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林致远坐在出租屋床边,笔记本电脑重新接上电源。他从抽屉里翻出妹妹留下的备份U盘,小巧的银色金属壳上没有任何标识。插入后,系统立刻弹出一串奇怪的加密文件,其中有一个视频格式的伪装文件,用十六进制代码手动解码后,跳出一个隐藏文件夹,文件夹名称是乱码。
他打开那个文件夹,里面有一张截图和一个音频文件。截图内容是一段论坛用户聊天记录,明显来自“灰网连接”内部频道,上面一个名叫“Z3N”的用户发言冷峻简短:“目标B已确认接触‘M数据’,实验阶段提前。观察是否触发自发转化。”下方数条匿名回复看似随意,实则内容诡异。
林致远点击音频,传来一个男子的声音,声音经过处理,但仍隐约听出语气的傲慢:“人类的边界早该重塑,你我只是在提前适应。数据不说谎,但人会。下一阶段,你得自己做决定。”语音不到一分钟,却像一道冰水灌入脑中。他从未听过这个声音,却感到某种熟悉的压迫感。
他将截图转存到本地新文件夹,并用图像识别技术尝试追踪论坛截图的来源。虽然“灰网连接”整体处于深网结构,但林致远用公开网络结构数据比对,意外发现截图中“Z3N”曾在三个月前出现在某个科研会议的照片发布评论区,IP地址疑似经过伪装。
更意外的是,他通过层层反查,发现与“Z3N”对应的一组数字代码曾在两年前某AI论坛公开征集实验志愿者的页面中出现,署名机构叫做“E-PROTOCOL实验体协调组”。
林致远从未听说这个机构。他搜索这个名称,却几乎找不到任何官方记录,只有一个在GitHub上的废弃项目仓库中提及过一次,内容涉及脑机接口与数据人格镜像存储。阅读技术说明时,他的手开始发抖。
妹妹当时的研究课题正是关于大脑反应区模型的数据对比实验。她从不是那种会沉迷阴谋论的人,更不是轻易被情绪牵引的人。
林致远点开“Z3N”的论坛资料页,内容非常简略,头像是一张低分辨率的城市夜景图。他尝试用图像反向搜索,最终在一个被封存的内部楼宇识别数据库中查到,该图拍摄地点是A市远郊一栋早已被拆除的旧科研楼。
他记得那个地方。小时候父亲曾带他来过,说这里是“老研究所”,后来因为资金断裂和某个事故被整体封闭。他突然意识到,妹妹可能是追踪到了这条线索,才卷入这个圈层。
屏幕右下角弹出新邮件提醒。他原本关闭了所有同步,邮箱竟然出现一封来自匿名地址的邮件,标题是:“你不该翻那个文件。”
正文没有一句话,只有一张附图。那是一张摄于昨日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站在妹妹出租屋门前,镜头角度来自楼上某个隐藏位置。
林致远盯着照片,手指僵硬。对方不只是知道他在查,还在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他深呼吸,开始构建本地数据隔离系统,换用冷备份系统重新加密。他知道,自己已经被拉进一个不属于普通人的世界。
他在电脑文件夹新建一个名为“瑶2025”的加密空间,并输入一段曾经妹妹喜欢的谜语作为入口验证:“城市中最安全的地方,不是地下,也不是云端,而是……”
他写下答案:“盲区。”
输入验证成功,系统解锁了一个新界面。他不知道妹妹藏了多少信息,但他清楚,第一步是找到“Z3N”是谁,他在哪个组织,他在监视谁。
而这一切的背后,很可能指向一个他以为早已埋葬的存在——父亲的实验遗产。
林致远站起身,走到窗前。凌晨三点的城市异常安静。他抬头看向远方城区的方向,仿佛有无数条数据线在那片夜色中交错流动。
迷宫的大门已经开启,他已无路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