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墓初探的启蒙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自从那晚听了老者讲述盗墓经历,王扬对这神秘行当的好奇心愈发浓烈。

每日在古玩市场学习完常规鉴别知识后,便缠着老者追问更多细节。

半月有余,老者见王扬求知若渴,终于决定带他去一个特别的地方——城郊的一处废弃砖窑。

清晨,两人“骑”着一辆老旧的二八自行车,(说是两人骑着,其实是老者自己骑着,王扬在后面跟着跑,时不时遇到上坡了,还得帮老者推一推)沿着布满碎石的土路颠簸前行。

砖窑早己荒废,断壁残垣间爬满了藤蔓,窑洞里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

老者从自行车后座卸下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洛阳铲、探杆和几捆麻绳。

“真正的盗墓,第一步是找墓。”

老者将洛阳铲递给王扬,“看好了,这铲子的弧度和重量,都是为了带出地下的土,之后再靠带出的土的颜色、种类等来判断地下是否有东西。”

他在窑洞附近的空地上示范起来,洛阳铲精准地插入地面,手腕翻转间,带出一撮深褐色的泥土。

“这土看着普通,但若是古墓,土层会有变化。

夯土层密实,带上来的土会成团;要是挖到五花土,那下面八成有东西。”

老者说着,将土样碾碎在掌心,仔细观察其中夹杂的陶片和木炭碎屑。

王扬依葫芦画瓢,笨拙地挥动洛阳铲。

几次尝试后,终于带出一块带着纹路的陶片。

老者眼睛一亮:“这是汉代筒瓦的残片,说明附近有汉代遗址。

不过,找墓光靠洛阳铲还不够。”

他指着远处的山势,“风水学里讲究‘寻龙点穴’,真正的大墓都藏在龙脉汇聚之处。

山形走势、水流方向,都得琢磨透。”

就在两人研究地形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砸落下来。

老者拉着王扬躲进窑洞,洞内角落堆着些发霉的麻袋。

王扬帮忙整理时,无意中发现麻袋下露出半块石碑,上面刻着模糊的篆字。

老者凑近辨认:“这是‘永寿三年’,东汉桓帝年间的。

看来咱们找对地方了。”

雨停后,老者带着王扬回到家中,翻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

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地古墓的线索,还夹着手绘的地图。

“盗墓不是蛮干,得做足功课。”

老者指着其中一页,“比如这座东汉墓,得先查县志,了解当地古代的行政区划,再结合地形判断墓室方位。

下墓前,要准备黑驴蹄子、糯米,遇到粽子(干尸)能防身;还要带够火把,防止缺氧。”

王扬听得入神,忽然想起一件事:“师父,盗墓不是犯法的吗?”

老者沉默片刻,长叹一声:“以前走投无路才做这行,现在主要做古玩修复。

不过,有些古墓被雨水冲垮、被盗贼破坏,我们懂行的人去抢救性发掘,总比让文物烂在地下强。”

这番话让王扬陷入深思,他隐隐觉得,盗墓背后似乎有着更复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