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被这恶劣天气惊醒,猛地想起禽舍,心瞬间悬到嗓子眼,“不好!”
她大喊一声,迅速跳下床。
父母也被惊醒,父亲见李梅要冲出去,一把拉住她:“这么大的雨,太危险,天亮再去!”
李梅心急如焚,挣脱父亲的手:“爸,小鸡小鸭经不起折腾,再晚就来不及了!”
说罢,披上蓑衣,冲进雨幕。
狂风几乎要将她吹倒,雨水灌进鞋子,每一步都艰难无比。
等她赶到禽舍,眼前景象让她心凉半截。
禽舍顶棚被狂风撕开大口子,小鸡小鸭们在泥水中瑟瑟发抖,一片混乱。
李梅顾不上心疼,赶忙冲进禽舍,将被雨水淋湿的家禽一只只抱进屋内。
父母赶来时,李梅己浑身湿透,疲惫地瘫坐在地上,身旁是湿漉漉却暂时安全的家禽。
父亲看着满是狼藉的禽舍,叹气说:“这损失可不小,接下来咋办?”
李梅咬咬牙:“爸,咱们不能放弃,我想办法把它们养好。”
第二天,李梅在村里西处打听,得知村头的老张有一些防治家禽感冒的土方子。
她赶忙登门拜访,老张被她的诚意打动,不仅传授了土方,还送了她一些草药。
回到家,李梅按照土方,精心熬制草药,喂给生病的家禽。
她日夜守在禽舍,观察它们的状况。
好在,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大部分家禽逐渐恢复了健康。
经过这场风波,李梅意识到,仅靠自己的知识还不够,必须借助村里人的力量。
她找到生产队长,提出成立养殖互助小组的想法:“队长,咱们一起养殖,互相帮忙,遇到问题也能一起解决,这样风险小,收益也高。”
队长听后,眼前一亮:“这主意不错,可大伙能愿意吗?”
李梅自信地说:“我去做工作,上次红薯的事,大家都看到了好处,只要说清楚,肯定有人愿意。”
李梅挨家挨户上门劝说,详细讲解养殖互助小组的优势和规划。
起初,一些村民心存疑虑,但看到李梅的决心和她成功种植红薯的先例,渐渐被说服。
最终,有十几户村民报名加入。
在众人的努力下,养殖互助小组正式成立。
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搭建更坚固的禽舍,有的负责采购饲料,李梅则凭借自己的知识,担任技术指导。
随着家禽逐渐长大,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村里的销售渠道有限,这些家禽和蛋类一旦滞销,之前的努力都将白费。
李梅陷入沉思,她知道,必须开拓新的市场李梅深知,要想打开销路,就必须走出村子。
可在70年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要找到合适的买家谈何容易。
她想起曾经在书上看到过,县城的国营饭店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很大。
于是,李梅决定去县城碰碰运气。
天还没亮,李梅就挑着两筐新鲜的鸡蛋和鸭蛋,踏上了前往县城的路。
山路崎岖,她的肩膀被扁担压得生疼,但一想到家人和互助小组的期望,她又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李梅终于来到了县城。
县城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可她无心欣赏。
她西处打听国营饭店的位置,一路询问,终于找到了那家饭店。
李梅走进饭店,看到大堂经理模样的人,鼓起勇气说道:“同志,您好!
我是从乡下过来的,我们家养了很多鸡鸭,这是刚下的新鲜蛋,您看看有没有需要?”
说着,她打开筐子,露出里面色泽鲜亮的蛋。
经理走过来,拿起一个鸡蛋,仔细端详了一番,又敲开蛋壳看了看蛋清蛋黄,问道:“你这蛋倒是新鲜,不过,你们能保证稳定供应吗?”
李梅连忙点头:“能的,我们村里成立了养殖互助小组,有足够的产量。
而且,我们都是用粮食和野菜喂养的,这些蛋营养可丰富了。”
经理听后,有些心动,但还是有些犹豫:“这样吧,你先把这两筐蛋留下,我们试用一下。
如果质量没问题,再和你谈长期合作。”
李梅心中一喜,连忙答应下来。
从饭店出来,李梅满心欢喜,觉得事情有了转机。
然而,回家的路上,她却遇到了麻烦。
突然,天空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
李梅没带雨具,只能在路边的一个破亭子里躲雨。
雨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
李梅看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急如焚。
如果今晚回不了家,家人肯定会担心,而且互助小组的人还等着她的消息。
就在她焦急万分的时候,一辆拖拉机缓缓驶来。
开车的是一位大叔,他看到李梅在雨中瑟瑟发抖,便停下车问道:“姑娘,这么大的雨,你咋一个人在这儿?
要去哪儿啊?”
李梅连忙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大叔。
大叔听后,爽快地说:“上来吧,我正好顺路,送你一程。”
李梅感激不己,上了拖拉机。
在大叔的帮助下,她顺利回到了村子。
互助小组的人都在村口等着她,看到她平安回来,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李梅把去县城的情况告诉了大家,众人听后都很高兴。
几天后,饭店打来电话,说蛋的质量非常好,决定和他们签订长期供应合同。
听到这个消息,整个村子都沸腾了,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李梅又有了新的想法。
她发现村里有很多闲置的劳动力,便打算开办一个小型的农产品加工厂,把鸡蛋鸭蛋加工成皮蛋、咸蛋,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然而,开办加工厂需要资金和设备,这对村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李梅再次陷入了困境,她该如何筹集这笔资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