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校园新起点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北大校园的梧桐叶开始泛黄时,齐志远己经完全适应了1985年的生活。

站在经济系宿舍窗前,他看着来往的学生,恍如隔世。

前世他只在电视上看过这所顶尖学府的画面,如今却成了这里的一员。

"齐志远,经济系85级1班。

"他轻声念着学生证上的信息,嘴角微微上扬。

宿舍是六人间,拥挤但整洁。

前世住惯了豪宅又沦落街头的齐志远,对这种集体生活竟感到一丝亲切。

他的五位室友来自天南海北,有山西煤矿工人的儿子,有上海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还有一位父亲是部队干部的"军二代"。

"志远,走,吃饭去!

"室友王建军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个东北汉子性格首爽,前世他们并无交集,但这一世却成了好友。

"等等,我拿饭票。

"齐志远从抽屉里取出一叠印着北大logo的纸质饭票。

这些在西十年后将成为收藏品的小纸片,现在是他每天的口粮。

食堂里人声鼎沸,齐志远排队打饭时,目光不自觉地在人群中搜寻。

很快,他在中文系的队伍里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林晓芸正和几个女生说笑,阳光透过高窗洒在她的侧脸上,勾勒出一道柔和的轮廓。

"看什么呢?

"王建军顺着他的视线望去,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哦~中文系的林晓芸啊,听说好几个男生都在追她。

"齐志远收回目光,笑了笑没说话。

前世他和林晓芸是大二时才在一次联谊会上认识的,而现在,命运给了他们更早相遇的机会。

"你们认识?

"王建军敏锐地察觉到什么。

"高中同学。

"齐志远简短地回答,然后转移话题,"下午的经济学原理课,听说陈树理教授很严格?

""岂止严格!

"王建军立刻被带偏,"他上学期挂了三成学生!

咱们得小心点。

"齐志远点点头,心里却在盘算别的。

陈树理,这位在九十年代成为国务院经济智囊的学者,现在还是个严厉的教授。

前世他只在电视上见过这位经济学泰斗,如今却要成为他的学生。

打好饭,齐志远故意选了靠近林晓芸的桌子。

当他们的目光相遇时,他举起手打了个招呼。

林晓芸明显愣了一下,然后对同伴说了什么,端着饭盒走了过来。

"介意我坐这儿吗?

"她问,眼睛看着齐志远。

"当然不介意!

"王建军抢先回答,往旁边挪了挪,脸上写满了八卦的好奇。

"大学生活还适应吗?

"林晓芸坐下后问道,小口吃着白菜炖粉条。

"还行,就是课程比高中紧张多了。

"齐志远回答,努力控制自己不要表现得太熟悉。

事实上,他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对现在的林晓芸来说,他们只是高中同学,而非曾经的夫妻。

"中文系怎么样?

"他反问道。

林晓芸的眼睛亮了起来:"太棒了!

我们昨天刚学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教授说..."听着她滔滔不绝地讲述,齐志远恍惚间回到了前世他们初识的时候。

那时的林晓芸也是这样,谈到喜欢的文学时眼睛会发光。

他曾多么爱她这一点,后来又多么残忍地扼杀了她的热情。

"......志远?

你在听吗?

"林晓芸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啊,抱歉,走神了。

"齐志远歉意地笑笑,"你刚才说到《狂人日记》的叙事视角对吧?

"林晓芸惊讶地看着他:"你也读过?

""略知一二。

"齐志远谦虚地说,实际上前世在林晓芸的影响下,他读过不少文学作品。

这顿饭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临走时,林晓芸犹豫了一下,说:"周六图书馆有个读书会,你要来吗?

主题是改革开放对文学的影响。

""我一定去。

"齐志远毫不犹豫地答应。

看着林晓芸离去的背影,王建军吹了个口哨:"行啊志远,这么快就约上了?

""只是学术交流。

"齐志远淡定地回答,心里却泛起涟漪。

他必须小心处理这段关系——既不想错过重新开始的机会,又害怕过度干预会改变林晓芸本该美好的人生轨迹。

下午的经济学原理课,陈树理教授果然名不虚传。

这位五十多岁、头发花白的学者讲课深入浅出,但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格。

"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计划经济体制下会出现短缺经济现象?

"陈教授环视教室,目光如鹰隼般锐利。

教室里一片寂静。

1985年,改革开放才刚开始七年,大部分学生从小在计划经济环境中长大,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很肤浅。

齐志远举起了手。

"这位同学,请回答。

"陈教授有些意外地指向他。

"因为在计划经济下,价格不能真实反映供需关系。

"齐志远站起来,声音清晰,"行政定价往往低于市场均衡价格,导致需求大于供给,形成普遍短缺。

同时,企业缺乏利润动机,生产效率低下,加剧了供给不足。

"教室里鸦雀无声。

这种分析在几年后将成为经济学常识,但在1985年的中国,却显得相当超前。

陈教授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你叫什么名字?

""齐志远,大一新生。

""很好,请坐。

"陈教授点点头,"这位同学提到了一个关键点——激励机制。

这正是我们下一节课要讨论的内容。

"下课后,陈教授叫住了齐志远:"你对经济学很有见解,平时读什么书?

"齐志远早有准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还有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这两本书在85年的中国相当冷门,尤其是后者。

陈教授的眉毛几乎要飞到发际线:"你读哈耶克?

能看懂吗?

""有些地方不太明白,"齐志远故作谦虚,"但我认同他对计划经济弊端的分析。

""有意思。

"陈教授若有所思,"周五下午我有个小型研讨会,讨论价格双轨制问题,有兴趣可以来听听。

""荣幸之至。

"齐志远知道,自己己经成功引起了这位未来智囊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