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戴着圆框眼镜,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捻起一片干枯的艾草:"小羽,闻闻这味道,记住它,这是驱寒祛湿的良药。
"混合着阳光的药香扑面而来,林羽用力吸了吸鼻子,忽然打了个响亮的喷嚏。
祖父被逗得哈哈大笑,从藤椅上起身时,腰间的银针盒随着动作轻轻摇晃,发出细碎的声响。
这声响就像山林间的清泉叮咚,早己刻进林羽的记忆深处。
老屋里弥漫着经年累月的药味,墙角的陶罐里泡着各种药酒,木架上晾晒的药材在穿堂风里轻轻晃动。
每当有村民上门求诊,祖父总会先让林羽端来竹凳,自己则打开那只红绸包裹的银针盒。
林羽就蹲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祖父将银针在酒精灯上燎烤,然后精准地刺入病人的穴位。
"足三里是胃经要穴,扎这里能治胃痛。
"祖父边施针边讲解,"记住,人体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就像天上的星辰,各有其位。
"林羽歪着脑袋,把这些话连同祖父说话时的神情,一起深深记在心里。
他的记忆力惊人,听过一遍的穴位名称和位置,看过一次的草药形态,都能牢牢记住。
某个深秋的傍晚,隔壁李婶抱着哭闹不止的小孙子冲进屋子。
孩子额头滚烫,小脸烧得通红。
祖父摸了摸孩子的后颈,又翻开他的眼皮仔细查看,随后从药柜里抓了几味草药:"小羽,去把砂壶洗干净,再舀三瓢井水。
"林羽像只灵巧的小松鼠,三两下就完成了任务。
看着祖父有条不紊地煎药,他突然指着药罐问:"爷爷,为什么要用砂锅煎药?
铁锅不行吗?
"祖父笑着刮了刮他的鼻子:"傻孩子,铁锅煎药会和药材发生反应,影响药效。
就像交朋友,要找对脾气的人,煎药也要用对器具。
"这番通俗易懂的解释,让林羽瞬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药香在屋里弥漫开来,祖父开始给林羽讲述每味药材的故事。
"这味柴胡,能解表退热,三国时诸葛亮就用它治好了士兵的瘟疫。
"祖父说着,从药罐里捞出一片柴胡,"你看它的根茎,像不像士兵的长枪?
"林羽睁大眼睛,在摇曳的烛光下,那片柴胡真的仿佛化作了一把长枪,带着历史的硝烟。
夜晚,林羽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满脑子都是白天见到的药材和穴位。
他悄悄爬起来,借着月光在纸上画人体经络图。
虽然线条歪歪扭扭,但每个穴位的位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祖父发现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连夜为他画了一幅更详细的图谱。
"人体的经络就像江河,穴位是江河上的渡口。
"祖父用炭笔在纸上勾勒,"气顺着经络运行,穴位通则百病消。
"林羽托着下巴,看着祖父笔下蜿蜒的线条,突然觉得人体真是奇妙无比。
十二岁那年,祖父的身体愈发衰弱。
某个雪后的清晨,林羽像往常一样跑去药房,却看到祖父靠在藤椅上,手里还握着那本翻烂了的《针灸大成》。
他永远记得祖父临终前的话:"小羽,这些医书和银针,是救人的宝贝。
以后...要好好学..."祖父去世后,林羽常常独自待在药房。
他开始系统地学习医书,从《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到《伤寒杂病论》的辨证施治。
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村里的老中医那里请教。
老中医们看着这个聪慧好学的少年,总会耐心解答,还会分享一些临床经验。
一次,村里的王大爷得了风湿,关节肿痛得无法行走。
林羽想起祖父曾用艾草和生姜泡脚的方子,便采来新鲜艾草,又从家里拿了几块生姜,熬成药水让王大爷泡脚。
三天后,王大爷的症状明显减轻,逢人便夸:"老林家的孙子,真是得了他爷爷的真传!
"随着学习的深入,林羽对草药的了解越来越多。
他开始在后山辨认草药,制作标本。
每发现一种新草药,就会详细记录它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药用价值。
他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草药的图谱,旁边是密密麻麻的批注。
"这是何首乌,根块像人形,能补肝肾。
"林羽对着标本喃喃自语,"但生的有毒,要经过九蒸九晒才能入药。
"他的记忆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上百种草药的特性、炮制方法,都深深印在脑海中。
初中生物课上,当老师讲解人体结构时,林羽的回答常常让老师惊叹。
"人体的血管连接起来,长度可以绕地球两圈半。
"他站起来补充道,"而且每个穴位都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就像人体的小宇宙。
"同学们投来惊讶的目光,而林羽的思绪,却飘回了祖父的药房,想起那些在烛光下学习的夜晚。
某个周末,林羽在整理祖父的医书时,发现了一本手抄本。
封面上写着"民间验方"西个字,字迹有些模糊。
翻开一看,里面记录着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还有祖父的心得体会。
"治小儿夜啼,用蝉蜕七只,钩藤三钱,水煎服。
"林羽如获至宝,赶紧将这些验方抄录下来。
随着年龄增长,林羽在中医方面的天赋愈发显露。
他不仅能准确辨认各种草药,还能根据症状开出简单的药方。
村里的人有个头疼脑热,都会来找他咨询。
而他也总是耐心解答,用祖父教的方法帮助大家缓解病痛。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
当林羽沉浸在中医的世界里时,一个意外的发现,将他引向了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
而这一切,都要从那座神秘的古墓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