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为明朝崛起而读书
可光靠自己瞎琢磨,识字的进度实在太慢了。
刘逸心里明白,想要真正弄懂书里的内容,非得找个先生请教不可。
青山村这地儿太过偏僻,村里识字的人本就没几个,更别提教书先生了。
刘逸西处打听,听闻离村子十几里外的绿水村,有个叫陈知礼的老秀才,在村里开了家私塾。
刘逸一听,心里顿时乐开了花,当下就决定去绿水村拜访陈先生,求他收自己做徒弟。
这天,天还没亮透,刘逸就揣着那本《论语》,踏上了去绿水村的路。
一路上,他步子迈得飞快,心里头既满是对知识的热切渴望,又隐隐夹杂着几分紧张与不安。
等刘逸赶到绿水村,都快晌午了。
照着村民给指的路,他找到了陈知礼先生的私塾。
这私塾并不大,就几间简陋的屋子,院子里摆着几张破旧的桌椅。
这会儿学生们都放学了,院子里安安静静的。
刘逸轻手轻脚地走进院子,瞧见一位老人正坐在书桌前看书。
刘逸估摸这人就是陈先生,赶忙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老师,我叫刘逸,从青山村来的,特别想读书认字,恳请老师能教我。”
陈知礼抬起头,打量着眼前这个衣衫破旧,却眼神透着坚定的少年。
他放下手中的书,问道:“你为啥想读书呢?”
刘逸深吸一口气,说道:“先生,我虽说家境贫寒,可实在不愿一辈子只知道种地。
我想靠读书改变命运,将来能做个对国家和百姓有用的人。”
陈知礼微微点头,又问:“你以前读过书没?
认多少字啦?”
刘逸有些不好意思地把怀里的《论语》拿出来,说道:“先生,我从没进过学堂。
这本《论语》是一位路过的老爷送给我的。
我自己瞎琢磨着学了些字,可大多都还不明白啥意思。”
陈知礼接过《论语》,随手翻了翻,见书页都有些发皱了,一看就是被反复翻看的。
他心里不禁对这少年多了几分好感,说道:“你这么好学,那我就考考你。”
紧接着,陈知礼指着书中几个字,让刘逸念。
刘逸紧张得咽了咽口水,努力回忆着平日里自己认字时的模样,一个一个地回答。
虽说有些字念得不太准,但陈知礼能瞧出这孩子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虽说你读书的火候还差些,但这份好学的心,倒是难得。
只是我这私塾,向来是要收拜师礼的,你家里能拿得出吗?”
陈知礼问道。
刘逸心里一紧,自家穷得叮当响,哪拿得出束脩啊?
可他又实在不想错过这难得的机会,“扑通”一声就跪在了地上:“先生,我家实在太穷,拿不出束脩。
但只要先生肯教我读书,让***啥都行。”
陈知礼见状,心里有些动容。
他思索了一会儿,说道:“罢了罢了,看你这般好学,我就破个例,收你为徒。
只是往后你可得更加勤奋,别辜负了我这番心意。”
刘逸一听,大喜过望,连着磕了好几个响头:“谢谢先生,我一定不会让先生失望。”
从那以后,刘逸每天天不亮就动身,步行十几里路去绿水村的私塾念书。
放学后,又赶忙回家帮父母干农活,完了才开始复习当天学的东西。
到了晚上,西周一片寂静,刘逸就着微弱的灯光,如饥似渴地读着《论语》,还有陈先生教的其他书。
王刚见刘逸学得这么辛苦,却还兴致勃勃的,心里又是佩服,又是羡慕。
“逸哥,你每天这么老远来回跑,不累啊?”
王刚问道。
刘逸笑着说:“刚子,只要能读书,再累我都觉着值。
你要是想学,我可以教你呀。”
在刘逸的影响下,王刚也对读书上了心。
打这起,每天刘逸从私塾回来,就会教王刚读书。
俩人互相鼓励,一块儿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一同探索。
在陈知礼先生的悉心教导下,刘逸的学问一天天见长,为日后参加科举考试打下了坚实的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