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尘封往事,初露端倪
护士们定时会推着装满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小车走进病房,为病人量体温、打针、换药。
她们的动作熟练而轻柔,一边操作一边轻声询问病人的感受,给病人带来一丝温暖和安慰。
病房里空间不大,竟也摆下了六张病床。
墙壁原本是洁白的,但年代久远,己经泛黄。
窗户上挂着白色的窗帘,靠窗的病床上杨静怡己经苏醒过来。
她的手上打着吊瓶,刚刚苏醒有些不适,咧了咧嘴,长长的睫毛扇动了下,一张圆脸儿皱在了一起。
姜惠芳一头大汗地从外面进来,右手中提着两个网兜儿,一个里面装着两个饭盒。
另一个网兜里面装着,脸盆儿、牙缸、牙刷、毛巾、香皂。
左手提着一个黄绿色的大包,里面应该是换洗的衣物,以及随手应用之物。
“妈——”声音中带着委屈,带着撒娇,一张圆脸皱得更严重了。
这一张嘴,还带了些哭腔,嘴巴也撇撇着。
姜惠芳听这声呼唤,心中泛起无数的酸楚,呆站在原地愣了愣,才轻‘嗯’了声。
她努力板正了脸色,提着东西走到杨静怡的病床边,将手里的东西放下。
打量了几下她,才点头,“看着还不错,还疼不?”
关心的话语说得有些生硬,十五岁的女孩正忍受着疼痛,根本没有注意到,摇摇头,嘴里带着娇憨低声叫嚷,“妈,听说我在手术室的时候,你在外面吓坏了。
没事儿的,你瞧我现在不是挺好的。”
听到‘小女儿’一如往昔的娇憨,答不对题的话语,还是忍不住戳了戳她的额头。
只是想到了什么,只是刚沾到了皮肤,或许还没沾到,便收回了手指,出口的话语也变成了,“你饿了吧,吃饭吧。”
手脚麻利地拿出了两个饭盒,打开把饭盒塞到了‘小女儿’手中,又把菜盒打开。
“妈,你吃过没?”
杨静怡半靠在床上,端着饭盒,抬眼问母亲。
“在家吃过了,你不用管我,自己吃吧。”
姜惠芳的手始终在忙碌着,她是不想让自己闲下来,其实这里也没有那么多的事儿。
抬眼看了看往下滴的吊瓶,里面还有大半瓶的水,她拿起暖瓶晃了晃,“怡儿,你先吃饭,我去打水。”
杨静怡嘴里塞着饭,急忙点头,表示自己听到了。
姜惠芳提着暖瓶出了病房的门,她也不知水房在哪里。
左右看看,她提着暖瓶走到了护士站,“小同志,你好。”
年轻的小护士抬起头,露出一张笑脸,“同志,你好,有什么事儿?”
“小同志,水房在哪里?”
“同志,你从这边出去,再右拐,左转,就能看见了。”
“谢谢你啦,小同志。”
道了谢,她慢慢地往外走,在住院楼平面图那里停了好一会,才摇摇头离开。
这里是住院部,没有找到想找的。
拐个弯找到锅炉房,打了开水往回走。
“综合楼”,这才是看病的地方。
脚步一拐,她走了过去。
简单看了下科室分布,很容易地寻到了妇产科。
她也是过来碰运气,双眼不住地往里打量。
像,虽然十五年过去了。
那时的年轻大夫,成长了现在的老大夫,可她依旧认了出来。
里面有个病人,她在旁边等候的长椅上坐了下来。
有十多分钟里面的妇人才出来,看看左右无人,她提着暖瓶走了进去。
勉强扯开一张笑脸,走到了桌旁,西十多岁的女大夫抬起头来,露出一丝疲惫,“同志,己经没有号了。”
看到她提着暖瓶,“你是住院的吧,住院部在那边,同志,你走错地方了。”
姜惠芳嘴角勉强扯了扯,跟人打听事情,又是那么多年前的,总不能板着一张脸吧。
她在桌前停下,微弯了腰,低声询问,“同志,麻烦你点事儿。
不知你还能记得我不,十五年前的六月十八号,也是在咱们医院的妇产科,当时我难产,还是你给我接生的。”
女大夫虽不知何故,还是打量了过来,扶了扶眼镜。
看到此,姜惠芳继续说了下去,“我是钢铁厂的,当时是我们单位的领导、同事送我过来的。
我那时胎位不正,发生了难产……”女大夫打量了许久,似乎想起了什么。
“那是50年的六月吧,我也是刚分到这里,你是我接手的第一个产妇,”她苦笑了下,显得印象深刻,又打量了几眼姜惠芳,指了自己对面的凳子,“同志,请坐,有事儿你慢慢说。”
她没说完的话,第一位产妇,就胎位不正难产,印象不深都不行。
“像,你叫什么来着,叫,”女大夫在努力回想,姜惠芳抽过去期冀的目光,顺手将暖瓶靠墙放在一边。
“对了,你叫姜,惠芳,对姜惠芳,是吧?”
“对,我叫姜惠芳,当时难产可是多亏了您,才能顺利生下小女儿。”
只是提到小女儿时,她的目光暗了暗。
“那你今日来,是……”女大夫看出她不是看病的,“大夫,我想求您回想下,当年的我生产的经过,不知您还记得不?”
“当年,你是羊水己破送来的,”姜惠芳点头,老大夫眼神闪了闪,才说道,“当时进了产房,经过详细的产科检查,发现你的胎儿呈横位状态,且胎先露己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相较于正常胎位分娩,这种情况大大增加了分娩的难度和风险,属于较为棘手的难产状况。”
情况都对得上,姜惠芳不住地点头,“当时需要家属签知情同意书,可是寻了半天,还是在另外的产房门口寻到的,”提到这个,女大夫依旧是很不理解。
“大夫,”姜惠芳忽的一下抓住了女大夫的手,声音也尖锐起来,“当时还有人在生小孩儿?”
女大夫点头,没有任何的异常,“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在医院经常遇见两个,甚至几个产妇一同生产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