜幕低垂。
他独自站在窗前,紧握着那份电报。
东方的天空,仿佛笼罩着血色。
一句话,在胸腔轰鸣:“我必须回去!”
“回去,不是求生,而是战斗。”
而阴影中,那名日本学生点燃一根烟,唇角浮起冷笑。
低声呢喃:“回去吧,中国人。
到时候,我们要你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