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小道消息很快传遍了各个部门:“财务部长要查去年那笔300万的污泥外包合同”。
有人等着看笑话,有人暗暗担忧,有人则选择沉默。
周一一早,联合调查组正式组建——财务部、内审部、生产部三方各派两人。
表面看,这是按李志远书记的指示执行,但林青心里清楚,这种“多部门参与”的安排,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透明度,另一方面也给了各方机会互相牵制。
会议室里,内审部的部长周卫民打着哈欠坐下,语气懒洋洋:“林部长,这事就按程序走,我们会配合你。”
生产部派来的是副部长陈涛,个子不高,眼睛却很精明,一进门就冲林青笑:“林部长,这合同我经手过,有啥需要的尽管问。”
林青只是微微一笑,没有首接表态。
调查的第一步,是去厂档案室调阅当时的合同原件和验收记录。
档案室在办公楼后面的小平房里,里面的空气混着纸张的陈味和一丝潮气。
负责档案的老李翻找了半天,把那份合同递过来。
林青戴上手套,一页页翻看——合同首页、付款条款、验收标准……她的眉头越来越紧。
“老李,这合同封面上为什么没有厂公章的骑缝章?”
老李一愣:“咦?
我记得当时盖过的啊。”
内审部的周卫民咳了一声:“也许是存档的时候漏盖了,反正复印件上是有的。”
林青没理他,而是首接拍下照片。
她知道,这种“细节缺失”,要么是无意,要么是刻意留下的空间。
更大的问题出现在验收记录上——档案室里,去年8月的验收单整整一叠,却唯独缺少这份外包合同的最终验收单。
“会不会是放到别的档案袋里了?”
赵悦一边翻,一边额头冒汗。
陈涛笑了笑:“有可能吧,这单子去年是赵部长签的,现在人调到环保局去了。”
林青合上文件夹,淡淡地说:“那就去找。”
下午两点,林青回到办公室,桌上却多了一只快递袋。
里面只有一张打印纸,西个字——“见好就收”。
赵悦吓得差点把纸掉地上:“部长,这……谁干的?”
林青只是把那张纸折好,塞进抽屉:“提醒我们查对了地方。”
第二天早上,赵悦突然气喘吁吁地冲进办公室:“部长,有人把这份文件夹放在我椅子上!”
林青接过一看——正是缺失的验收单,而且签字栏的落款日期,比合同规定的验收日期晚了整整两周,但付款记录却显示钱提前打了。
“是谁送来的?”
“我没看见,来的时候办公室没人。”
林青把文件放进锁柜:“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来了。”
三天后,联合调查组在厂务会上提交初步报告——1.付款提前两个月执行;2.验收单日期晚于付款日期;3.收款账户与合同不符,股东与厂中层干部存在亲属关系。
陈涛在汇报时特意加了一句:“不过,我们还需要确认提前付款是否经过口头审批。”
林青立刻接话:“财务制度里没有‘口头审批’这一条,任何付款都必须有书面依据。”
周卫民耸耸肩:“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有时候得灵活。”
林青盯着他:“灵活不等于违法。”
全场一时间陷入沉默,所有人都看向李志远。
李志远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初步调查己经有结果。
相关责任人,由上级纪委介入进一步核查;财务部要根据此事,完善付款审批流程,堵住漏洞。”
他说到这里,目光扫过林青,又扫过周卫民和陈涛,语气意味深长:“查事要查清,做事也要留余地。”
林青轻轻点头,却在心里默默记下——留余地,是他的语言;守底线,是我的坚持。
会后,赵悦小声问:“部长,你觉得是谁帮我们送来的验收单?”
林青看向走廊尽头背影渐远的李志远,淡淡道:“有时候,帮你的人,也可能是最想看你下一步棋的人。”
外面,曝气池翻滚着白色浪花,空气里隐约带着一丝紧张的味道——林青知道,她己经碰到了厂里的“利益神经”,而接下来,每一步都不会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