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荒坡上的种子,和不请自来的“客人”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开荒地的主意,比林砚想的更难推行。。。。。。。。。。。。。。部落里的老人说,那片山坡是“山神的地盘”,早年有人试着种过,刚下种就遭了蝗灾,从此没人敢碰。

巫祝更是拿着骨杖在坡上跳了半天,说林砚“动了山神的根基”,要遭报应。。。。。。。。“报应?”

林砚蹲在坡上,扒开一块土,捏了捏——黑土,带着腐殖质的潮气,是块好地。

他首起身,看着围在坡下的部落众人,“去年冬天,咱们饿死了七个孩子,那算不算报应?”。。。。。。。。。。。

这话像块石头砸进水里,没人吭声了。。。。。。。。。。。。。。。。。。。。。。。。。。。。。。。。。。。。。。。。。。。

石扛着锄头站在他身后,瓮声瓮气地说:“林小子要种,就种。

真有报应,我顶着。”

上次栅栏的事,让他彻底信了林砚。

林砚没让他顶。

他找了块平整的石头,用炭笔(其实是烧黑的木炭)画了个简单的图:坡顶挖排水沟,坡中种耐旱的荞麦,坡下种能留种的豌豆,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堆肥坑”。

“不是动山神的根基,是请山神赏饭,” 他指着图,“咱们把杂草埋进土里当‘供品’,让土地‘吃’饱了,才能长粮食——这叫‘借地’,不是‘抢地’。”

巫祝还想说什么,被石瞪了回去。

真正的难题是工具。

部落里只有三把像样的铁锄头,剩下的都是石头磨的,挖不了几下就卷刃。

林砚看着那些钝石头,想起了现代的“曲辕犁”——虽然做不出铁犁,但可以用硬木做个简易的“木犁头”,再套上部落里唯一的那头老黄牛。

他找了个会木工的老头(之前是个逃难的木匠,瞎了只眼),比划着说:“犁头要弯,像月牙似的,这样入土深,还省力。”

他没说“曲辕犁”,只说“照着月牙的样子做”。

老头琢磨了两天,还真做出个木犁头,虽然粗糙,但比石锄头好用多了。

开耕那天,林砚让大家先别下种,而是把地里的杂草、枯枝全拔了,堆在他画的“堆肥坑”里,再铺上一层土,最后浇上部落里攒的人粪尿。

“这是干啥?

埋垃圾?”

有年轻人看不懂。

“这是‘养地’,” 林砚用树枝搅了搅粪堆,“这些草和土‘烂’在一起,能变成‘肥’,比啥都管用。”

他故意没说“发酵”,只说“烂透了就灵了”。

接下来的日子,林砚几乎泡在了坡上。

教大家“选种”(挑颗粒最饱满的杂粮留着),教大家“间苗”(苗太密了要拔掉些,不然长不壮),甚至教孩子们捉蝗虫——不是赶走,是捉来用盐腌了,能当肉干吃。

部落里的人从半信半疑,到慢慢跟着干。

因为他们发现,林砚说的“土法子”真管用:挖了排水沟,下大雨时坡上的土没被冲垮;选过的种子,发芽率确实高;连腌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