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初入权谋漩涡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清晨,太监尖细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殿下,皇上召见,请您速速起身!”

林川从梦中惊醒,意识一时尚未完全清晰。

他转头望向窗外晨曦初现的光线,昨夜的记忆慢慢浮现在脑海中。

“这里是明朝,我成了朱元璋的第十七子。”

林川闭了闭眼,随后任由侍从为他穿戴整齐。

尽管他是现代人,但现在的身体却是个十岁孩子,他必须想办法隐藏自己的“与众不同”。

“去议事?”

林川低声询问太监,语气中略带试探。

太监忙不迭地回答:“殿下,皇上特意召您旁听,您切勿怠慢。”

林川叹了口气,心中暗想:“老朱这是盯上我了?

没办法,只能装糊涂,摸清楚情况再说。

不过在这皇宫里,每一步都得慎之又慎,稍有差池便可能万劫不复。

既然被召见,只能暂且无知,看看到底这权谋的深渊有多深。”

乾清宫内,金碧辉煌的殿堂肃穆威严。

朱元璋端坐于龙椅之上,群臣和皇子分立堂下。

林川低头行礼,随后站在一旁,尽量使自己看起来不那么显眼。

今日朝会的议题是北元残部的边境骚扰。

左丞相胡惟庸拱手上奏:“皇上,北元余孽屡次侵犯我大明边境,若不及时清剿,恐他们会聚兵成势,威胁边境安宁。”

右丞相汪广洋则皱眉说道:“陛下,如今中原方定,百废待兴。

若大举征讨,恐耗费国力。

微臣以为,应稳守边境,伺机而动。”

朱元璋将目光转向朱棣:“燕王,你怎么看?”

朱棣微微一笑,沉稳地答道:“父皇,儿臣以为,整顿边军,精简兵力,或许能缓解边境的压力。

同时,若能利用地方民兵守卫边境,也可节约军饷。”

林川站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他心中思索:“这些人说的都有道理,但他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军事上。

问题是,边民的生活呢?

谁来管?”

此时,朱元璋突然转头看向林川:“朱权,你也说说看。”

林川心里一紧,迅速回忆刚才的讨论。

他知道自己不能表现得过于聪慧,否则容易引起怀疑。

于是,他故意以稚嫩的语气说道:“父皇,儿臣虽然不懂打仗,但听说边境的百姓因为战乱吃不上饭,才会闹事。

是不是……可以先帮他们种田呢?

他们不挨饿,才能安心?”

此话一出,堂内顿时陷入短暂的静默。

不少大臣露出忍俊不禁的表情,显然将这看作小孩子的天真之言。

然而,朱元璋的目光却微微一亮,沉声道:“百姓不安,边境难平。

权儿的话虽稚嫩,但却点出了一个道理——边境安定,须从根本入手。”

胡惟庸上前一步,拱手道:“皇上圣明。

臣以为,可向边境派遣官员监督农业恢复,同时减免赋税,以安抚民心。”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此事由胡惟庸负责。

你等记住,百姓乃国之根本,勿轻忽。”

林川低头站在一旁,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还好装傻成功……朱元璋居然真的吃这一套?”

朝会结束后,林川正准备离开,却被朱棣拦住了去路。

“十七弟,刚才的发言有意思。”

朱棣的语气轻松,带着一丝笑意,“你年纪小小,却知道百姓为重,倒是难得。”

林川心中一紧,但他知道不能露出慌乱,便露出天真的笑容:“三哥过奖了,臣弟只是随口一说。”

朱棣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深邃,似乎带着几分探究与揣测:“随口一说?

呵……有意思。”

他的语气中带着若有若无的意味,让人难以判断他究竟是在赞许,还是在试探。

望着朱棣离去的背影,林川皱了皱眉头,低声嘀咕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在夸我,还是在试探?”

朝会结束后的午后,林川正坐在寝宫里消化今天的经历,一名太监匆匆跑来,跪下禀报道:“殿下,江西布政使张温急奏,南昌府一带堤坝决口,百姓流离失所,请皇上赈济灾民!”

林川微微一怔,瞬间联想到现代新闻中关于洪水的报道。

南昌?

江西?

在现代他大概知道这是个多水的地方,但具体的情况却并不清楚。

“父皇怎么说?”

林川问道。

太监小心翼翼地答道:“皇上命礼部尚书徐达初步处理,并派中书舍人前去调查。

但……堤坝修缮的问题尚未定夺。”

“未定夺?”

林川皱了皱眉。

林川思索片刻,试探着问道:“有南昌的地图吗?

拿一份过来给我看看。”

不久后,宫中一名司图官将绘制好的江西地图送了过来。

林川摊开地图,认真地看了起来。

这是一幅用毛笔绘制的简略地图,江河蜿蜒,标注了各个主要的堤坝和田地的位置。

“决口在这条河的下游。”

林川用手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点,思索着说道,“可如果只是决口,怎么会影响到这么多地方?”

林川心中迅速分析起来:根据现代的防洪知识,水流的管理不仅需要关注单个点的防护,更重要的是整个流域的协调管理。

如果上游的堤坝出现问题,导致无法有效蓄水,那么洪水就会失控地冲向下游,引发大范围的灾难。

这显然是缺乏系统性防洪措施的结果。

“上游的万安堤坝可能就是关键所在,如果上游无法控制,整个流域的安危便无从谈起。”

他顺着河道向上查看,看到了一个标注:“万安堤坝。”

林川盯着这个点,脑海中飞速运转:“如果上游的堤坝拦不住洪水,下游就一定会决口。

难道问题在这里?”

他用手点了点,低声自语道:“堤坝年久失修,下游才会淹。”

身旁的小太监听得一头雾水,试探着问道:“殿下,您是说……”林川咳了一声,故意装出天真的语气:“我就是随便说说!

不过,上游那地方不是有个堤坝吗?

听说堤坝如果破了,水就会冲到下游。”

太监顿时恍然大悟,连连点头:“殿下聪慧,奴才明白了!

这一定是上游的问题!

奴才这就去禀告皇上!”

第二日早朝,太监将林川的“建议”传到了朱元璋耳中。

朱元璋命人核实后,很快确认了林川的推测:上游的万安堤坝因年久失修,早己无法有效蓄水。

加之近期大雨不断,堤坝崩塌,首接导致了下游洪水泛滥。

朱元璋当即下旨:命张温负责修复万安堤坝,同时拨赈粮安抚灾民。

“小十七,”朱元璋在朝堂上冷冷地说道,眼神锐利地扫过林川的脸,嘴角似有若无地扬起,“你年纪虽小,倒有几分见识。”

他的语气虽然冷冽,但目光中却带着探究和复杂的情绪,仿佛在判断林川是否真的具备如此聪慧。

林川立刻低头答道:“儿臣只是随口一提,万万不敢居功。”

朱元璋的嘴角微微扬起,目光中多了一分探究,但终究什么都没说。

林川得知消息后,心里并未完全松懈。

他坐在窗边,望着远处的宫墙,心中思忖:“今天的事情,朱元璋可能记住我了,但也可能意味着麻烦的开始。

现代人的智慧不能轻易展露,必须更加巧妙地使用。

接下来,我必须更加谨慎,低调行事,同时要尽可能多地了解皇宫内的各方势力以及每个人的立场。

或许可以借着朱元璋对我的关注,逐渐在皇子中站稳脚跟,但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既不能锋芒毕露,也不能显得过于懦弱。”

夜幕降临,皇宫寂静无声,窗外的月光如流水般洒进房间,将林川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握着手中的青花瓷杯,低声自语:“历史的洪流不会轻易改写,但至少,我得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下去。”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