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梦回东晋,我是祖逖
昨夜枕着的锦被还带着点凉意,指尖划过被褥上绣着的缠枝纹,忽然想起几小时前还在翻《晋书》,指尖划过的是“祖逖,字士稚”那行铅字。
而此刻,铜镜里映出的脸,眉骨比记忆里自己的更突出些,颌线带着股久经风霜的硬气,分明是史里那个“闻鸡起舞”的模样。
“将军,该用早膳了。”
门外传来侍从的声音,那声“将军”砸在耳里,让我差点撞翻案上的青瓷碗。
案上摆着蒸饼和酪浆,我拿起筷子的手顿了顿——现代人用惯了的塑料筷触感,换成了温润的竹,连夹起饼的力道都得重新适应。
正吃着,有人来报,说琅琊王府有信。
我拆开那卷竹简,隶书的笔画像一条条小蛇,辨认了半晌才读懂大意:司马睿邀我三日后府中议事。
心脏猛地跳了一下,是激动,也有点慌——书里写的“渡江击楫”,原来要从这一笔一划的应酬、一步一挪的适应开始。
走到庭院里,见墙角立着杆长矛,金属的冷光刺得人眼疼。
我走过去握住矛杆,沉甸甸的分量顺着手臂压下来,虎口微微发麻。
忽然想起少年时在操场练长跑都喘的自己,再看看这具身体里藏着的力量,忍不住低笑一声。
雾散了些,阳光穿过槐树的缝隙落在地上,碎成一片晃动的金斑。
我知道,往后的日子,要学的不只是认竹简、握长矛,更是要把书里的“祖逖”,活成此刻呼吸着建康空气的、真实的自己。
我最近正在研读两晋的历史,自然深知这个时代的黑暗。
西晋的奠基者司马懿,本是曹魏重臣,与曹爽共同辅佐曹芳,却在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大肆屠杀曹爽及其亲信党羽,最终掌握了朝政大权。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轮流掌权,但忠于曹魏的旧臣纷纷不满,先后发生了三次讨伐司马家的叛乱,史称“淮南三叛”。
但由于司马家兵强马壮,“淮南三叛”纷纷被镇压了。
就在司马家准备篡位的时候,曹魏皇帝曹髦亲自率军讨伐司马昭,却被贾充、成济刺死。
这一次不要紧,简首就是打破了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儒家伦理,在此之前一贯提倡“君为臣纲”,这哪里是弑君,分明是把“君臣有序”的牌位扔进了火里。
太学里的博士们捧着《周礼》的手在抖,他们教了一辈子“君为臣纲”,可此刻街面上的血迹在夕阳下泛着光,像在嘲笑那些竹简上的字字句句。
老百姓躲在门后偷看,眼里没了往日见天子的敬畏,只剩对刀兵的惊惧——连皇帝都能被当街斩杀,那寻常人的命,又算得了什么?
司马家擦干净戈上的血,还想拾起散落的礼帽戴好,却不知从那天起,“忠义”成了可以随时撕毁的纸,“名分”成了刀光剑影里的笑话。
后来者看着洛阳街头那摊未干的血迹,忽然明白:原来天命不在礼法里,而在谁的刀更硬。
为了平息国内舆论,司马昭只好发动灭蜀之战,以此转移国内矛盾,并为篡位称帝积累战功。
蜀汉那边,自诸葛亮死后便一再衰落,虽有姜维誓死抵抗,但在国力的巨大差距下,还是被灭了。
不过司马昭并未篡位称帝,而是把这个任务留给了他的儿子司马炎。
司马炎篡魏建晋之后,前期还算贤明,兢兢业业,但在消灭东吴、统一天下之后,便逐渐放纵了下来。
他将东吴的5000多名美女收入后宫,又广泛选美,并在选美期间下令全国一律不得嫁娶。
由于后宫人数巨多,司马炎决定乘羊车决定由谁侍寝,羊车停到哪个宫殿,便由哪位妃子侍寝。
开国之君多数出身底层,知晓创业艰难,因此兢兢业业,不敢有懈怠之心。
而这位晋武帝司马炎,得天下却不费功夫,因此不知创业与守业的艰难。
开国之君尚且如此,后继之君又当如何?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帝国有这么一位贪图享乐的皇帝,底下的文武大臣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文恬武嬉,奢靡成风”,这便是西晋官场最鲜明的写照。
文恬武嬉发展到极致便是崇尚清谈,不言国事。
在西晋朝,士族名流交往只务虚不务实,不谈国事、不言民生,专谈老庄、周易,以玄而又玄的辩难争输赢。
在他们眼中,时事、国事全部是“俗务”,如果有人谈论治国理政、强兵富民,马上就会遭到周边人士的讥讽。
如此官场,无药可救!
这些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立了痴呆太子司马衷,司马衷本为司马炎的次子,但长子司马轨早夭,根据“立嫡立长”的原则,晋武帝只得立他为太子,又为他找了一个恶毒的太子妃—贾南风。
第二件事,司马炎立杨芷为皇后,并任命国丈杨骏为车骑将军,封临晋侯。
很明显,司马炎决定又让导致两汉灭亡的始作俑者—外戚势力重新登上历史舞台。
第三件事最为炸裂,司马炎竟然开启了历史倒车,重启了消失数百年的分封制,为此,他大封27位司马氏子弟为王。
而不同于西汉之初的郡国并行制,司马炎却完全赋予了宗室王在地方上极大的政治和军事权力。
这也就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
果不其然,在司马炎死后,痴呆皇帝司马衷继位。
杨骏把持朝中大权,排挤走了同为辅政大臣的汝南王司马亮。
后来皇后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剿灭杨骏一家,后来又先后诛杀楚王司马玮和汝南王司马亮,接着又诬陷太子司马遹,并将其毒杀于金墉城。
如此一来,赵王司马伦等人以为太子复仇为名,赐死了皇后贾南风。
之后便开启了潘多拉魔盒,齐王司马囧、长沙王司马乂、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东海王司马越等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开启了长达16年的大屠杀。
经历了八王之乱的西晋,可谓千疮百孔,民生凋敝。
边境的少数民族蠢蠢欲动,虎视眈眈,尤以刘渊、石勒为首。
刘渊死后,刘聪篡位称帝,发兵攻晋,先后攻破洛阳、长安,俘虏晋怀帝司马炽和晋愍帝司马邺。
北方士人百姓纷纷南逃,史称“永嘉南渡”。
这一时代无疑是***的黑暗时刻,中原陆沉,永嘉南渡,长安、洛阳陷落,五胡乱华,北方大地民不聊生,东晋偏安一隅,河洛腥膻,满目疮痍。
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两兄弟的帮助下,在江南站稳了脚跟,这个时候估计也该称帝了……祖逖心中也不由得发出疑问:这样的司马家到底值得辅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