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章 准备和未来博弈
陈默蹲在床前,用温水蘸湿毛巾,轻轻擦去陈小军额角的冷汗。
少年昨夜发了低烧,右手的伤口仍在渗血,纱布边缘洇出暗红的痕迹。
母亲坐在灶台边熬药,火光映得她眼角的皱纹更深了,父亲则握着木工箱的铜锁,犹豫着是否要拿去典当——尽管陈默昨晚刚交给他卖台历赚的西百五十元。
“爸,再等等。”
陈默按住父亲的手,“今天去县医院换药,顺便谈代销点的事。”
父亲抬头,目光落在他蓝布衫上的油墨污渍——那是昨夜在印刷厂帮忙时沾上的。
老人沉默片刻,松开了手:“别耽误复习。”
县医院的走廊里,消毒水的味道刺得人鼻腔发疼。
陈默扶着陈小军坐在长椅上,看着护士撕开旧纱布,少年疼得吸气,却死死咬着下唇。
他想起前世在ICU看到的场景,心脏猛地抽紧,伸手握住弟弟未受伤的左手,首到护士换好药,才发现自己掌心己满是冷汗。
“同学,你是县中的吧?”
身后突然响起的声音让陈默转头。
穿白大褂的女医生摘下口罩,露出温和的笑容:“我看你带着复习资料,能借我看看吗?”
陈默愣了愣,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印着公式的台历。
医生翻开背面,眼睛一亮:“这是你整理的?
比我们医院的处方单还工整。”
“是我哥整理的!”
陈小军抢着开口,“高考重点都在里面,还有三种解法呢!”
医生笑了:“我弟弟今年也参加高考,总说数学难。”
她望向陈默,“这台历能卖给我吗?”
“送您了。”
陈默递过台历,“如果需要其他科目的资料,下周可以来县中找我。”
医生惊讶:“那怎么好意思?”
“就当是换药的谢礼。”
陈默指了指陈小军的右手,“您刚才处理得很仔细。”
女医生笑着收下台历,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两张粮票:“拿着,给弟弟买些营养品。”
从医院出来时,陈小军攥着粮票,眼神里透着兴奋:“哥,你真会打交道!”
陈默摸了摸他的头,没说话。
他知道,在这个资源匮乏的年代,每一次善意交换都可能成为未来的人脉伏笔——就像前世在达沃斯论坛,他用一支钢笔换来了与欧洲企业家的合作机会。
县城中学的教导主任办公室里,陈默隔着木质办公桌,与王主任对视。
“你说要在全校代销复习资料?”
王主任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陈默递来的《作文模板手册》样本上,“这不是变相卖题吗?”
“是合规的复习资料。”
陈默翻开手册,指着目录,“所有内容都基于教育部发布的高考大纲,而且——”他顿了顿,“每卖出一本,学校可以提两毛钱管理费。”
王主任的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学生家长大多不宽裕。”
“所以我们定价一块二,比书店便宜三毛。”
陈默从帆布包掏出《人民日报》,指着1980年4月的文件,“教育部鼓励社会力量编印复习资料,我们这是响应政策。”
办公室里沉默了片刻。
陈默注意到王主任身后的书架上,摆着几本翻旧的《高考复习指南》,书脊上贴着“内部资料,禁止外传”的标签。
他忽然想起前世在教育机构做咨询时,曾拆解过类似的“信息壁垒”——当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打破壁垒的人就能创造价值。
“这样吧。”
王主任终于开口,“先拿两百本试试,放在教务处代售。”
他看着陈默沉稳的眼神,忽然问,“你真的只有十七岁?”
“下个月满十八。”
陈默站起身,“谢谢主任支持,下周会有《英语语法手册》到货。”
从学校出来时,陈小军蹦跳着走在前面,手里攥着代销协议。
陈默望着操场上的国旗,想起前世在华尔街看到的自由女神像——两者都象征着机遇,只是前者需要用头脑和规则去争取,后者曾让他迷失在资本的浪潮里。
“哥,你看!”
陈小军突然指着街角的宣传栏,“县城要招临时工了!”
招聘启事上,“火车站货运站”的字样赫然在目。
陈默驻足细看,招聘条件里写着“体力健壮,吃苦耐劳”,月薪三十六元,比国营厂普通工人高十元。
他想起前世周龙(龙哥)正是从这里起步,用五年时间掌控城北货运渠道,却因缺乏管理思维,最终在价格双轨制的浪潮中险些翻船。
“小军,你觉得体力活和脑力活,哪个更值钱?”
陈默问。
少年挠了挠头:“当然是脑力活,比如哥卖资料。”
“对。”
陈默看着招聘启事,在心里计算货运站的车皮数量、搬运效率、损耗率,“但脑力活需要人去执行,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让体力活的人愿意听我们的。”
陈小军似懂非懂地点头。
陈默摸出草稿本,在“下一步计划”里写下:1. 完成《英语语法手册》编纂,对接县中学、医院、供销社代销点;2. 调查火车站货运站搬运流程,撰写《效率优化方案》;3. 高考前15天暂停资料销售,集中冲刺理科综合。
路过印刷厂时,厂长远远招手:“小陈,你的一千本手册明天能交货!”
陈默点头,瞥见工厂后院堆着的废旧纸箱。
他忽然想起前世在日本参观精益生产车间时,看到的“5S管理法”——或许可以建议厂长整理仓库,提高空间利用率,换取更多合作机会。
但不是现在。
现在他需要先确保复习资料的销售稳定,确保陈小军的伤口愈合,确保父亲不再琢磨着卖木工箱。
每一步都要稳扎稳打,因为他清楚,在这个没有互联网、没有风险投资的年代,一次失误就可能让全家人陷入万劫不复。
深夜,煤油灯下,陈默终于完成《英语语法手册》的校对。
陈小军己经睡着,右手缠着干净的纱布,枕边放着女医生送的水果糖。
陈默摸出那块蓝宝石袖扣,在灯光下缓缓转动——母亲说过,这是外公留下的遗物,曾在战乱年代换过三斗米。
他忽然想起白天在医院看到的场景:一位父亲背着高烧的孩子狂奔,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粮票。
那个瞬间,他仿佛看到了前世的自己——为了商业谈判,错过妹妹的最后一面。
“这次不会了。”
他对着袖扣轻声说,“我会算好每一步,让你们再也不用担惊受怕。”
窗外,群星闪烁。
陈默翻开数学课本,目光落在“线性规划”章节——这是他明天要攻克的重点。
他知道,人生就像一道复杂的线性规划题,变量再多,只要找到正确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总能算出最优解。
而他的目标函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清晰过:最大化家人的安全与幸福,最小化不可控风险,约束条件:1980年代的社会规则与资源限制。
(第三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