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章 讨人喜欢的刘姥姥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很多人喜欢刘姥姥,是因为她充满了生活智慧。

她虽是乡下贫农,却懂得利用那点微弱的亲戚关系去改善生活。

她找周瑞家的牵线去贾府打秋风,这看似厚脸皮,实则是为家人着想的无奈之举。

而且她知恩图报,这是很可贵的品质。

她虽最初形象粗野、言语莽撞,还贪图小便宜,但这也让她更真实。

她不像贾府那些贵族,高高在上。

她的粗俗反而有一种接地气的质朴。

她在大观园里被众人戏耍,却能泰然处之,还能巧妙应对,这是一种大智若愚。

她就像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缺点但也有闪光点,所以才深受大家喜爱。

刘姥姥进贾府那可真是收获满满。

首先是银子,二进贾府就获赠100两,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

还有布匹、药材等物资。

最令人瞩目的是那件成窑五彩小盖钟,这可是稀世珍品。

折算到现在,这一趟得到的东西价值可能上百万甚至更多。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情节展现了她与贾府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贾府的兴衰变迁。

第一次进园寻求救济获二十两银子,第二次以风趣幽默应对众人取笑并见识奢华,第三次在贾府衰败时救出巧姐。

第一次进大观园:● 刘姥姥因女婿狗儿不争气,家业萧条,生活艰难,便借着与王夫人家的亲戚关系,带着外孙板儿到贾府攀亲,寻求救济。

● 她在荣国府见到了王熙凤,得到了二十两银子的接济,这让她感受到了贾府的富贵和权势。

● 这次经历让刘姥姥对贾府的奢华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进大观园:● 刘姥姥为感谢贾家的救助,特地前往贾府谢恩,并带着新鲜瓜果蔬菜作为礼物。

● 在大观园中,她被鸳鸯和凤姐取笑,成为众人的笑料,但她以风趣幽默的态度应对,展现了淳朴的乡下人本色。

● 刘姥姥的言行让贾母等人十分开心,她也因此见识到了贾府的极度奢华。

● 这次进园,刘姥姥进一步融入了贾府的生活,与一些人物建立了更密切的关系。

第三次进大观园:● 此时贾府己经衰败,王熙凤病重,巧姐被卖到南省瓜洲的妓院。

● 刘姥姥得知后,用自己的钱替王熙凤求福消灾,并西处打听巧姐的下落。

● 她在集上听到有人说贾家被抄家破人亡,十分悲痛。

● 最终,刘姥姥和板儿找到了巧姐,并将她从青楼中赎出。

● 巧姐被救后,哭着跪谢刘姥姥,并痛斥舅舅王仁和兄长蓉蔷将自己卖入青楼的行为。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情节不仅展现了她的感恩之心和善良品质,也反映了贾府的兴衰历程。

通过她的视角,读者可以看到贾府从繁华走向衰败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

这一情节也体现了《红楼梦》中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主题。

若需更详细的原文内容,建议查阅《红楼梦》原著。

刘姥姥能得到这些实惠,一方面是她够勇敢。

自家日子过不下去,哪怕和贾府关系远,也硬着头皮去投奔。

另一方面,她懂得在贾府的生存之道。

第一次进府时虽身份低微,却恭敬有加,让贾府的人挑不出毛病。

而贾府这边呢,虽然骨子里可能看不起刘姥姥这样的穷亲戚,但为了面子,也为了显示自家的大方,就给了不少东西。

这其中也尽显当时社会的阶层差异和人情世故。

《红楼梦》里有趣的人物不少,刘姥姥算一个。

她二进荣国府时特别逗。

讲雪下抽柴的故事,因走水中断还让宝玉念念不忘。

讲神佛托梦也很精彩,暗合贾母她们心事。

她还很会自嘲扮丑,被凤姐插花在头上,不但不恼还说做一回老风流。

吃饭时的表现更是一绝,说筷子比铁锨沉,还有那句“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把众人逗得不行。

还有宝钗扑蝶也有趣,展现出她活泼的一面,和平时端庄的形象很不一样,就像突然看到一个古板的人撒起欢来,很是新奇。

贾母喜欢刘姥姥是有原因的。

贾母一生富贵,身体娇弱,而刘姥姥出身草根身体强健,她身上那股坚韧的生命力让贾母羡慕。

再者,贾母生活单调,刘姥姥带来了乡野的新鲜气息。

她带的土特产,讲的乡村故事都让贾母觉得新鲜。

像那“雪地抽柴”的故事,贾母听得入迷。

贾宝玉喜欢刘姥姥,或许是因为他本就对新奇事物感兴趣。

刘姥姥在贾府的种种滑稽表现,像用银筷子夹鹌鹑蛋滚到地上还在桌下追,这在规矩森严的贾府是少见的。

宝玉生活在压抑的环境里,刘姥姥带来的这种鲜活感,让他也心生欢喜。

王熙凤让刘姥姥给女儿起名是有诸多考量的。

巧姐儿自出生就体弱多病,三灾八难不断,生在七月初七这个特殊日子,被视为不祥。

王熙凤只此一女,疼爱却又无奈。

在当时观念里,贫苦人起的名字能压得住邪祟。

刘姥姥来自乡下,经历多且命硬。

她根据巧姐儿生于乞巧节,以“以毒攻毒”的法子取名“巧哥”儿。

而且古代有贱民好养活的说法,刘姥姥取的名带有贫苦人家特点。

这看似迷信,却也反映出王熙凤为女心切,病急乱投医,只要能让女儿健康成长,借助刘姥姥的身份和观念来取名也是一种办法。

刘姥姥救巧姐儿,是因为恩情的回报。

刘姥姥曾受恩于荣国府,得到王夫人和王熙凤的善待与馈赠。

在贾府抄家后,王熙凤在狱神庙向刘姥姥诉说巧姐的事,刘姥姥就承诺要救巧姐。

从判词“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也能看出这层关系。

其实刘姥姥救巧姐面临诸多困难。

她年事己高,接近八十岁行动不便,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很大的阻碍。

而且她也没什么闲钱,要从烟花巷赎回巧姐筹款不易,社会信息不发达找巧姐下落也难。

但她还是克服这些去救巧姐,这恩情的力量可见不一般。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