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账册上的Excel
周成盯着知县陈大人摔在桌上的账册,二十两折粮银的亏空像块烙铁,烫得他掌心发紧。
系统界面的红色警告还在闪烁:“基层财税错误未解决,存活风险提升至40%,积分获取效率下降30%。”
“大人,问题出在‘损耗折算’。”
他强压下对繁体字的不适,用圆珠笔在草纸上画起流程图——反正古人看不懂现代文具,只当是西域传来的奇笔,“漕运粮食要晒干称重,湿粮每石含水分三两,晒干后应扣除损耗,而非按湿粮全额计入‘仓廪实存’。”
陈大人的山羊胡抖了抖:“这…这和户部的老法子不一样。”
“但这样账目能平。”
周成翻开从系统商城花3积分兑换的《明初漕运条例》,指着某页批注,“洪武十五年例:‘诸县折粮,必以干粮为准’,大人只是漏算了水分扣除。”
他故意把“Excel思维”翻译成古代条例,反正系统奖励只看结果。
当借贷对照表在账册上清晰呈现时,陈大人的眼睛突然亮了:“若按此法,本县每年能多报二十石余粮!”
系统提示适时响起:“修正基层财税漏洞,获得积分15点。
当前积分:25/1000。”
周成暗自松了口气,余光扫见账册边缘盖着户部的火漆印——这意味着他的改良会被逐级上报,说不定能触发“制度推广”类任务。
但此刻他更关心口袋里的积分:25点,足够兑换半套《天工开物》残卷,里面或许有改良盐灶的关键技术。
深夜,他蹲在衙署后院的老槐树下,用系统兑换的“简易测绘法”(消耗5积分)丈量土地。
根据记忆,溧阳县西南三里有片低洼地,适合开挖盐池,但需要说服盐商投资——而他的“技术授权费”计划,正需要第一个冤大头。
“大人,您在画什么?”
小衙役阿福抱着扫帚凑过来,盯着地上的几何图形发愣。
周成头也不抬:“画能让你每月多领半斗米的东西。”
他突然想起什么,掏出改良后的火折子——这次用竹筒裹硫磺,外缠浸过松油的棉线,“明日去县城当铺,把这火折子卖给掌柜,就说‘一划即燃,三日不灭’,换的钱分你一成。”
阿福的眼睛瞪得滚圆:“大人是活神仙!”
系统提示弹出:“建立初级商业合作,获得积分2点。”
周成勾了勾嘴角,这才是可持续的刷分模式:把技术拆分成小零件,让衙役、百姓当中间商,自己坐收“专利费”,既低调又高效。
三日后,盐商王胖子跟着阿福闯进县衙,袖口的锦缎沾着盐粒:“小人听说大人会变神火,还能让盐锅省柴?”
周成晃了晃手中的“多锅连煮灶”草图——参考现代流水线原理,三个铁锅呈三角形排列,共用一个灶台,热量循环利用:“按此灶煮盐,柴火省三成,产量增两成。
但小人有个条件……”他竖起两根手指,“每斤盐抽半文钱,首到攒够买田的银子。”
王胖子掐指一算,即便抽成,每年也能多赚百两,立刻磕头如捣蒜:“大人简首是财神爷下凡!”
系统提示疯狂闪烁:“启动‘民生技术商业化’任务,基础奖励30积分,后续按产量分成。”
积分条跳到55点时,周成终于敢兑换“初级算术教材”(消耗20积分)。
他把衙役们聚在县学,用***数字教加减乘除,看着他们对着“1+1=2”的算式抓耳挠腮,突然想起现代教爷爷用智能手机的场景——历史果然是个轮回。
“大人,这横杠竖杠比算盘算珠子还快!”
阿福举着写满数字的草纸,像举着状元卷。
周成敲了敲石桌:“以后记账全用这法子,错一笔就扣半斗米。”
他没说的是,这套算术法能让账册更清晰,间接提升他在知县心中的地位——毕竟,陈大人最近总把“周主簿的神算”挂在嘴上,逢人就展示那本画满表格的账册。
十月初九,应天府的快马冲进县衙,驿卒甩下一封火漆密信:“户部大人要调溧阳县近三年账册,连同记账主簿一同进京!”
陈大人慌得差点摔了茶盏:“这是要查郭桓案的余党啊!”
周成却眼前一亮,系统界面的“官阶提升任务”正在闪烁:“前往应天府呈送账册,成功通过户部审核,可获积分50点,官阶提升至八品。”
他摸了摸袖口的火柴——这次准备了十盒,打算送给户部的官吏当见面礼。
至于朱元璋?
系统提示显示皇帝此刻在凤阳祭祖,短期内不会回应天府,安全系数高达70%。
“大人莫慌,”周成把账册按时间顺序码好,现代整理档案的习惯派上用场,“咱们的账册比镜子还清楚,户部大人看了只会嘉奖。”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说不定,这是升八品的好机会。”
陈大人盯着他条理清晰的动作,突然发现这个九品主簿自从上任,县库里的余粮多了,衙役们的算术好了,连他给应天府贵人送礼的神火都供不应求——或许,这个年轻人真能帮他在郭桓案的风暴中站稳脚跟。
深夜,周成在官房收拾行李,系统界面显示积分:75/1000。
他摸出那支快没墨的圆珠笔,在草纸上写下“应天府行动计划”:1. 向户部推广借贷记账法,争取列入《财税规范》;2. 卖掉改良盐灶的专利给应天府盐商,赚取分成积分;3. 绝对不靠近明故宫,离朱元璋的龙辇至少三里远。
窗外,一轮残月挂在飞檐上,周成忽然想起现代的室友曾笑他“把历史读成了Excel表格”,如今看来,这表格正是他在洪武年间的生存密码。
当第一声更鼓敲响时,他吹灭火柴,默念着积分数字入睡——八品官,50积分,还有那近在咫尺的1亿奖金,正在应天府等着他。
而他不知道的是,此刻的应天府户部衙门,尚书茹太素正对着溧阳县的账册皱眉,手指划过那些陌生的表格符号:“这是谁做的账?
比国子监的博士还清楚。”
当他看到账册末页的“周成”二字时,笔尖在纸上留下个墨点——这个名字,即将出现在户部的“能吏名单”上,而名单的下一站,正是朱元璋的御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