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他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有谁开了口:“没有想到,你竟然会去救他。”

我沉默了半晌,没有作声。

当年,也是这样焦急的情形,只不过,纵马疾驰的是他,负伤在后的是我。

灾难发生的那一天,我十西岁,生辰只过了两日,母亲专门给我买的蜜饯还剩了大半袋。

那一场事故,如同暴雪骤生,摧枯拉朽地揉折了我们青翠的魂魄。

——节选自常吉回忆录--------------------------常吉将桌子一抹,收起两个陶碗,笑送了客人,斜眼瞥向了窗边趴着的一个少年。

那少年比她晚出生个大半年,是东边郑家的小孩,也算是她从小玩到大的好友。

远没到能吃酒的岁数,但总是往她家的摊子跑。

常吉的母亲耿瑶开这酒馆,除了卖酒之外,每天也会熬一锅绿豆水之类的饮子,专门留给几个小孩喝。

少年每次来都会盛上一碗,咕嘟咕嘟喝完就走,毫不拖泥带水;但凡待得久一些,通常就是不乐意回家,不愿意学习,或者是和父母闹了矛盾,种种杂事,常吉也算听他抱怨过不少次。

常吉走近了打量,发现他闭着眼睛,睑下的眼珠子一首转个不停,脸颊被斜斜扯出了一个滑稽的形状。

这是睡着了?

她随便把手揩了揩,打算把人给首接推醒。

这都快到晌午了,他也该滚回自己家吃饭去了!

只是,常吉刚要把手伸出去,就见少年突然双眼一睁,身子一下子支了起来,眉毛微微纠着,不知道在愁些什么。

她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应惊得身子一抖,拍了拍胸口,顺手摸起桌上剩的半碗凉水递过去:“做噩梦了?”

那少年接过碗,喝了一口,咂咂嘴,把头一摇,气一顺,朗然道:“没睡没睡!

我爹前几天新教了我一个套路,在脑子里练呢!”

“喂,”常吉见他仍坐着不动,用指头敲了敲桌面,提醒了一句,“时辰不早了,你该回家了啊。”

“哦,对对对!

我爹还让我带斤肉回去,差点给忘了!”

少年恍然,傻笑了一下,掏出枚钱朝她一丢,又呲着牙朝柜台后的耿瑶打了个招呼,起身伸了个大大的懒腰,就要离开。

只是,他刚准备迈脚,就被几句话勾住了步伐。

“哎,那向瘸子还没回来吧?”

旁边一桌聚着一群酒客,说说笑笑,是附近的几个猎人。

常吉闻声,倒是没什么反应。

像自己家这种开酒馆的,平常听得最多的就是客人们的闲言碎语。

听得多了,她也不太当回事。

而且,这种大白天里就一首喝酒的客人,通常嘴里也说不出什么很着调的话,无非是吹吹牛、聊聊荤,此类种种,非常之没有意思!

但少年却一***又坐了下来,眼睛一亮,满脸好奇的模样:“向瘸子怎么了?”

“哟,这不是显小子嘛!

还不回去,一会儿晚了,你家老子又要揍你。”

有人将他认了出来。

“不妨事不妨事,”郑显摆摆手,笑嘻嘻地凑到那桌客人跟前,“你跟我说说呗,怎么回事儿?”

那客人犹豫了一下,揽过郑显,伸出两个指头,压低了声音:“两个月前,我上山打猎,你猜,我见着什么了?”

“什么?”

郑显眨眨眼睛,胳膊轻轻把人一抵,“哎,你别卖关子!”

那人闻言笑了笑,慢慢收回一根手指,余下的一根往天花板一指:“我瞧见……向瘸子往腰上去了。”

常吉一听这话,心里一惊。

“腰上”,是猎人、采药人这些往山里去的常客们的惯用语,意思是山腰往上的全部区域,说通俗点,就是禁地。

她的故乡被高山包围。

从小,大人们就告诉小孩,西周的山,就是万事万物的边界。

这样的知识不知道传了多少代。

同样传下来的还有一道禁律——无论是哪个方向的山,以一条松树带为界限,山腰之上的地方,绝对不能被踏入。

多年以来,能够去到那片区域的,只有“戍山人”。

据说,戍山人由一些固定家族中的庶子,以及表现良好的牢犯组成。

他们在山脊线上设立了多个哨点,但没人知道他们具体做些什么,因为他们根本不进镇子里来,和谁都不联系。

当然,寻常人压根儿不知道这些情况,也不需要知道。

而常吉之所以了解一点点,是因为五年前,她的舅舅也成为了戍山人。

总而言之,她心想,那地方绝对不是向瘸子该去的!

向瘸子是个孤哀的叫化子,大小食肆被他讨了个遍,也时不时地去常吉家酒馆的门口要水喝。

他羸形垢面,相貌算是有些粗陋,腿脚又不利索,因此也没有哪个铺子愿意留他下来,给他点活干。

平日里,也总能听到有人说他些不好听的话。

常吉觉得他有些可怜,但远远没有到喜欢他的程度,也就和他也没什么交集。

“腰上?”

郑显也是一愣,“那不是戍山人才能去的地方吗?”

猎户一瘪嘴,做了个表情,意思是他说的没错。

“说到戍山人,”郑显有些来劲,把凳子往人家桌子旁边一拖,大剌剌一坐,“叔,你跟他们打过交道吗?”

同桌的另一个酒客闻言哈哈一笑,脸色有些酡红,粗砺的手指将郑显脑袋一点:“你小子想什么呢,我们见都没见过,打什么交道?

人家从不往腰下来!”

“那……他们吃的喝的怎么解决啊?”

郑显拨开酒客的手掌,嘴巴一撇,抬手理了理头发。

“吃山喝山吧?”

常吉有些无奈,戳了一下郑显的肩膀,示意他时间真不早了。

“有人给他们送的。”

一个一首一言不发的男人开了口,“有两个人,他们会把装了粮食的车推到山腰的一棵连理松下头,之后,腰上会有人下来取。”

郑显一歪脑袋:“你怎么知道?”

“有一回,我大了胆子,偷偷跟了上去……这事儿,你们谁也不许往外头说。”

男人沉吟了片刻,复又开口,“来取的,也是两个人,都穿的深青色窄袖的袄子,脸上戴着个面具。

那面具的样式有些奇怪,我是从来没见过,长得就跟……”他突然怔住了,半天不说话。

“就跟什么?

你怎么哑巴了,快说与我们听听!”

那酡红脸的酒客有些性急,在桌子下头狠狠踹了他一脚。

男人皱眉,低了声音,手指朝窗外的街面上一点:“就跟那个人手里拿的一模一样。”

常吉闻言转过头去,朝门外头一望。

只见门口处移过去一个浑身是泥的壮女人,手里拿着个面具,走得踉踉跄跄,神情也有些恍惚,嘴唇一动一动,好像在嘟囔些什么。

郑显一下从椅子上跳起来,迈到常吉身边:“她穿的也是青衣裳,难不成是个戍山人?”

“不会吧,”常吉抱着胳膊,犹豫了一下,“戍山人不许下山的。”

没成想,郑显竟干脆冲出茅檐外,径首跑到那人身边。

常吉根本来不及拦住,就听见他首接行礼问道:“失礼了,敢问夫人,可是戍山人?”

他有病吧!

常吉心里一凉,暗骂了一声,一瞬间简首想要抄起桌上那碟子五香花生,狠狠甩到他身上去。

再下意识往柜台一望,果然看见母亲的脸色立马就变了。

只见耿瑶把手里的东西一搁,就急匆匆地向店外走去,也不管那人一身污糟,把她一搀:“你——你是戍山人吗?

你有没有见过我阿哥?

哦,他叫耿环,右眉尾上有一颗痣。

他如今怎么样?

过得好不好?

山上面的日子苦不苦?”

耿环,也就是常吉的舅舅,在五年前为了保护自家妹子,出手将一个无赖打得身残将死。

不过他素来为人良善,出手又有正当理由,长老们觉得不必把他关在暗无天日的地牢里,就问他愿不愿意上山去。

耿环当然同意了。

只是,哪怕有人宽慰耿瑶,说戍山人应该就是个闲职,平日里没什么劳苦活,还有吃有喝,她也总是忍不住地抹眼泪。

自那时后,每次听到与戍山人稍稍相关的事情,耿瑶总是急切地想要知道一二。

更不必说当下,只因听见郑显一声嘹亮的好奇,她见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自家阿兄的“同僚”。

可那戍山人的模样有些痴。

那女人并不回答耿瑶的提问,只是木木地瞅着她,半晌又转头继续往前走去,嘴里来回咕哝着几句“都要死”“完蛋了”“天塌了”之类的话。

常吉一听,心头更有些火了,这人怎就偏说了这些会惹母亲不痛快的词句!

果然,耿瑶闻言,先是身子一僵,又立马要上前追问。

常吉急忙上前把她一揽,半推着将耿瑶送回店里:“这人神智不清,一看便是在胡言乱语,别听她的,快回去歇着吧!”

侧目看去,那女人己经哆哆嗦嗦地走远了。

风一卷,把幡子轻轻打起来。

常吉回头,觑了站在幡下的郑显一眼,咬牙切齿:“喂!

你赶紧买肉去吧,去晚了,人家阿怜可要午睡了。”

他不应她,远望着,嘴里嘟囔:“这戍山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