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长篇历史古代《戏说宋朝三百年男女主角陆秀夫赵匡胤身边发生的故事精彩纷非常值得一作者“穿拖鞋的羡鱼”所主要讲述的是:《戏说宋朝三百年》的男女主角是赵匡这是一本历史古代,历史,武将,皇帝,宋朝小由新锐作家“穿拖鞋的羡鱼”创情节精彩绝本站无弹欢迎阅读!本书共计9689639章更新日期为2025-08-07 11:46:47。目前在本连载小说详情介绍:这是一部以宋朝319年兴衰为脉络的历史长从赵匡胤陈桥兵变的黄袍加到陆秀夫崖山负帝的悲壮殉国;从《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繁到靖康之耻的血泪斑本书试图还原一个矛盾的大宋:它是占世界经济总量30%的“富宋”,却常年向辽、夏、金“送钱”;它开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官盛却因“重文抑武”让岳飞们含恨而终;它发明活字印刷、指南孕育苏轼、李清照的千古才最终却在蒙古铁蹄下十万军民蹈海殉书中没有脸谱化的“明君”“奸臣”:赵匡胤既是终结乱世的英也是猜忌功臣的君主;王安石是理想主义的改革也是撕裂帝国的推手;赵构不是单纯的“昏君”,只是在“保命”与“复国”间选了前历史的真相藏在细节里——杯酒释兵权的温情背是对五代兵变的刻骨恐惧;澶渊之盟的岁看似屈辱却换来了百年和平;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本想救民却成了官吏盘剥的工翻开这本你会读懂:一个最富有的王朝为何“积贫积弱”?一群最聪明的文人为何治不好一个国家?这段让人又爱又恨的历藏着中国古代社会最深的生存密
第一卷·龙潜浅滩927-960年
卷首聚焦:五代乱世的生存法则
公元951年正月,澶州今河南濮阳的军营里,一场荒诞的大戏正在上演。士兵们冲进主将郭威的营帐,把一面黄色的军旗披在他身上,跪地山呼“万岁”。郭威挣扎着喊:“你们这是逼我做乱臣贼子啊!”挣扎了半天,还是“被迫”答应了——这出戏,和九年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简直一模一样。
站在人群里的赵匡胤,当时还是个二十多岁的亲兵,他死死盯着郭威被黄袍包裹的背影,眼睛里映着跳动的篝火。这一年,他已经经历了四个朝代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见证过皇帝被士兵杀死、节度使靠兵变上位的戏码。他比谁都清楚:在这个时代,所谓“天命”,不过是刀把子硬不硬;所谓“忠诚”,不如手里的赏钱实在。
要理解赵匡胤为什么能建立宋朝,为什么宋朝会变成后来的样子,就得先撕开五代这层血淋淋的裹尸布。从朱温弑唐哀帝907年到郭威代汉951年,短短四十四年,中原换了五个朝代,平均每个朝代活不过九年。这些政权的灭亡,几乎都遵循同一个剧本:手握兵权的将领,在士兵的“拥戴”下发动兵变,攻入京城,弑君称帝。
这卷的卷首,我们就来讲讲这个“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疯狂时代——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赵匡胤后来所有政策的底色;它更像一把刀,逼着宋朝从诞生那天起,就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如何在这片兵变频发的土地上,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
一、朱温的“流氓哲学”:五代的开端,就是一场弑君闹剧
1从流氓到皇帝:谁够狠,谁就能赢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砀山今安徽宿州的一个破庙里,25岁的朱温正和一群流民分抢一块发霉的饼。这个出身贫苦的年轻人,父亲是乡村教书先生,早死,母亲带着他改嫁,受尽白眼。他受不了这种日子,跑去投奔了黄巢起义军。
没人能想到,这个抢饼的流氓,三十年后会坐在长安的龙椅上。朱温的发迹,全靠一个“狠”字:打胜仗时,他敢率十几人冲垮敌阵;战败时,他敢杀了替罪羊向黄巢邀功。黄巢起义失败后,他毫不犹豫地叛变投唐,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讽刺的是,这个“全忠”,后来成了唐朝的掘墓人。
天祐元年904年,朱温杀了唐昭宗,立13岁的李柷为帝唐哀帝。他觉得这个傀儡皇帝碍眼,又在天祐四年907年逼李柷禅位,自己称帝,国号“梁”后梁。禅位那天,李柷穿着白色的丧服,站在天坛下,看着朱温穿着龙袍接受朝拜,忍不住哭了。朱温骂:“哭什么!朕给你留条活路,就该谢恩!”
但朱温没兑现承诺。第二年,他派人给李柷送了一杯毒酒,还杀了所有李唐宗室。有个叫裴枢的唐朝老臣,骂他“乱臣贼子”,被他扔进黄河,理由是“这些人总想着复兴唐朝,留着碍事”。
2父子相残:流氓家风的“传承”
朱温当了皇帝,把流氓本性发挥到了极致。他趁儿子们在外打仗,把儿媳们召进后宫“侍寝”。大儿子朱友裕敢怒不敢言,二儿子朱友珪为了讨好老爹,主动把老婆张氏送进宫。最荒唐的是,朱温临死前,居然想把皇位传给养子朱友文因为朱友文的老婆最受宠。
朱友珪听说后,带着五百禁军闯进皇宫。当时朱温正在病床上骂骂咧咧,见儿子提刀进来,气得跳起来:“你这个逆子!我早就该杀了你!”朱友珪冷笑:“老贼!你奸淫儿媳,**败德,还有脸骂我?”一刀把亲爹捅死在龙床上,用破毡子裹着尸体,扔在宫殿的角落里。
朱友珪当了八个月皇帝,又被弟弟朱友贞推翻。朱友贞派人杀了朱友珪,自己称帝。这个靠杀兄上位的君主,最后被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逼得自杀,死前把传国玉玺扔进了黄河。后梁灭亡时,大臣敬翔对着太庙的牌位哭:“我跟着太祖朱温三十年,没想到会有今天。”然后全家自杀——在这个时代,忠诚是会被嘲笑的品质。
3后梁的启示:武力能夺天下,不能治天下
后梁只存在了17年,却给五代定下了一个糟糕的基调:靠兵变上台,靠杀戮维持,最后被更强的武力推翻。朱温虽然是个流氓,却也懂点治国的道理,他减轻赋税,鼓励农桑,还想恢复科举。但他的儿子们一个比一个荒唐,加上常年打仗,百姓活不下去,最终还是亡了。
有个叫王定保的文人,在《唐摭言》里记载:后梁末年,洛阳的百姓宁愿躲进深山,也不愿留在城里。有个老农说:“皇帝换得比庄稼长得还快,我们种的粮食,刚够交赋税,还不如当强盗活得自在。”——这就是五代百姓的真实处境。
二、李存勖的“戏台治国”:最能打的皇帝,死得最荒唐
1战神的崛起:15岁上战场,24岁灭后梁
李克用是沙陀族人,被唐朝封为晋王,和朱温是死对头。他临死前,给儿子李存勖留下三支箭:“一支射刘仁恭幽州节度使,一支射契丹,一支射朱温。你要是能完成这三件事,我死也瞑目了。”
李存勖果然没让他爹失望。15岁上战场,20岁率部大败梁军,在柏乡之战中,他穿着银甲站在高坡上,让梁军士兵看呆了:“这是天神下凡吗?”他打仗不要命,有次被梁军包围,身边只剩十几人,他居然冲上去砍杀梁军主将,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灭了后梁,建立后唐,定都洛阳。他把三支箭还给太庙,告慰李克用的在天之灵。当时的人都以为,这个战神皇帝能结束乱世。
2从战神到戏子:皇帝迷上了“角色扮演”
但打天下和坐天下是两回事。李存勖有个爱好——唱戏。他给自己取了个艺名“李天下”,经常在宫里粉墨登场,和伶人戏子厮混。有次演戏时,他喊“李天下!李天下!”一个叫敬新磨的伶人上去就扇了他一耳光,说:“天下只有一个李天下,你喊两声,是想分给谁?”李存勖居然不生气,还赏了敬新磨钱。
伶人靠着皇帝的宠信,开始干预朝政。有个伶人叫景进,被派去民间“采风”,回来就编造谣言陷害大臣。大将郭崇韬立了大功,却被伶人诬陷谋反,全家被杀。镇守幽州的李嗣源李克用的养子被猜忌,吓得差点自杀——后来正是这个李嗣源,被士兵逼着起兵,打进了洛阳。
3兵变的报应:被自己的亲兵射死
同光四年926年,魏州今河北大名士兵哗变,李存勖派李嗣源去平叛。没想到,李嗣源到了魏州,被士兵们拥立为帝,反过来攻打洛阳。
李存勖在宫城里听到兵变的消息,还穿着戏服指挥抵抗。乱兵冲进宫门时,他想举箭射杀带头的伶人,却被自己的亲兵一箭射穿了喉咙。临死前,他把堆在宫里的金帛扔给侍卫:“拿去吧,别再跟着我了。”侍卫们拿着金子,还是跑了——在这个时代,金子比忠诚靠谱。
李嗣源继位后,想当个体面皇帝。他每天早上对着镜子叹气:“我本来是个胡人,居然当了中原的皇帝。”他减免赋税,释放宫女,还把李存勖宠信的伶人全部处死。但他老了,管不住儿子李从荣。这个皇子带着禁军冲进皇宫抢皇位,被卫兵砍死在走廊里,血顺着台阶流进御花园的池塘。李嗣源听说儿子死了,一口气没上来,当天就咽了气。
三、石敬瑭的“儿皇帝”买卖:割让燕云十六州,遗祸四百年
1从驸马到“卖国贼”:为了当皇帝,认契丹人当爹
李嗣源死后,儿子李从珂继位。他是李嗣源的养子,靠兵变当上皇帝,却始终防着一个人——石敬瑭。石敬瑭也是沙陀人,是李嗣源的女婿,驻守太原,手里有兵权。
李从珂继位后,每次召见石敬瑭,他都吓得浑身冒汗。有次宴席上,李从珂醉醺醺地说:“姐夫怎么老是愁眉苦脸的?”石敬瑭回到太原,立刻开始装病,说自己半身不遂,连马都骑不了。
但装病没用。清泰三年936年,李从珂派使者去太原,要削去石敬瑭的兵权。石敬瑭召集部下开会,把假胡子一摘:“我没病!皇帝要逼死我,你们说怎么办?”部将刘知远说:“反了!咱们兵强马壮,怕他个鸟!”
可石敬瑭心里没底。太原的兵力不够,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向契丹人求援。他派使者去见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开出的条件是:割让燕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认耶律德光当爹,打败后唐后,每年进贡布帛三十万匹。
部将们都觉得这条件太丢人。刘知远劝他:“认爹就算了,燕云十六州不能割,不然以后中原无险可守。”石敬瑭却骂他:“你懂个屁!不这样,契丹人能帮咱们吗?”
2契丹人的“投资回报”:扶一个“儿皇帝”,占一片战略要地
耶律德光听到条件,笑得合不拢嘴。这个契丹皇帝早就想南下中原,现在居然有人主动送地盘,还认自己当爹,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他亲率大军南下,帮石敬瑭打败了后唐。
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石敬瑭在契丹人的支持下,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晋,定都开封。他穿着契丹人送的皇袍,给耶律德光磕了三个响头,喊了声“父皇”。耶律德光拍着他的背说:“好好干,爹罩着你。”
李从珂在洛阳城上看到后唐的军队溃败,把传国玉玺扔进了火里,带着太后、皇后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火焰烧了三天三夜,把后唐的宫殿烧成一堆黑炭——这是五代第三个因兵变灭亡的朝代。
3“儿皇帝”的屈辱:每年给爹送礼,还得看脸色
石敬瑭当上“儿皇帝”后,日子并不好过。契丹人每年都来要东西,使者在朝堂上指着他的鼻子骂,他也得陪着笑。有次契丹使者说:“你们中原的绸缎太差,明年得换好的。”石敬瑭连忙点头:“一定一定。”
大臣们看不下去,说:“陛下是中原的天子,怎么能受这种屈辱?”石敬瑭叹口气:“我这是为了百姓,打仗受苦的还是他们。”这话半真半假——他确实怕打仗,但更怕契丹人废了他。
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在屈辱中病死。他的侄子石重贵继位,想硬气一把,对契丹说:“我们只称孙,不称臣。”耶律德光被激怒了:“你小子敢跟爹叫板?”亲率大军南下,三年后打进开封,把石重贵全家俘虏到契丹。
契丹人在开封待了三个月,被中原百姓的反抗打跑了。耶律德光在撤退的路上病死,尸体被盐腌成“腊肉”运回契丹。太原留守刘知远趁机打进开封,建立后汉,成了五代第四个皇帝。
四、郭威的“黄旗加身”:兵变的“标准化流程”,被赵匡胤学了个透
1从亲兵到皇帝:最懂“兵变套路”的人
刘知远只当了一年皇帝就死了,儿子刘承祐继位。这个十八岁的少年皇帝,觉得辅政大臣太碍事,某天早上突然下令:把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个大臣拖到殿外砍头。鲜血溅到紫宸殿的柱子上,像开了朵诡异的花。
杀了大臣还不够,刘承祐又派使者去邺都今河北临漳,要杀郭威。这个郭威,是刘知远最信任的将领,正在防备契丹。他接到密令时,正在和将领们吃饭,把密信往桌上一扔:“陛下要杀我,你们说怎么办?”
部将郭崇威说:“将军要是死了,我们也活不成!不如起兵回开封,清君侧!”士兵们跟着喊:“对!杀回开封去!”郭威假装犹豫:“我是忠臣,不能反。”心里却在盘算——这场景,像极了二十年前的李嗣源。
2黄旗加身:兵变也要“演得逼真”
郭威率军南下,沿途的守军纷纷投降。刘承祐在开封城里慌了神,派宦官去劳军,想稳住郭威。郭威对宦官说:“你回去告诉陛下,我只要杀了陷害我的人,就回邺都。”宦官刚出城,就被郭崇威杀了——郭威不想给刘承祐任何机会。
刘承祐见招降没用,居然把郭威在开封的全家杀了,包括刚出生的婴儿。消息传到郭威军中,他对着开封的方向哭:“我到底做错了什么?”士兵们群情激愤,喊着要“血债血偿”。
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郭威的军队打到开封城外的刘子陂。刘承祐亲自带兵抵抗,可他的禁军将领早就和郭威串通好了,阵前倒戈。刘承祐想逃回皇宫,却被追兵砍死在赵村的破庙里,尸体被野狗啃了一半——这是五代第四个被杀的皇帝。
郭威打进开封后,没有立刻称帝。他让李太后刘知远的妻子临朝,立刘知远的侄子刘赟为帝,自己当个“监国”。可士兵们不答应——他们跟着郭威打仗,是为了荣华富贵,不是为了给别人做嫁衣。
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率军北上防备契丹又是这个借口,走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时,士兵们突然哗变。他们扯下营里的黄旗,披在郭威身上,跪在地上喊“万岁”。郭威“挣扎”着说:“你们这是逼我做乱臣贼子啊!”挣扎了半天,还是“被迫”答应了——这出戏,后来被赵匡胤学得一模一样。
3郭威的“新政”:五代少有的“正常人”
郭威是五代少有的靠谱皇帝。他小时候是孤儿,知道百姓疾苦,称帝后下令:“禁止贡献珍玩,宫里的金银器皿,全部熔化了做军饷。”他还把孔子像搬进国子监,亲自祭拜,说:“朕是武人,不懂学问,但知道孔子是圣人,得尊敬。”
有次他在开封城里微服私访,听见老百姓说:“现在的皇帝,比以前的强多了。”郭威高兴得给身边的侍卫说:“你看,民心这东西,比金子值钱。”
但他只当了三年皇帝就病死了。临终前,他拉着养子柴荣的手说:“我没什么留给你,只有这片乱糟糟的江山。你要好好干,别让人家说我们郭家没本事。”柴荣跪在床前,哭得像个孩子——他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五代最英明的君主,也不知道,自己的早逝,会给赵匡胤一个机会。
五、柴荣的“十年之约”:最接近统一的皇帝,却输给了时间
1高平之战:34岁的皇帝,亲自冲阵
柴荣继位时,后周的地盘只有中原一小块,南有南唐、吴越,北有契丹、北汉,个个都不是善茬。他在登基大典上说:“朕要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这话在五代,听起来像天方夜谭。
但柴荣是来真的。显德元年954年,北汉主刘崇联合契丹来袭,高平之战爆发。右军将领樊爱能、何徽临阵脱逃,柴荣亲率中军冲锋,身边亲兵被射死大半。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个叫赵匡胤的将领大喊:“主危臣死,跟我上!”率两千人直冲北汉中军,硬生生把战局扭转了过来。
战后柴荣杀了七十多个逃跑的将领,把他们的脑袋挂在军营门口。有人劝他:“杀太多会寒了将士的心。”柴荣说:“五代的兵之所以难治,就是因为赏罚不明。从今天起,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2改革强军:禁军成了“虎狼之师”
柴荣还想做个文化人。他命人校订《九经》,刻在石碑上立在国子监,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刻儒家经典。但他最想做的,还是统一天下。
他整顿军队,把禁军里老弱病残全部裁掉,招募精壮士兵,还亲自校阅,说:“兵在精不在多,一百个废物,不如一个好汉。”这支被改造过的禁军,后来成了赵匡胤统一天下的本钱。
显德二年955年,他派王景攻后蜀,收复了秦、凤等四州;显德三年956年,亲征南唐,在寿州今安徽寿县苦战一年,把南唐的精锐打残;显德五年958年,南唐后主李煜被迫求和,割让长江以北的土地,还去掉帝号,改称“江南国主”。
3北伐契丹:四十二天收三关,却突然病倒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把矛头指向了契丹。他亲率大军北伐,四十二天内收复三关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和瀛、莫二州,兵锋直指幽州今北京。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病倒了。
回师的路上,柴荣某天早上审阅各地送来的文书,发现一个皮囊里装着块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五个字。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柴荣的姐夫,柴荣心里咯噔一下——五代的皇帝,哪个不是靠兵权上位的?
他没说破,但心里有了疙瘩。回到开封后,他把张永德改任为澶州节度使,提拔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这个看似平常的人事变动,为一年后的陈桥兵变埋下了伏笔。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日,柴荣在滋德殿驾崩,年仅三十九岁。他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军国大事交给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个宰相。临终前,他拉着范质的手说:“朕的儿子还小,以后就拜托你们了。”范质哭着答应,却没防住那个看起来“忠厚老实”的赵匡胤。
六、乱世的尾声:开封城里的童谣与陈桥驿的黄袍
柴荣死后,开封城里流传着一句童谣:“点检作天子。”没人知道这童谣是谁编的,就像没人知道那块写着“点检作天子”的木板是谁放的一样。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镇州、定州急报:契丹联合北汉入侵,瓦桥关告急。范质、王溥仓促召开政事堂会议,决定派赵匡胤率禁军北上抵御。
初三那天,赵匡胤的军队离开开封,夜宿陈桥驿。士兵们私下议论:“现在主上幼小,咱们打仗立功,谁还记得?不如拥立点检做天子,将来少不了富贵。”有个叫苗训的军校,指着太阳说:“你们看,太阳旁边还有一个太阳,这是天有二主之象!”
第二天早上,士兵们拥进赵匡胤的营帐,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跪地山呼“万岁”。赵匡胤“被迫”答应,率军回师开封,柴宗训禅位,宋朝建立。
站在崇元殿的龙椅上,赵匡胤看着阶下匍匐的百官,心里比谁都清楚:他能坐上这个位置,不是因为“天命所归”,而是因为他是殿前都点检,手里握着后周最精锐的禁军。可那些拥立他的士兵、那些称兄道弟的将领,明天会不会把黄袍披在别人身上?
五代的乱世结束了,但它留下的阴影,还将笼罩整个宋朝。赵匡胤要用一杯酒,解除将领的兵权;要用重文抑武,防止兵变重演;要用岁币,换取暂时的和平。他成功了,却也为宋朝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种子。
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你最想避免的,往往会以另一种方式降临。五代的刀光剑影,最终变成了宋朝的诗词歌赋;而那些靠兵变上台的皇帝们,恐怕永远也想不到,三百年后,这个由兵变建立的宋朝,会以一种更屈辱的方式灭亡。