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祖先那代人的安家创业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爸爸常说:“老祖宗给我们打下来的江山不易呀!

没有他们给我们置办的房子,我们上那去住呀!

要知道珍惜呀!”

在这一章节中,比较完整的记录了我们的太祖父的背井离乡,曾祖父的创业,祖父的继承,父亲的守业及兄、弟们的发扬光大,使我们郭家祖宅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完整地真实地记载。

我们作为郭氏的后人,有权力了解前辈,尊重前辈,把郭氏家族的香火越烧越旺。

我们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问我祖先来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

洪洞大槐树祭祖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移民遗址,是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数百年来古大槐树被封为“图腾”,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

从明朝洪武初年至永乐50年,大槐树移民历时五十年,大规模的移民有18次,人数近百万,移民地域达18省(市)500余县,包括汉、蒙、回三大民族,自降清以来,又有满族加入,涉及八百多个姓氏。

时至今日,经600余年的历史演变,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己遍及神州,可以确切地说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根据《洪洞大槐树百家姓》一书记载,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18次:1、1373年.洪武6年,徒山西真定民屯凤阳。

2、1376年,洪武9年11月,迁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

3、1380年,洪武13年5月,山西民为军者24000余户,悉还为民。

4、1388年,洪武21年8月,徒山西泽、潞二洲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太康、归德等闲旷之地。

5、1389年,洪武22年9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徒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26072顷。”

6、1389年,洪武22年9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整等116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钞锭,送后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給之。

7、1392年,洪武25年8月,冯胜、傅友德帅开国公常等分行山西,籍民为军,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

8、1392年,洪武25年12月,后军都督佥事李恪、徐礼还京。

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

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徒居者凡598户。

9、1395年,洪武28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26600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10、1402年,洪武35年9月,徒山西民无田者实北平,赐之钞,复5年。

11、1403年,永乐元年8月,定罪囚于北京为民种田例。

其余有罪俱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州县为民种田。

12、1404年,永乐2年9月,徒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13、1405年,永乐3年9月,徒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民万户实北平。

14、1406年,永乐4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懋4人言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15、1407年,永乐5年5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潞,山东之登、莱等府州5000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

户给道里费100锭,口粮5斗。

16、1414年,永乐12年3月,上以其(隆庆)当要冲,而土宜稼樯,改为龙青州……而以有罪当迁谪者实之。

本州原编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西隅、红门、黄报、白庙、板桥、富裕、红寺六屯、谓(wèi)之前十里,谪发为事官吏冲之。

榆林、双营、西桑园、泥河岔道、新庄、东园、宝林、阜民九屯,连关厢谓之后十里,迁发山西等处流民充之,每户拨田五十亩,任种办纳粮差。

17、1416年,永乐14年11月,徒山东、山西、湖广流民2300多户于保安州,赐复三年。

18、1417年,永乐15年5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诣阙上言“乞分丁于北京、清河、广平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庶不失所”。

从之。

仍免田税一年。

以上这18次大规模移民,全国各地处处都有,其中移民在京、津、冀地区就覆盖129个市、县。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河北省称“冀”,我们郭姓的祖先就移民到河北省。

为什么大规模迁移?

元朝末年,义军蜂起,中原大地,战火连绵,城市夷为平地,村庄成为灰烬,百姓流离失所,十室即有九,河山满目疮痍,田园全成荒地。

待至朱元璋赶跑了元朝统治者,在南京建立大明政权,赦令天下,奖励农耕,发展生产,经济得以恢复。

他巡视中原,见人烟稀少,经济停滞不前,考虑到山西省受战争损扰少,人烟稠密,就颁布圣命,决定从山西往河南迁民,后来就逐渐移民到全国各地。

常言说穷家难舍,又说哪住下哪好。

山西之民一听说要他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息了几千年的故土,远行到异地定居,一时间,怨声西起,哭声震野,也有德高望重结队到官府***,希望让他们在老家定居。

然而,圣命如山倒,迁民之事己是铁板上钉钉,更改不了了。

大明政府虽然通过免税、流放罪犯、发放路费等措施鼓励人们离开家乡,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开垦荒地。

但是,人们还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

移民动身时,押解的差人,把移民用绳子捆上胳膊,几十人捆成一串,就这样他们还拼命反抗不走,不愿离开故土,有的一家人分成好几个地方,只要分开,永不能相见。

有的人拽住槐树,仿佛拉住了亲人的手,死死不放。

那些移民官员和押解的差人,见此情形,勃然大怒,用棍棒驱赶,用皮鞭威胁,生拉硬扯,仍无效果。

于是,他们拔出刀剑,砍断人们拽着的槐枝,驱赶启程。

无情的刀剑把移民们同古大槐树分隔开了,他们手抓槐树枝,眼望大槐树,不愿扔掉,不忍离去。

他们望望远离的古槐,看着手中的槐枝;看着手中的槐枝,再望望远离的古槐。

大槐树渐渐望不见了,惟有这手中的槐枝,槐枝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古大槐树的象征。

对家乡的情感,对亲人的留恋,都倾注在这小小的槐枝上面了。

把它珍藏起来,带在身边。

想起家乡,想起亲人,悄悄拿起来看看,他们把这些槐枝小心翼翼地带到新迁住的地方,为了表示不忘故土,为了把新居和故土连接起来,也为了象热爱故土那样爱恋新地,人们便把从大槐树上折下的槐枝,栽植在新居的庭院里,或者栽植在当街的十字路口,辛勤地浇灌,精心培育。

槐树在新土上生根了,长叶了:移民们在新地方住下了,安心了。

槐树开花了,结实了;移民们也在新地繁衍子孙了。

他们把这株槐树当作故乡的象征,当作祖先的象征。

对它爱护,对它尊敬。

把它视为最吉祥的树。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人们面对小槐树,念故土,想亲人,寄一切情感于槐树。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怎么能证明自己是不是洪洞人?

据说:当年移民的时候,分离前长辈为让孩子记住自己的祖籍,在一个孩子的右脚小拇趾上咬了一口,孩子的脚趾甲就成了两瓣。

以后,凡是右脚小拇趾甲是两瓣的人,都是从洪洞移民的,两瓣小时候看不出来,长大了就看出来了。

不信,你搬开自己的右脚看看小拇趾是不是两瓣的?

这是认祖归宗的标记。

我们郭氏家族的祖先,也是随着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流放全国各地。

明朝从1368年至1***4年历经276年,先后有17位皇帝即位。

有太祖(朱元璋)、惠帝(~允炆)、成祖(~棣)、仁宗(~高炽)、宣宗(~瞻基)、英宗(~祁镇)、代宗(~祁钰)、英宗(~祁镇)、宪宗(~见深)、孝宗(~祐樘)、武宗(~后照)、世宗(~后熜)、穆宗(~载垕)、神宗(~翊钧)、光宗(~常洛)、熹宗(~由校)、思宗(~由检)。

就明朝而言,在这276年的变迁中,我们郭氏家族,世世代代繁衍多少人,谁能说得清?

清朝从1616年——1911年,历经295年。

先后有12位皇帝即位。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圣祖(~玄烨)、世宗(~胤禛)、高宗(~弘历)、仁宗(~颙琰)、宜宗(~旻宁)、文宗(~奕贮zhǔ)、穆宗(~载淳)、德宗(~载湉)(~溥仪)。

我们郭氏家族,有记载的祖先,是我爷爷的爷爷郭庆,在一份分家单中签署的日期是光绪年间1885年3月初七。

从光绪年间到我们孙子这一辈,经历100多年的时间,就有7代人,从明朝太祖(朱元璋)——我爷爷的爷爷郭庆,历经500多年,又有多少代的人?

从明朝——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的2013年,经历了多少年?

经历了多少个皇帝?

我们郭氏家族又散落在多少个地方?

有多少人口?

我们也数不清了。

所以很多人见到同姓的人,就会说:“500年前我们是一家子。”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