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深处有旧年

银杏深处有旧年

作者: 爱吃白菜炒肉的岳不群

都市小说连载

现实情感《银杏深处有旧年》是大神“爱吃白菜炒肉的岳不群”的代表银杏沈曼卿是书中的主精彩章节概述:男女主角分别是沈曼卿,银杏的现实情感,大女主,民国小说《银杏深处有旧年由新锐作家“爱吃白菜炒肉的岳不群”所故事情节跌宕起充满了悬念和惊本站阅读体验极欢迎大家阅读!本书共计52311章更新日期为2025-08-01 12:31:16。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银杏深处有旧年

2025-08-01 18:40:30

第一章 春信巷口的青石板被夜雨浸得发亮时,沈曼卿正蹲在院角翻晒去年的陈皮。

竹匾里的橙黄碎块散着温润的香,混着墙根下新冒的青苔气,在潮湿的空气里漫开。

"沈婆婆,您的枇杷膏熬好了没?" 墙头突然探进颗脑袋,是隔壁染坊的小儿子阿元,

辫子上还沾着点靛蓝。沈曼卿直起身捶了捶腰,鬓角的银丝在晨雾里泛着光:"急什么,

等枇杷黄透了才好下锅。" 她往阿元手里塞了块薄荷糖,看着那孩子像泥鳅似的滑下去,

听见他在巷子里喊 "那我天天来瞧枇杷",忍不住笑了。院中央的银杏树刚抽了新叶,

嫩得能掐出水来。沈曼卿仰头望着枝桠间漏下的天光,

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 —— 那里缝着块磨得发亮的银锁片,链身早就断了,

她却总爱贴身带着。这院子是光绪年间传下来的,灰瓦土墙,带着个半露的阁楼。

最打眼的就是这棵银杏,据说栽下去那年,沈家刚在这条巷子里开起药铺。

如今药铺早改成了杂货铺,又换成了染坊,只剩这院子还守着旧时光,像枚被岁月磨圆的玉,

藏在城市褶皱里。"曼卿姨!" 巷口传来熟悉的吆喝,是邮差老周踩着自行车过来了。

车铃叮铃铃响过青石板,他在院门口支起车,从帆布包里抽出个牛皮信封,"上海来的,

看邮票是法租界寄的。"沈曼卿的手指顿了顿,接过信时指尖有些发颤。信封边角磨得毛糙,

右上角盖着模糊的邮戳,寄信人地址只写着 "霞飞路某号",

姓名一栏是个潦草的 "陈" 字。她捏着信封站了半晌,直到老周骑着车又叮铃铃远去,

才转身回屋。八仙桌上的青瓷碗还盛着昨晚的剩粥,粗瓷笔筒里插着几支秃笔,

墙上挂的《杏林图》被经年的烟火气熏得泛黄。沈曼卿拉开抽屉,从最底层摸出个铁皮盒,

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几封信,信封上的字迹从清俊到潦草,收信人始终是 "沈曼卿亲启"。

新信的封口用红蜡封着,她找了把小银刀,沿着边缘轻轻划开。信纸是西洋产的米白卡纸,

上面的字迹却带着中式的风骨,只是笔锋里藏着些不稳的颤抖。"曼卿吾友:见字如面。

沪上春雨连绵,想起巷口的枇杷该快熟了。去年托人带的西洋参,不知收到否?

......"沈曼卿的目光在 "枇杷" 二字上停了许久,喉间泛起淡淡的涩。

她记得最后一次和陈景明在枇杷树下说话,也是这样的春天。他穿着月白长衫,

手里捏着本翻旧的《本草纲目》,说要去上海办药厂,"等把西洋的制药法子学透了,

回来给你开最好的药铺"。那时他眼里的光比檐角的琉璃还亮,她却只敢低头绞着围裙带子,

说:"院子里的银杏结果时,我给你留着。"信里还说,他在霞飞路租了间阁楼,

窗外有棵法国梧桐,叶子比银杏阔大,却总落得仓促,不像银杏,能把秋意铺得绵长。

沈曼卿读到这里,忽然想起陈景明总爱说她性子像银杏,看着沉静,根却扎得深。

"...... 近日总咳,许是沪上湿气重。待秋凉些,想回趟故里,

看看银杏黄了没有......"最后那句字迹洇了些墨,像是落笔时手不稳。

沈曼卿把信纸折好,放进铁皮盒最底层,和其他信排在一起。最上面的那封寄于宣统三年,

说他在南京见了世面,要干番大事业;中间有封民国八年的,只写了 "安好,

勿念" 四个字,纸页边缘沾着点暗红的印记,她总疑心是血;最近的一封是三年前的,

说时局乱,暂时回不来。铁皮盒盖上时发出轻响,惊飞了檐下的燕子。

沈曼卿望着窗外抽条的银杏,忽然想去巷口看看那棵枇杷树。第二章 夏蝉入夏时,

阿元天天来拍院门,喊着 "枇杷黄了"。沈曼卿搬了竹梯架在墙头,

看着那串橙黄果子在叶间晃悠,倒比自家院里的更热闹。"摘下来给您熬膏呀。

" 阿元举着竹篮在底下仰着头,辫子甩得像小尾巴。沈曼卿摘了满满一篮,

回去用井水浸了,坐在银杏树下慢慢剥。果肉甜里带酸,汁水沾在指尖,黏糊糊的。

她想起小时候,陈景明总爱偷摘巷口的枇杷,被主人家追着跑,却把最大的那颗塞给她,

自己躲在树后喘气,长衫下摆沾着草屑。"沈婆婆,您又在想陈先生啦?" 阿元凑过来,

手里攥着片银杏新叶。这孩子是听染坊老板说的,说院里的沈婆婆在等一个去上海的先生,

等了**十年了。沈曼卿笑了笑,没说话。她把剥好的枇杷肉倒进砂锅里,加了冰糖和川贝,

小火慢慢熬着。咕嘟咕嘟的声响里,蝉鸣声从墙外漫进来,一声叠着一声,

织成张密不透风的网。入伏那天格外热,沈曼卿午后翻箱倒柜找薄衫,

从樟木箱底翻出件月白旗袍。领口绣着几枝银线兰草,是当年陈景明送的,说她穿月白好看。

料子是上好的杭绸,这么多年过去,依然带着淡淡的樟脑香。她对着铜镜比划了一下,

镜里的人头发白了大半,眼角的皱纹像水波纹,可穿上这旗袍,倒像是从旧时光里走出来的。

窗外的蝉鸣突然歇了,院里静得能听见银杏叶舒展的声响,沈曼卿望着镜中的自己,

忽然想起民国十六年的夏天。那年夏天也热得反常,陈景明突然回了趟家。他瘦了不少,

长衫袖口磨破了边,眼窝深陷,却还是笑着递给她个纸包,里面是块西洋香皂,

印着看不懂的洋文。"在沪上见人用这个,说比胰子温和。" 他说话时总往门外瞟,

像有什么急事。沈曼卿把香皂放进梳妆台的瓷盒里,

想问他信里说的 "生意受挫" 是怎么回事,却见他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

里面是枚银杏叶形状的银簪,叶尖还镶着点翠。

"本来想等药厂开起来......" 他没说下去,只是把银簪塞到她手里,"我得走了,

曼卿,照顾好自己。"他走得仓促,连口茶水都没喝。沈曼卿追到巷口,

只看见他的背影拐过街角,长衫下摆被风掀起,像只欲飞的鸟。后来才听说,

那年沪上时局动荡,不少书局和药厂都遭了难,陈景明的厂子怕是也没能幸免。

砂锅突然发出 "噗" 的声响,沈曼卿回过神,赶紧掀开盖子。枇杷膏熬得正好,

琥珀色的膏体挂在木勺上,稠得能拉出丝。她盛了小半碗,放凉了给阿元送去,

剩下的装在陶罐里,搁在阴凉的窗台,想着等秋凉了,或许能派上用场。傍晚时起了风,

卷着几片银杏叶落在青石板上。沈曼卿坐在门槛上,看着巷子里的人来人往。

卖花的阿婆挎着篮子走过,篮子里的白兰花串晃悠悠的;收废品的老汉摇着铃铛,

铁皮罐发出哐啷哐啷的响;穿学生装的姑娘们说说笑笑地跑过,辫子上的蝴蝶结像只白蝴蝶。

这巷子还是老样子,又好像什么都变了。药铺变成了染坊,布庄改成了洋行,

连送信的都从挑着担子的变成了骑自行车的。只有这院子,这棵银杏,还有她,

守着些模糊的旧影,在时光里慢慢老了。第三章 秋阳白露这天,

沈曼卿发现银杏叶边缘开始泛黄。她搬了把竹椅坐在院里,

看阳光透过叶隙在地上织出细碎的金斑,像撒了把碎金子。"沈婆婆,

您看我给您带什么来了?" 阿元蹦蹦跳跳地进来,手里举着串糖葫芦,

"我爹去城隍庙进货,特意给您买的。"山楂裹着晶莹的糖衣,在秋阳下闪着光。

沈曼卿咬了一口,酸甜的滋味漫开时,忽然想起陈景明第一次带她去逛城隍庙的情景。

那年她才十六,梳着双丫髻,穿着水红夹袄,被他拉着挤过人群,手里攥着他买的糖画,

是条摇头摆尾的龙。"以后每年都带你来。" 他说话时,鬓角的碎发被风吹得乱动,

眼里的光比糖画还亮。可后来,他们只去过三次。最后一次是民国十年,他带回来台留声机,

最新章节

相关推荐
  • 常梨厉晏舟结局
  • 厉晏舟棠梨大结局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后续在哪儿看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大结局22集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什么小说
  • 小说女主叫常梨
  • 常梨厉晏舟小说
  • 破案:被系统诅咒后,秦姐帅酷彪
  • 厉晏舟常梨后续大结局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小说结局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23章
  • 常梨厉晏舟乔念语后续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