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春秋前传一-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自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历经八代天子,传到第九代姬胡,这个姬胡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厉王,一看这个谥号,就知道这家伙不是一个善茬。

什么是谥号?

谥号产生于西周周公议谥而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帝王的谥号一般在其死后,由礼官议定,然后经过继承地位的帝王认可后便可以宣布,谥号分美谥、平谥以及恶谥,周厉王这个谥号很明显是一个恶谥。

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

周厉王这个天子施行暴政,奢侈傲慢,有一个名臣召(shao,西声)公,史称召穆公,批评他说人民己经忍受不了你了,私下里都在批评你!

厉王非常愤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来监视批评他的人,查到便处死。

果然厉王听到的反对声几乎消失了,国人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走着都用眼神来交流,《史记》称“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这就是成语“道路以目”的出处。

没有批评的声音了,厉王就觉得自己管理的太成功了,跟召公说,我能管住他们的嘴,没有人能够批评我了!

召公对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你不为黎民百姓着想,光想着堵住大家的嘴,表面上是没有人批评了,但是早晚会爆发的!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出自于召公之言。

周厉王不听劝谏,我行我素,横行暴虐,结果三年之后,国人发动叛乱,袭击厉王,史称“国人暴动”,厉王出逃,逃到了彘地,所以这次“国人暴动”在《国语》这本书中也叫“彘之乱”,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的群众暴动而且驱逐国王的事件。

彘这个地方当时是霍国所在地,是今天的山西省霍州市一带。

周厉王出逃,暴动的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便转而寻找周厉王的太子,周厉王的太子叫姬静,这个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周幽王的爸爸,召公将太子姬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公家要求他交出太子,召公想,我之前劝谏大王,大王没有听取我的意见,现在赶走了他就可以了,如果迁怒于太子,大王会觉得我是记仇而发泄仇恨,侍奉君主,身处危难也不能记仇,心里有怨气也不应该发泄,更何况是侍奉天子呢!

于是召公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把自己的孩子作为太子交了出去,保全了太子姬静。

由于太子姬静年幼,周厉王出逃,蛇无头不行啊,一个国家怎么能没有个带头的呢,于是周定公、召穆公两位辅臣共同执行,号称“共和”,史称“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尤其是编年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是从共和行政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从此刻起,一首到今天,千百年来没有间断,是中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

共和行政十西年,周厉王在彘地死去,太子静在召公的家里也己经长大成人,在两位辅臣的努力下,拥立他为国王,这就是周宣王,前面说了,这也就是周幽王的父亲。

周宣王即位,在两位辅臣的辅佐下,周王朝隐隐有中兴之象,但在其晚年,渐渐固执己见,不纳忠谏,滥杀大臣,随意决策诸侯国鲁国的废立事宜,最终导致宣王中兴成为昙花一现。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