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姓:姬姓始祖:姬弃,这可不是我们农业上用的机器,而是放弃的弃,在尧舜时期执掌农业之事,一个名叫姬弃的人,刚好作农业方面的工作,在现代人角度听上去还蛮有趣,姬弃把农业做得很好,小有名气,周族因此兴盛。
传代:周族传承到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就是前面说的那个拉车的,当时姬昌是商纣王的西方大诸侯,在岐周,也就是今天陕西省的岐山县,后来是纣王所封的西伯侯。
伐纣:姬昌有一个儿子就是赫赫有名的周武王姬发,因为纣王昏庸,周武王推翻殷商,建立周朝,注意,那时候是周朝,并无东周西周之分,这也就是著名的武王伐纣,封神榜就是这个时候的相关题材,周朝采用分封制,最高的统治者是周天子,然后天子给自己的亲人和大功臣分封土地,绝大多数情况下,分封的人要到自己分封到的属地去,去建设自己的城堡以及功绩,分封、建设,封邦建国,这就是“封建”二字的来源。
少数人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不用去封地,比如周公姬旦,他因为是重臣,或者说算是天子的智囊吧,要经常上朝议政,所以他虽然他分封到了鲁国,但是他要在国都镐京(今西安)辅佐周天子,也就是要在首都上班,无法去到自己的封地,于是由他的儿子鲁公伯禽代为管理鲁国事宜;天子分封的这些就是诸侯,诸侯也分等级,分了五个等级,分别是公、侯、伯、子、男,所以在这段历史里面,我们经常看到某公、某侯,某伯等等,都是他们的诸侯等级,诸侯在自己的封地里也要有自己的团队,所以诸侯也会向下分封,结果就是每个诸侯都有自己的卿大夫,然后大夫再往下分就是士,再往下是平民,最后是奴隶,所以周朝的阶级制度就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这样一个阶级分化管理制度。
危机:西周第12任国君姬宫湦(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幽王,周幽王是死后的谥号),宠爱褒姒,废嫡立庶,废了当朝王后申后,就是申国申侯的女儿,立褒姒为后,废了当朝太子姬宜臼,立褒姒儿子伯符为太子,申侯大怒,引犬戎攻打镐京,杀死周幽王,迎回太子姬宜臼即位,即周平王。
迁都:镐京因一场浩劫的洗礼残破不堪,同时距离犬戎较近,为躲避犬戎的侵扰,公元前770年,也就是周幽王被杀的下一年,他的儿子周平王决定迁都洛邑,镐京在今西安,洛邑在今洛阳,由于洛阳在西安东面,所以史称平王东迁,此刻起,周便被中间截开,前面叫西周,后面叫东周。
历史朝代歌是这么念得: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所以东周是朝代,而春秋与战国是东周的两个时期,可以这么理解,周朝劈成两半,当然不是平均劈,一个是275年,一个是515年,周朝劈成两半,分别是西周和东周,东周劈成两半,春秋与战国,粗略这样理解即可,实际上东周结束的时候,战国并未结束,东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灭,东周结束;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战国结束,当然,我们先不管战国的事情,接着讲春秋。
上面讲到了,东周的开端基本就是春秋的开始,那么为什么这段时期要叫春秋这个名字呢?
这里要讲到一个重要的人,就是孔子,刚才讲了,有句话叫仲尼厄而作春秋,实际上这段时间的历史记载,主要依赖于孔子对鲁国史官记录的史书进行整理修订得以传世,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西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襄公十西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西十西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所以当时的人并不把那个时期叫春秋,是后世史学家做的命名。
这个时期春秋五霸相继成就霸业,百家争鸣同时又礼崩乐坏,弑君夺权比比皆是,一段长达295年的春秋史就此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