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们拆解恒星为灯,只为照亮同一本基因图谱”

四元维度 圣堂先知 2025-07-03 18:15:56
>>> 戳我直接看全本<<<<
1.宣言2066年初秋,地球上空的第一缕曙光刚刚突破云层,位于日内瓦湖畔的蓝星科技共享协会(简称“蓝星科协”)临时总部里,来自五大洲的近百位顶尖科学家聚集一堂。

大厅中央的全息屏幕上,镌刻着一句铿锵誓言——“我们拆解恒星为灯,只为照亮同一本基因图谱。”

随着这句话的反复回荡,台上迟暮的物理学泰斗周临渊缓步上前。

他的目光越过台下年轻的基因工程师、量子计算专家、行星地质学家和生态学者,声音低沉却首击人心:“同仁们,我们不再为国界而战,不再为利益而争。

今日,我们以科学之名,承载全人类的希望,共登星辰大海。”

掌声如潮,回荡在玻璃穹顶下。

此刻,蓝星科协的最高理念正式宣告——科技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为全人类打开未来之门的火炬。

宣言结束后,协会秘书处公布了首届入会考试方案:入会方式:除最早的的237名顶尖科学家外,后续任何人都必须通过协会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入会;理论考核:涵盖可控核聚变、量子通信、基因编辑伦理等六大领域;实践评估:在模拟月球基地产能系统、深空通信链路或生物再生舱中进行实地操作;理念面试:每位候选人需在导师面前阐述“科技与人文共荣”的个人理解。

2. 月海圆舞曲月球莫斯科海环形山的量子会议舱内,零重力状态让数据流具象化为液态光子。

北美生物学家艾德里安握着一块含氦三的玄武岩标本:“月球蚯蚓的基因编辑必须保留端粒酶的量子纠缠特性——这是星际殖民的生物学锚点!”

俄罗斯能源学家伊戈尔冷笑挥散漂浮的月球尘:“先把钛合金熔炼温度降下来!

用太阳风轰击法会导致玻色子晶格退化。”

他突然将全息星图扯成莫比乌斯环,“除非绕土星轨道建立环形加速器——”舱壁骤然透明化,露出正在穿越木星磁暴的“先知号”科考船。

船长陈岩的全息影像从雷暴中浮现:“试试电磁鞘包裹法,就像木星保护欧罗巴冰层下的海洋。”

3. 基因圣典当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引力波图谱扫过赤道贫民窟时,九岁男孩阿塔拉正用捡来的脑机接口残片偷渡信号。

他脏兮兮的手指划过虚拟屏上闪烁的碱基对模型,碳粉与汗水在手臂皮肤混成DNA双螺旋涂鸦。

全息会场中央,周临渊的量子投影正将人类基因组投射到蟹状星云脉冲信号中:“我们在火星陨石ALH84001内发现古菌化石,其RNA序列与西非约鲁巴人的线粒体突变簇高度契合。”

三万六千颗同步卫星将宣言送入平流层:“从猎户座悬臂至德尔塔象限,所有碳基生命的创生方程都可归为一组模数——蓝星科协最高纲领即是用恒星级能源,照亮这本宇宙基因图谱!”

阿塔拉突然扔掉接口残片,用生锈铁片在水泥地刻画太阳帆推进公式,月光将他的影子拉扯成射电望远镜的弧面。

4. 暗流碑文庆功宴的量子焰火引爆同步轨道时,唐雨薇在月球暗面截获异常光谱信号。

北美联邦的无人探测器正掠过金星硫酸云层,其携带的暗物质传感器记录频率与家园1号燃料舱共振峰完全重合。

“他们在用公开参数逆向工程相位武器。”

她将数据封装入纳米芯片,嵌入刚培育的月面苔藓孢子囊。

这些改良地衣将以每年三厘米速度爬向危机西伏的晨昏线。

千里之外的地球数据中心,周临渊凝视着光子屏幕上渐次焚毁的第三代聚变堆图纸。

他摘下老式机械腕表——表盘玻璃依然残留2143年的辐射尘埃——轻触某个隐藏触点,表针突然逆时针飞旋,在虚空投射出加密坐标:22°1438"N 113°3320"E 深圳地下城废墟下的某间密室,十岁男孩林夕正踮脚翻阅父亲遗留的《磁场曲率补偿算法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